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论语电子书

论语八则(苏教版)
1个回答2024-02-24 04:21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苏洵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2 12:30
苏洵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苏大论坛是什么啊
2个回答2022-06-08 20:00
推荐茶壶社区
苏童作品的评论
1个回答2024-02-05 03:24
苏童擅用隐喻的方式,以有趣的“谜面”引导读者去揭开“谜底”。 他并未发表过“先锋派宣言”或参加具有标志意义的活动,不如“前锋”般活跃;但值得注意的是,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可谓是中国当代先锋派文学的集大成者。 苏童作品对中国电影文学、女性题材小说的影响固然不容忽视,但更重要的是他坚持了对文学意向表达的探索。出生于1963年的苏童,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专职作家。被归为先锋派的他,著有《第八个是铜像》《1934年的逃亡》《米》《碧奴》等。其多部作品与影视“结缘”,《妻妾成群》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2009年,苏童蛰伏多年后推出的长篇小说《河岸》获第三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大奖。
苏格拉底的神学目的论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9 09:16

苏格拉底早年受自然哲学的影响,具有丰富的自然知识,但他始终不满于自然哲学无法圆满解决万物运动、包括精神活动的原因问题。后听说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学说,便抱着希望读了他的著作,结果大失所望。原来阿那克萨戈拉只是谈到努斯推动和“安排”了万物,并没有说到它是如何安排和推动的,在具体解释事物的运动时仍然诉之于那些偶然的自然条件。苏格拉底则认为既是“安排”,就应当有目的,就像人的行为绝不是由他的肌肉、骨头及周围的空气、声音等等决定的,而是由他所选择的目的决定的一样。克塞诺芬尼在《回忆录》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在牢狱里与一位不信神的犯人的谈话,苏格拉底用人的器官为例,向这位犯人说明神造万物都是有着特殊目的的。神不仅为了让人感受事物而创造了各种器官,而且还用心良苦地将它们设计得如此精致:“比如因为眼睛是很娇嫩的,就用眼睑来保护它,好像两扇门似的,当必要用视觉时就打开,而在睡觉时就闭上。又使睫毛长得像帘幕,免得风伤害眼睛。在眼睛上面用眉毛做一个遮檐,使头上流下的汗不会妨碍它。使耳朵长得能接受所有各种声音,而又从来不会被阻塞住,使所有动物的门牙都长得适宜于咬东西,而后面的臼齿则适宜于从门牙接受食物并且来咀嚼它。”这一切倘若不是出于神的精心安排,又怎么会如此和谐?神把灵魂赋予人,使人成为比动物更优越的生灵,并把整个自然(无生命物、植物、动物)都安排成一个以人为目的的系统,人则是以认识神作为其最终目的。苏格拉底的这些论证成为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的最初雏形。

正是由于怀着这种神学目的论的信念,苏格拉底从生到死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神圣使命感,他宣称自己始终都听从一个“灵异”声音的指引,就是这声音驱策他去探寻智慧,鼓励他到法庭上来为自己辩护,并且让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面对着死刑判决,苏格拉底坦然地说道:“我以为我碰上的这件事是一种福气,而我们极为错误地认为死亡是一种恶。我这样想有很好的理由,因为我做的事情若非肯定会有好结果,那么我习惯了的灵异不会不来阻止我。”在行刑之前,苏格拉底一直在与斐多等人谈论灵魂不朽的问题,并描绘了灵魂在摆脱肉体之后与神为伴的美好景象。他说道:“哲学家的事业完全就在于使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和分离出来”,因此,“一个真正把一生贡献给哲学的人在临死前感到欢乐是很自然的,他会充满自信地认为当今生结束以后,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能发现最伟大的幸福。”苏格拉底所信仰的神并非希腊传统的有血有肉的奥林匹斯诸神,而是一个无形的“灵异”,非常类似于爱利亚派的克塞诺芬尼所设想的那个以思想支配世界的神。此外,毕达哥拉斯关于灵魂不朽和轮回转世的思想也在苏格拉底这里发展成为一种向死而生或者以死为生的唯灵主义,如果说在前者那里肉体还是灵魂的驿站,那么在后者那里肉体已经成为了灵魂的囚牢。

苏格拉底的神学目的论
1个回答2023-02-18 12:56
苏格拉底的神学目的论
《苏子论语》苏子是谁
2个回答2022-09-21 09:12
《苏子论语》中的苏子即是其文章作者苏步超先生!肯定不会错!
苏轼《王者不治夷狄论》《荀卿论》,苏洵的《春秋论》翻译
1个回答2022-09-05 21:00
苏洵《春秋论》翻译
苏洵的《六国论》与苏辙的《六国论》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2-16 04:21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辙《六国论》: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苏州最好的论坛 苏州人气最旺的论坛 苏州最热闹的论坛是哪家?
1个回答2022-06-01 01:17
苏州没什么做的好的论坛,要说门户嘛,有名城和热线。
论坛就举不出什么好的例子了,新苏社区,听别人说过,没怎么上过。
刚才去看了看,气氛还是挺好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