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翻译

2022-09-27 10:05

2个回答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的意思是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出自《观月记》:“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译文: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为明亮,在中秋那天赏月,以靠近水的地方为最佳;到水边去赏月,应当单独一人前往;独身前去的地点,离开众人越远就越佳。
《观月记》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创作的一篇游记。这篇文章写作者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观月所见。作者开篇先不写观月,而是以议论的方式层层递进,提出观月“四美”之说,体现了不同凡俗的审美趣味。后半部分叙写观月经过,先写中秋之夜的晴空明月,次写金沙堆空旷幽远的环境,再写孤舟停泊,独身而登,恰好满足“四美”的条件,表现了作者金沙堆观月时的舒畅心情,也透露出罢官后欲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以排遣烦恼的心态。全篇将议论、叙述、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笔法多样,见解独到,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颇见作者匠心。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的意思是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出自《观月记》:“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译文: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为明亮,在中秋那天赏月,以靠近水的地方为最佳;到水边去赏月,应当单独一人前往;独身前去的地点,离开众人越远就越佳。
《观月记》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创作的一篇游记。这篇文章写作者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观月所见。作者开篇先不写观月,而是以议论的方式层层递进,提出观月“四美”之说,体现了不同凡俗的审美趣味。后半部分叙写观月经过,先写中秋之夜的晴空明月,次写金沙堆空旷幽远的环境,再写孤舟停泊,独身而登,恰好满足“四美”的条件,表现了作者金沙堆观月时的舒畅心情,也透露出罢官后欲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以排遣烦恼的心态。全篇将议论、叙述、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笔法多样,见解独到,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颇见作者匠心。
相关问答
秋词中认为秋日胜春朝,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观点
1个回答2022-08-31 14:13
皇贵妃和国际化
《秋词》中“我言秋日胜春朝”中“朝”怎么读?
1个回答2023-03-08 05:00
读zhao第一声!
临去秋波意思 临去秋波的出处
1个回答2023-09-06 01:30
1、临去秋波,汉语成语,拼音是lín qù qiū bō,意思是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2、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租坦》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
全文
春秋战国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
1个回答2024-02-20 04:27
长平之战 即墨之战 (齐将田单以火牛阵冲出重围,大败燕军)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
全文
春秋时期以少胜多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2-27 03:31
春秋时代三大历史以少胜多战役 城濮之战、长勺之战、即墨之战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
全文
秋来景色怎胜春,是谁的诗
1个回答2022-12-17 23:02
刘禹锡《秋词》
“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中的“临去秋波”比喻什么
3个回答2023-10-21 00:18
“临去秋波”比喻即将凋零的红叶。表达了作者喜爱而又惋惜的感情。
成语解释临别秋波
1个回答2024-02-23 12:31
是你的梦想吧? 临湖的别墅; 秋意盈然, 你俩的小船在湖上荡出阵阵细波! 从今天起,临别秋波就是成语了.
成语解释临别秋波
1个回答2024-02-24 18:10
秋波,秋天的水波。 比喻眼睛的明澈。 临去秋波指临别时的媚眼。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 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临走之前给人好处。 如:...
全文
有诗上联是,琴临秋水弹明月,下联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4 00:41
琴临秋水弹明月 雨过夏虹映艳阳 希望能帮到您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