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在百姓心中法力强大小说

姓氏是怎样发明出来的?百家姓是哪百家?高氏的祖先是谁?她有什么故事或传说?
1个回答2024-01-30 06:06
高氏源自山东 齐国最高上卿 。

  高,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老姓氏。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弭

  高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高元作室。”高元是远古时期人,是现在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元发明屋子。高元第一个让人类走出穴居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他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发明家”一词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后,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弭。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卫士。穆王去郑圃打猎,沼泽芦苇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奋勇把老虎擒了回来。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个牢笼囚虎,放在东虢地方饲养,于是“东虢”就有了“虎牢”名称。虎牢后来改称成皋,战国时属韩国。公元前249年秦伐韩,韩献成皋给秦。秦在此设关,名“虎牢关”。关在大 山上,北临黄河,悬崖绝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战争时,刘邦、项羽在此鏖战两年半。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荥阳汜水镇。

  高渠弭是春秋初郑庄公大臣。庄公想任他为卿,但主管国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对。庄公力排众议,任高渠弭为卿。庄公逝世,太子继位,就是郑昭公。高渠弭担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猎时杀了昭公,另立国君。第二年,高渠弭陪新国君到卫国去见齐侯。齐侯和新国君有旧仇,就借机杀了他,高渠弭也一同殒命。

  高奔戎、高渠弭得“高”为氏的缘由,与高元一样,都已无可稽考。但可以推断的是,他们的子孙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众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编辑本段起源庞杂的高氏主源 高 后裔

  高 后裔,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庞大高姓群体的主源。

  这支高氏,源出于姜姓,是炎帝的子孙。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子高的孙子 ,开始以“高”为氏,称高 。公子高是姜姓后代,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高氏出自姜姓”。

  姜姓始祖是炎帝。炎帝出生在姜水流域(今天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所以取“姜”字为姓。炎帝有个后裔叫伯夷,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而建立吕国,子孙就以吕为氏。吕氏有个后裔叫吕尚,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原型。他出生在商朝末年,足智多谋,但机遇不佳,到70岁时,还只能天天在渭河边钓鱼为生。有一天周文王来渭河边打猎。出猎前,周文王曾卜一卦。卦辞说:“今天出猎有大收获。不是龙,不是螭(古代传说中无角龙),不是虎,不是罴(一种野兽,现代称为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而是要遇到能帮你成就霸业的辅佐奇才。”周文王在渭河边碰到了吕尚,交谈之后,文王大喜,对吕尚说:“我祖父太公早有预言,将有圣人来帮我们周族振兴,今天果然遇到了您。您现在是我们太公盼望的圣人。”于是命众人尊称吕尚为“太公望”,把他接回去以师礼奉之。在吕尚的帮助下,文王疆域逐步扩大,文王死后,吕尚又帮文王之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把吕尚封在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建立齐国。吕尚被后人尊称为齐太公。齐太公第六代孙子是齐文公。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有个孙子叫 。按当时的宗法制度,诸侯家族只包括近亲三代,即诸侯、公子(诸侯之子)、公孙(诸侯之孙)。公孙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须另外立氏。当时的制度,公孙之子立氏可采多种办法,其中一种是用祖公之名为氏。 是公子高之孙,于是以公子高之名为氏,称“高 ”。后世庞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诞生。

  公子祁后裔以“高”为氏 《通志·氏族略》说,公子祁是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他的后裔中有人以他字中的“高”为氏。 齐惠是齐桓公之子,齐桓公是齐文公四世孙。

  齐太公之后以“高”为氏 据《广韵》说,齐太公后代中,曾有人从国君那里获得了一处名为“高”的采邑,于是以高邑为氏,称为高氏。

  百濮后裔以“高”为氏 据王圻《续文献通考》说,百濮后裔中有人以“高”为氏。

  濮是殷周时期江汉以南地区的族群,与楚国同姓。濮人分建了许多小国,所以称为“百濮”,后来为楚所灭。濮人后裔有人以“濮”为氏,也有人以“高”为氏。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周代的齐国,有国、高二公,世代都是齐国地位最为崇高的上卿,他们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凡是齐国的一切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他们二人的最后决定。这就是《左传》注解上所说的:“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上卿也。”

