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与《书上元夜游》所表现的思想内涵是否相同?

2023-03-20 04:00

2个回答

不一样。《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对被贬的失意,“闲人”二字,蕴意非凡。而《书上元夜游》是论述了得与失的关系,表达了因缘自势,随遇而安,达观的生活哲理。故两文的思想内涵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表达出贬谪的悲凉。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书上元夜游》第一部分记述作者在上元夜应几位海南文士之邀,出游赏月观景的一个生活片断。第二部分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苏轼的“笑”包括“自笑”和笑人。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

不一样。《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对被贬的失意,“闲人”二字,蕴意非凡。而《书上元夜游》是论述了得与失的关系,表达了因缘自势,随遇而安,达观的生活哲理。故两文的思想内涵不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因此是描写月下的静景。 "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这句话完全是在陈述作者在月光皎洁之夜,与朋友出门散步的所见所闻(钓鱼)经历,所以是动景。

相关问答
记承天寺夜游的英文翻译
1个回答2023-10-22 13:40
泉州承天寺。。。。
答谢中书书的原文 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
1个回答2022-07-31 07:25
书里有,自己找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
1个回答2022-09-29 05:27
e……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讲了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3-05 20:3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
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1个回答2024-03-13 05:56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苏轼与张怀民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讲了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3-17 09:14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
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1个回答2024-03-14 14:12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及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全文
求一篇高考作文,它是两根线并进的,一个是记承天寺夜游,一个是女孩自己,结尾好像是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写
1个回答2024-01-19 17:21
。我推荐俄罗斯作家哈里托诺夫的《命运线》一书,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对应结构双线作品。一眼便知端地。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
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1个回答2024-03-17 17:02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
全文
为《记承天寺夜游》中承天寺的一段导游词
1个回答2023-07-18 15:00
你华中的吧?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