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精校版

宋小宝小品中我是演员之偶像团中唱的是什么歌的调子
1个回答2023-02-19 19:20
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
为什么宋词大都情调凄惨?
2个回答2022-09-22 19:31
宋朝国力不行,宋词肯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语调欢快的宋词有哪些?
1个回答2023-03-05 00:30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宋词都是悲哀格调的吗?
1个回答2023-10-25 12:33
李清照2首是悲的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高搭宽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渔家戚亮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枝亩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宋氏三姐妹中最低调的一个是谁?
1个回答2023-02-21 19:30
宋氏三姐妹中最低调的应该是宋霭玲吧,对她没什么了解,存在感比较低
北宋为什么也有山坡羊这个曲调名
1个回答2022-05-22 11:12
宋元南北曲中同有【山坡羊】一调,常用于剧套与散曲小令,明清以降流入时调小曲与很多地方戏中,是古曲传播最广的几个调牌之一。有关此调渊源所自,流行后世各种变体之内在线索,乃至曲名异同等基本问题,曲学界一直说不清楚。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什么那么低调?
4个回答2022-12-22 01:17
不仅仅是因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任何人他想要低调都是自己性格的原因。
苏轼 水调歌头是宋词吗
3个回答2022-09-04 05:03
是的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作品名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处: 东坡乐府笺诗词原文
文学体裁: 宋词
作者: 苏轼
创作地点: 密州(今山东诸城)
宋老师班上有一个让老师们都很头疼的小男孩——小贝。他经常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宋老师没有因为小贝调皮捣蛋而放弃他...
1个回答2024-03-07 00:59

B

解析:

本题考查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其中,“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也就是要热爱所有的学生。只爱“金凤凰”不爱“丑小鸭”,不是真正的爱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化学生。题干中,宋老师没有因为小贝调皮捣蛋而放弃他,反而对他格外关注,帮助小贝进步,这体现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B项正确。
A项: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在当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实现我国从人口规模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使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是平均的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全面发展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应该建立在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兴趣与爱好等方面的充分发展之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个性迥异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过,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不矛盾,个人身心协调发展的个性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西游记到底是不是吴承恩写的啊
1个回答2024-06-25 18:12
  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但是,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各种《西游记》版本,都没有一部是署名吴承恩所作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沈承庆著)一书,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其考证思路是从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游记》卷首的“华阳洞天主人校”的“校”字入手,对比杨致和《西游记》和朱鼎臣《释厄传》两个版本之间增、删、改的故事情节变化及发展,论证小说的成书过程,理顺这三个版本的出版顺序,结合其中所体现的佛、道、儒三家思想脉络,追根溯源论证《西游记》作者的阅历及身份,考证出《西游记》一书与吴承恩毫无关系,真正作者应为明嘉靖时代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吴承恩有诗《赠李石麓太史》,石麓为李春芳的号。李籍隶江苏兴化县,嘉靖年间状元及第,因善撰“青词”而累升宰辅。少时曾在江苏华阳洞读书,故又有号“华阳洞主人”。曾受命总校《永乐大典》。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有一首诗:“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沈承庆发现,这首诗的第四、五、六、七四句,暗含“李春芳老人留迹”,与卷首“华阳洞天主人校”指的是“编撰《西游记》”之意。 民间有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晚年时孤苦,其子苏轼为解其闷,便编写一些奇异的小说,给父亲解闷。编写了西游记里的一些故事片段,人物来历等,但毕竟是为娱乐,其书并未写完整,往后流传,由吴承恩补充编撰。西游记可以说有不少宗教常识,苏轼是笃信佛教人士,也有其友佛印僧人,加之苏轼乃文学奇才,有丰厚的文化素养,故而此书出自这位文学家也不是奇怪之事。 胡适与鲁迅主张吴承恩为《西游记》作者的根据是明天启间《淮安府志》,该志记有吴承恩作《西游记》,但未说明此为何类图书。清代咸丰重刻《淮安府志》删去这一条。 1983年末,章培恒先生在《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中指出,从《西游记》问世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三百余年里,各种刊本或署朱鼎臣编辑,或只署华阳洞天主人校而不署作者姓名,或署丘处机撰,没有一本承认吴承恩的著作权。胡适1921年的《西游记序》也说此作“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做的”。后来鲁迅先生力主吴承恩说,胡适得到鲁迅抄给他的材料,便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持此主张。然而细观他们的考证,所依据的间接材料有二条,直接材料仅一条。

  间接材料之一

  吴玉搢(1698-1773)《山阳志遗》卷四:天启旧《志》(指天启《淮安府志》)列先生(指吴承恩)为近代文苑之首,云“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为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其国初邱长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吴玉搢距《西游记》问世已近二百年,判断的依据又唯有明天启《淮安府志》,他的发言权其实和我们差不多。

  间接材料之二

  阮葵生(1727-1789)《茶余客话》卷二十一:按旧《志》,称射阳性敏多慧,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著杂记数种。惜未注杂记书名,惟《淮贤文目》载射阳撰《西游记》通俗演义。是书明季始大行,里巷细人乐道之,而前此未之有闻也。……按明郡志谓出自射阳手,射阳去修志未远,岂能以世俗通行之元人小说攘列己名?或长春初有此记,射阳因而演义,极诞幻诡变之观耳;亦如《左氏》之有《列国志》,《三国》之有《演义》。观其中方言俚语,皆淮上之乡音街谈,巷弄市井妇孺皆解,而他方人读之不尽然,是则出淮人之手无疑。 这里判断的唯一依据仍是天启《淮安府志》,据鲁迅先生分析,阮葵生实际上是据吴玉《山阳志遗》卷四写成,因为它沿袭了该书将《淮安府志》中“复善谐剧”作“复善谐谑”的误书。吴、阮两人都提到书中淮上方言,但都是在先肯定吴承恩之作就是小说《西游记》之后的旁证,但学术界对小说中的方言问题一直有较大争论,清初黄太鸿《西游记证道书跋》就已称:“篇中多金陵方言”。清代称吴承恩为作者的还有丁宴《石亭记事续编》、焦循《剧说》等,但他们或据《淮安府志》,或依《茶余客话》,这意味着将著作权判给吴承恩的依据其实只有一条。

  直接材料

  天启《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口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章培恒先生根据这条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论证。正面:《淮安府志》没有说明吴承恩《西游记》的卷数或回数,也没说明该篇的性质。历史上常有两种著作同名的现象,如清初沈谦与唐孙华就各有一部《东江集钞》,明代与清代都有一部小说名为《如意君传》。约比吴承恩大二十岁的安国也写过《西游记》,不过那是游记之作。因此,并不能据此断定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百回本《西游记》。反面:清初著名藏书家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有如下著录:唐鹤征《南游记》三卷吴承恩《西游记》沈明臣《四明山游籍》一卷其时距万历二十年(1592)《西游记》首刻刊行已有半个多世纪,它已是大家熟知之书,可是黄虞稷却将吴承恩的《西游记》明确归入地理类,足见该书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就像与吴承恩同时代的人写过《东游记》、《南游记》之类的游记一样。 专家们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历来有种种不同说法,大都否认为吴承恩所作。也有人认为,关于《西游记》作者,以往也有人提出是李春芳。只根据《西游记》中的一首诗是暗含李春芳,还不够有说服力,这只能是一家之言。要真正解开《西游记》作者的历史之谜,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更多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