  这个在两三千年前便已声名响亮的姓氏,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讨论到高姓的姓源,真是头绪众多,一言难尽,因为,过去五千年以来,组成这个大家族的分子,至少在四五支以上,堪称“姓源多歧而其族繁多”。

  先谈周代在齐国神气非凡的那一支高氏,关于他们的姓氏来源,是见诸《广韵》所记载的:“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因以为氏”;以及详载于《通志氏族略》的:“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亦为高氏。”

  高氏这个大家族的另外几支组成分子,就有确实的文献和资料可稽了,计有《北齐书》上所记载的:“文宣帝赐元暴安,元文遥皆为高氏;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氏所养,因从其姓”以及明载于《魏书》的“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云高阳氏之后,故以高为氏”。

  另有在不计其数的姓氏之中,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为数也不少,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依照后世的考证,高车氏是“九姓回鹘种类入中国者,后魏有高车或如”;高堂氏是“齐卿高敬仲食采于高堂,因氏焉”;高阳氏大家都很熟悉,是上古颛顼帝的姓氏,其后亦有以高阳二字为姓者,《吕氏春秋》上即有一位古辩士高阳¤;高陵氏则为“秦昭王弟封高陵君,其后因以为氏”。这些复姓,长久以来十分少见。

  长久以来百花似锦,满园芬芳的学界文坛,是人杰出智慧的最佳说明,其中,高姓园丁的耕耘血汗可真不少,譬如,汉代就有世传鲁诗的高嘉、高容、高诩祖孙三人;传《传礼书十七篇》,历数传而至戴德、戴圣,使后世言礼者多宗之的高堂生,以及著有《孝经解》,并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的学者高诱等。

  此外,像唐代的高适,不但历任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显达异常,而且为诗骨力苍老,才思奇纵。高启,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北郭十友”之一,曾经参加《元史》的编纂工作,并以雄浑的诗名而著称;嘉靖年间的高武,在传统医学上,久享声誉,他所传的针灸之术,已成为医学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部门;清代的高其佩,在传统画坛上的名气人人皆知。

  从上面一连串闪耀着光芒的名单,任何人一望而知,过去数千年来,高氏的名气有多大,多响亮!
百家姓中 姜 姓的始祖是谁?
1个回答2022-11-22 23:13
远古…炎帝就姓姜,
谁知道百家姓中姓闫的祖先是谁
1个回答2024-03-12 18:07
概括   闫(Yán 阎)姓皆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后裔,源出有三:   序:闫姓为阎姓的别支。据《姓谱》载,分闫、阎二姓。又据《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因闫、阎二姓同出一源,都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故闫姓和阎姓人家的堂号都是太原,古代他们的望族居住地都是太原郡(一说闫姓望族居天水)。由于阎姓被“俗用”成闫,就产生了阎、闫二姓,所以在《百家姓》里,两姓并存。   1、相传太伯的曾孙仲弈,被周武王姬发封在闫乡,他的子孙因此就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闫,称闫氏。   2、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闫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钊封在闫城,他的子孙也姓闫,称闫氏。   3、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建立了晋国,到晋成公的时候,晋成公封自己的儿子懿在闫,晋朝灭亡以后,他的子孙就有人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闫。
百家姓李性的祖先是谁?
1个回答2024-03-07 16:49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汉族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颛顼之后 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果子充饥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名义上的第一大姓。

