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四大性质的解释

2022-12-26 12:39

1个回答
一、不矛盾律:

它通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在传统逻辑里,矛盾律首先是作为事物规律提出来的,意为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它作为思维规律,则是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矛盾律也被当作一种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断定一个命题 (A)及其否定 (并非A)。这就是说,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应持两可之说,以免自相矛盾。矛盾律还被看成是关于逻辑语义的规律,即在同一上下文中,同一语词或语句不应既表述某一思想又不表述某一思想。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思维就会陷入逻辑矛盾(A并且非A) 。而任何包含逻辑矛盾的思想又总是错误的,所以思想的无矛盾性是正确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构造一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则之一。在现代逻辑中,(A∧A) ( 读作A并且非A是假的 ),是矛盾律在命题逻辑中的体现;x(F(x)∧F(x)) (读作并非存在着一个个体x,x既有性质F又没有性质F),是矛盾律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

二、排中律:

在现代逻辑中,A∨┐A(读作:A或非A),是排中律在命题逻辑中的体现;"x(F(x)∨┐F(x))(读作:对任何个体x而言,x有性质F或没有性质F)是排中律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由于构造逻辑不承认现实世界里存在着实无穷,只承认无穷是一个过程,因此,在该逻辑中,涉及无穷对象时排中律不成立;用反证法证明存在命题,也不是一种有效的证明方法。

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通常被表述为A是B或不是B。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还是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A),即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持两不可之说。排中律还被当作逻辑语义的规律,即任一语词或语句在同一上下文中应表达某一思想或不表达这一思想。作为后两种规律,也叫做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并不排除具体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环节以及有多种状态和各种可能性。在现代逻辑中,A∨A(读作:A或非A),是排中律在命题逻辑中的体现;"x(F(x)∨F(x))(读作:对任何个体x而言,x有性质F或没有性质F)是排中律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由于构造逻辑不承认现实世界里存在着实无穷,只承认无穷是一个过程,因此,在该逻辑中,涉及无穷对象时排中律不成立;用反证法证明存在命题,也不是一种有效的证明方法。

例句:既说“此茅锋利,无坚不摧”,又说“此盾坚固,任刺不入”,这就违反了排中律的原理。

三、同一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于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思维对象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
  
(2)概念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

(3)判断的同一。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必须保持同一。同一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但是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它完全是对思维过程说的,并不要求客观事物保持同一,绝对不变。

逻辑的“同一律”方面的内容中,应该包括“同一立场”和“同一时空”在里面。

四、充足理由律:

主张充足理由律也是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的逻辑学家﹐通常把这条规律表述为﹕任何判断必须有(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的提法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W.。他在《单子论》中说:“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个大原则上﹐即是﹕(1)矛盾原则﹐……(2)充足理由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不过﹐莱布尼茨本人并未把充足理由原则当作逻辑规律。他所说的充足理由原则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也是一个历来有争论的问题。康德﹐I.认为﹐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都是真理的逻辑标准或形式标准。在他看来﹐矛盾律是反面的标准﹐因为遵守矛盾律的思想不一定真﹐而违反矛盾律的思想不可能真﹔充足理由律则是正面的标准﹐因为遵守充足理由律的思想一定是有根据的﹐是从一些原则得出而且不会导致假的结论的思想。但传统逻辑学家一般认为﹐与其说充足理由律是关于思维形式和形式逻辑的规律﹐不如说它是关于存在和事实的规律。正因为如此﹐许多传统逻辑著作中不叙述这条规律﹐现代逻辑也不讨论这个问题。
相关问答
逻辑学的本质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1-17 17:16
逻辑学本质是事物的客观事实。 也就是说,以我们生活中所总结的,或者能直观感觉对错,或已经被大众认可的东西为基本,展开联想,说辞。
逻辑是物质的吗?为什么?
2个回答2023-01-14 00:20
逻辑不是物质,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世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是由物质而构成的,所以说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看得到摸得到了,而逻辑则是属于意识的范畴,正如我们常说的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一样...
全文
逻辑学的本质是什么?
4个回答2022-10-25 19:01
逻辑就是思维的规律,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是有效推论的哲学研究,逻辑的本质是寻找事物的相对关系,并用已知推断未知。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 逻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逻辑学指:...
全文
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孩子有哪些特质
1个回答2024-02-12 19:45
有研究表明,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 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孩子,目标性比较明确,遇事沉重冷静,会有条不紊地,一步一步...
全文
逻辑学中什么是一个推理的反例解释
1个回答2024-03-09 19:38
你所说的两条规则中,第一条“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是正确的,而第二条“只有A命题才能连续换位”是错误的,这不是换位法的规则。实际上,E命题和I命题都可以连续换位。 你举的例子“某学校的...
全文
逻辑思维怎么解释?
3个回答2023-08-06 06:55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
全文
逻辑学 逻辑推理
1个回答2024-03-02 01:57
答案是C。 已知表演者共七个人。 V第一个出场,且在U前,则U第二个出场; W要在X之后,T和Y都不能最后一个出场,且X不能第一或第二个表演; 这里首先排除了V、U、X、Y、T这五位最后出场的可能。且...
全文
故事的逻辑性都很强,但现实往往让人感觉没什么逻辑
1个回答2024-02-02 01:00
故事的逻辑性都很强,但现实往往让人感觉没什么逻辑。我估计这是因为故事的逻辑太简单,而现实的逻辑则极其复杂——复杂到让人感觉不到有逻辑的存在
故事的逻辑性都很强,但现实往往让人感觉没什么逻辑
1个回答2024-02-01 04:11
故事的逻辑性都很强,但现实往往让人感觉没什么逻辑。我估计这是因为故事的逻辑太简单,而现实的逻辑则极其复杂——复杂到让人感觉不到有逻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