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字意思是什么

2022-11-24 10:50

3个回答
卓释义:1.超高,超,不平凡。 2.姓。

读音:[zhuó]
部首:十
五笔:HJJ
笔 画 8
基本释义
1.超高,超,不平凡:~见。~然。~越。~著。~绝。~异。
2.姓。
详细释义
〈形〉
(卓的古字。形声。匕形早声。“匕”表示“人”。本义:超然独立;高明;高超)
同本义
卓,高也。——《说文》
十日卜为卓。——《续汉书·五行志》
如有所立,卓尔。——《论语》
鸿卓之义,发于颠沛之朝。——《论衡》
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世说新语·容止》
不胶者卓矣。——汉· 扬雄《法言》
又如:卓荦不羁(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卓尔独行(超越众人);卓夺(作出高明的决断);卓殊(卓越,特异);卓逸(卓越超绝)
高远;遥远
卓行殊远而粮不绝。——《汉书·霍去病传》
卓如日月。——《后汉书·祭遵传》
必有卓诡切至。——《汉书·刘辅传》
使卓然可观。——《汉书·成帝纪》
又如:卓远(遥远);卓望(远望);卓卓(高远的样子);卓行(远行);卓阔(高远广大)
正中 。
如:卓午
独特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庄子》
直立
王英两脚蹬空,头盔倒卓,撞下马来。——《水浒传》
又如:卓坚(直立);卓笔(直立的笔);卓锥(立锥)
〈名〉
白额的马
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仪礼》

卓文君。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
〈动〉
建立;竖立
僧于言下大悟。遂云,某甲自今已后,向无人烟处卓个草庵。——《古尊宿语录》
熙宁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 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 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卓肩(耸着肩膀);头盔倒卓;卓地(直立于地)
停;停留
花花满枝红似霞,罗袖画帘肠断,卓香车。——唐· 温庭筠《思帝乡》
记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门外卓金轮。——五代· 薛昭蕴《浣溪沙》
组词
卓著 卓然 卓识 超卓 卓异 卓见 卓跞 卓越 卓绝 和卓 散卓 卓厉 卓烁 廉卓
卓(拼音:zhuó)姓乃人名之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77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56位。卓姓亦汉族大家庭中一古老姓氏之一; 卓姓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国,秦破赵后,迁卓氏于蜀之临邛(今四川邛崃),后其冶铁治富,富至僮千人。其后有卓王孙,卓王孙之女便是千古流芳的卓文君。

拼 音: zhuó  

部 首: 十

结 构:上下结构

笔 顺:竖、横、竖、横折、横、横、横、竖

组 词:卓著、 卓然、 卓识、 超卓、 卓异、 卓见、 卓跞、 卓越、 卓绝、 和卓

释 义:

1.超高,超,不平凡:~见。~然。~越。~著。~绝。~异。

2.姓。

相关问答
与卓相关的成语,带卓字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6 18:00
寒毛卓竖 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坚苦卓绝 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艰苦卓绝 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远见卓识 有远大的...
全文
山卓和卓山有什么不同?
1个回答2023-08-13 16:47
盛和二路18号附5
卓尔不凡之中的卓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3-18 18:16
你好! 卓:特出、不平凡。 卓尔不凡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卓尔不凡和卓尔不群的意思是什么
3个回答2022-08-16 08:54
卓尔不群 zhuó ěr bù qún 〖解释〗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传赞》:“...
全文
卓儿不群的卓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6 04:22
卓的意思:不平凡;特出的样子。 卓尔不群:[ zhuó ěr bù qún ] 1. 【解释】: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2. 【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
全文
仝卓为什么叫人工卓
1个回答2024-03-06 17:19
仝卓,曾用名童卓,1994年5月20日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中国内地男歌手、影视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16年1月1日,作为男高音独唱演员参加了“新华之春”新年音乐会;2月,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
全文
卓儿不群的卓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08-09 18:16
1.超高,超,不平凡
卓而不群的卓而不群
3个回答2023-01-08 17:36
词目 卓尔不群 (注意:作为成语,只有“卓尔不群”的说法 )   释义 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成语〗卓尔不群   〖拼音〗zhuó ěr bù qún  ...
全文
卓有成效的卓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3-23 00:20
  “卓”是特别的意思。卓有成效就是特别有成效,效果十分突出。   卓有成效出自于明朝王守仁(王阳明)《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访劝谕著有成效者,县官备礼亲造其庐,重加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