百家姓中"杨"的祖籍在哪?
1个回答2022-08-13 06:31
最早是现在山西
百家姓陶祖先是谁人?
1个回答2024-03-17 00:21

你好。武王弟康叔统治的殷商七族中有陶氏,负责陶器制作,子孙也以陶为姓。一说,尧任君主前居住于唐,后又居住于陶,称陶唐氏,尧的后裔子孙中的一支遂以陶为姓。

百家姓寻根祭祖陶姓
1个回答2024-03-15 05:44
陶姓来源有六:
1、出自唐尧。据《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载,尧担任部落首领之前,以制作陶器为业,其后子孙有以其职业技艺命氏,称陶姓。
2、亦出自唐尧。据《辞源》所载,相传尧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
3、出自虞舜。据《元和姓纂》所载改辩,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基拦思核锋缺,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氏。
4、以职业为姓。据《风俗通》所载,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治(陶工和铸工)为职业,从事制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为姓的。
5、避讳而改。据《宋史本传》所载,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晋祖讳,改姓陶。
6、出自他族改姓。满族陶佳氏、托和罗氏、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今白、傣、京、苗、瑶、彝、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百家姓寻根祭祖姓刘
1个回答2024-03-12 21:00
刘姓来源:

(1)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传说为上古陶唐氏之后,居于刘(在今河北省唐县)后裔因以为氏。

(2)出自姬姓。以邑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子孙亦为刘氏。

(3)据《史记》所载,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女嫁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当时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冒顿子孙遂姓刘氏。

(4)刘汉王朝赐姓。据《汉书》所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西都关中之策,高祖赐其姓刘氏。遂改作刘敬,又项羽之伯父项伯缠,在鸿门宴保护刘邦有功,赐项伯家族姓刘氏。

(5)南北朝时鲜卑族姓氏所改。
百家姓寻根祭祖尹姓
1个回答2024-03-17 21:18
尹姓源流概括主要有以下两个:

源流一

据《通志 氏族略》等所载,少昊是远古时期羲和部落的后裔,同时又是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邑于穷桑。少昊之子般为“工正”,《山海经》中又写作“弓正”,始制弓矢,封于尹城,世称“尹般”。般的后代多用封邑名“尹”作为姓氏,尹城在历史上有过几次迁徙,西周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今天的山西隰县东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尹氏后裔为避免戎族的侵扰,也迁到了这里,这第二个尹城(今河南新安县东南),属于周王朝的“畿内国”。《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三年,由于卷入周室王位继承之争,东周王朝与尹城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周敬王派单穆公、刘文公两路军队沿洛河两岸进攻尹城,被族人尹辛率军打败。公元前516年,晋国卿士赵鞅大合诸侯,前往支持周敬王。随后赵鞅和荀跞率晋军入周,占领王城,公元前504年,尹城沦陷,族人遂散居于列国,以故国“尹城”为姓氏。

源流二

出自西周大臣兮甲。据《通俗演义》所载:兮甲,字伯吉甫,世称“尹吉甫”,是周宣王执政时期的大臣。周厉王时期,由于其暴政激起起了国人起义,周厉王被驱逐流放于彘,周厉王病逝后众大臣拥立太子姬静,是为周宣王。周宣王即位后,任用仲山甫、召虎、方叔、兮甲等贤臣为辅佐,整顿朝政,使日益衰弱的周室重新复兴。兮甲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王朝的少数民族,北拒猃狁,南征淮夷,由于兮甲的战功深受周宣王赏识,封其官名为“尹”,尹在商周时期是一个常见的官名,《诗经·小雅·节南山》有记载:“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后来,周宣王又把钜邑(今河北沧州南皮县)赐给尹吉甫作为封地,其后人述其官职,长子伯奇以“吉”为氏,嫡子伯封以“尹”为氏。
百家姓寻根祭祖石姓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4-20 08:26

1、出自姬姓,石碏后裔

春秋时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石碏之子厚,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是为河南石氏。

2、出自姬姓和子姓

郑国(姬姓)有大夫石癸,宋国(子姓)有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是为河南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

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