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课文运用啥手法?

2023-04-24 06:21

2个回答
比如文章开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儿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排比句描写出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反问句与前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可以。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淡淡的忧愁。

  再如这句也写得很美:“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里运用了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读到这里会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还有这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这句话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赋予时间以人的灵性、动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

  最后,文章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来结束全文,这个反问句既照应开头,又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构思精巧,作者匠心独运地以发问句式为纽带联结全文,一步紧似一步地展露内心的思绪。通篇只有六百来字,居然用了十一次问句,其中包括疑问、设问、反问句。在一连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设问中,表现了一个微妙的内心世界。

  以上这些句子在整个结构中,实际上是起了个牵引情感的线头作用,通过它一层紧扣一层地点明了主题,一次一次地深化了主题。这样不落俗套的艺术构思,确是有作者独特的风格。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都用了疑问手法,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核对虚度时光的无奈
相关问答
《匆匆》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1-30 17:02
您好,楠楠223,为您解答,祝愉快。 《匆匆》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
全文
课文匆匆主要讲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1-30 04:43
这篇课文我学过,主要讲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寄情述怀,感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告述人们要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课文匆匆
1个回答2024-03-04 11:03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
全文
匆匆的课文
1个回答2024-03-04 14:45
 匆  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
全文
匆匆课文讲
1个回答2024-03-23 09:04
《匆匆》是一片散文,课文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匆匆》的课文
1个回答2024-03-02 07:27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它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它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
全文
匆匆一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个回答2022-10-28 11:10
拟人、比喻、排比
《匆匆》课文的意思。
1个回答2023-02-10 08:4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匆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个回答2024-02-02 05:16
《匆匆》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匆匆》这篇课文意思
2个回答2023-01-30 22:36
感叹时间很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