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物感说的名词解释

2023-02-17 17:10

1个回答
南朝梁钟嵘提出的诗歌发生论。物感说滥觞于《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物也。”认为音乐的发生是由于人心之“感于物而动”,从而产生情,“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物感说后为文学理论所吸收。陆机的《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物色》),“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诗》),均以四时景物的感召说明文人萌生创作冲动的契机。钟嵘的物感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又有其独特的理解和发挥。《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戎,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首先,他以“气”的感应来解释物感的本原,显然受到元气论的影响,这与刘勰的道本论(以道为文学的本体)有所不同。其次,从列举的产生诗的各种情境看,他所谓的“物”不限于自然风物,而更侧重于社会生活,这比陆机、刘勰的说法更深刻地揭示了诗歌发生的本原。第三,在种种感荡心灵的境遇中,他更注目于不幸的遭际,所以他评诗也极重怨情。这既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也同后世的“诗穷而后工”“哀怨起骚人”等说息息相通。
相关问答
论诗的解释
1个回答2024-02-07 07:02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释】: 1.论诗:论诗:评论诗歌。本题诗共五首,这里选第的是第二首。 2.李杜:指李白、杜甫。 3.江山:大地...
全文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1个回答2024-01-22 23:43
学而不厌 【拼 音】:xué ér bù yàn     【解 释】: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出 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
全文
求“推论”的解释
1个回答2024-02-18 07:50
基本解释 [释义] (动)用语言的形式进行推理。 [构成] 动宾式:推|论 [例句] 这个推论有三个。(作主语)推论一下。(作谓语) 近义词 推广、引申 英文翻译 1.ratioci...
全文
论语八则里的成语以及解释
1个回答2024-02-29 15:50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
全文
儿童本位论名词解释
1个回答2024-04-28 04:21
“儿童本位论”:不仅为教育界人士所关心、重视,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积极意义是十分明显的。然而遗憾的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儿童文学界对杜威的‘儿童本位论,始终缺乏—种...
全文
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一定要是论语中的,大学也可以
1个回答2024-01-20 12:06
说明一点:《论语》里的“礼”并不仅仅是礼仪.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功用...
全文
争论的意思解释
1个回答2024-02-23 00:10
争论的意思解释如下: 拼音: zhēng lùn 近义词: 争辩、辩论 繁体: 争论 (动)各执己见,互相辩论。[近]争执|争吵。 【争论】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争相辩论,...
全文
罔的论语解释
1个回答2024-02-24 03:35
迷惑。失意。通“惘”
文学概论的名词解释: 话语
1个回答2022-10-30 08:30
简言之,就是语言!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及解释
1个回答2024-03-05 16:53
成语: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疏食饮水、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舍昼夜、逝者如夫、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