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小说故事梗概

谁能帮帮我!《呐喊》故事梗概!
1个回答2024-02-24 14:16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录小说15篇,其中《狂人日记》、《孔已己》、《阿Q正传》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由于吸收和借鉴了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本书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_
《呐喊》故事梗概
1个回答2024-02-07 06:44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录小说15篇,其中《狂人日记》、《孔已己》、《阿Q正传》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由于吸收和借鉴了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本书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呐喊》中《头发的故事》的故事梗概和故事情节还有其中的人物形象
1个回答2024-01-19 08:52
一件小事》读后感  鲁迅的文章大都是十分长的,让人望而生畏,而一件小事这篇文章并不是很长,正是我这种比较懒的人最心怡的文章。生活中其实有无数件小事,而我们的鲁迅先生却能把一件小事写的不平凡,把普通的人写的不平凡,也许这就是他的特异功能吧! 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 现在有些人常常会写这种事,但有几篇是真实感受呢?鲁迅先生把一件小事描写的如此的透彻;如此的详细;如此的生动,真是让人敬佩万分哪!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写到:“直到现在,还是常常记起那件事,我因此也时时煞了痛苦。”这里的结尾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从来没有抹去过,这件事一直在鞭策着他自己:教他怎样做人;教他惭愧;教他自新,同时也增长他的勇气和希望。  看了这篇文章,同样令我惭愧,因为我一直看不起那些地位低微的人,但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我懂得了人人平等,在社会上富有的不是钱,而是品质,我想:在人人平等的思想下,我一定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实施鞭策自己,日日催自己自新,也同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呐喊》中《头发的故事》的故事梗概和故事情节还有其中的人物形象
1个回答2024-03-09 01:34
<头发的故事>围绕着女子剪发、男人剪辫子的头发问题组织故事,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鲁迅寄寓了自己对封建顽固守旧势力的痛恶,对软弱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愤激.鲁迅将人物独白作为构思这篇小说的主要手段,通过人物独白来叙事抒情,同时以辫子这种社会意象来叙事.小说创作过程中也采用了虚构艺术,通过虚构的"假",达到艺术上的"真".叙述和人物语言也精炼传神.
《呐喊》中《头发的故事》的故事梗概和故事情节还有其中的人物形象
1个回答2024-03-11 08:28
头发的故事》通篇流动着愤激的情绪。n先生在纪念双十节时大发感慨:“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民众为什么忘却了对辛亥革命的纪会呢?而那景象又确实让人觉得痛心:到了十月十日这一天,“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时,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推翻帝制的革命付出了多少烈士的鲜血,何以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会如此冷漠呢?n先生是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一位民主主义者,在这时,他不免要为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故人们而深感悲凉了。他们中兆歼御,有的虽尚年纪轻轻,便“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有的“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有的“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这场革命使n先生感到唯一“得意的事”,便是早就在留学期间剪了辫子的他,“自从第一个双十族岩节以后,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然而最让n先生悲哀的也是,民众除了革去头上的辫子外,没有别的收获,社会状态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变化。n先生的感慨让我们想起《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革命后的情形:“……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没有给民众实际利益,难怪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十分冷漠了。如n先生所述,再进一步追溯,其实民众并不了解什么是革命。这样,他们与革命十分隔膜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革命党人并未在国人中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结果,民众只是头上去掉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同时也顽固地统治着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无怪乎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慨万端。《头发的故事》还用了不少篇幅,描写n先生回忆起当年因为没有辫子遭受人们嘲骂的磨难,这就更强化了对民众的愚昧、麻木进行启蒙的思改肢想意蕴。《头发的故事》内容的深刻性在于,它通过n先生的回顾与思考,提出了一个大问题:面对今天的现实该怎么办呢,不能再致力于象剪辫子似的那种“革命”了吧!作品结合历史教训,沉痛地把尚未完成的思想启蒙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向社会提了出来
求<呐喊 一件小事>故事梗概
1个回答2024-02-13 12:35

这篇小说讲述一位人力车夫撞到人但并没有其他人看见,且在冒着被人讹诈的情况下还去帮助老人的故事。

《一件小事》当作于1919年下半年,首次发表于1919年12月1日出版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上,文末的“1920年7月”可能是收入集子时作者的误记。这是鲁迅被生活中偶然经历的事情所触动,并被偶然遇见的车夫所感动,然后以此为原型而创作出的一篇小说。

赏析

《一件小事》叙写的是知识分子“我”从一个人力车夫身上看到生活的希望和获得改造自己力量的故事;作品以恳切真挚的笔致,描绘了人力车夫高大的正面形象,以充满热情的歌唱,抒发了作者对城市苦力工人的敬意和赞美。

文章情节并没有什么波澜起伏,看起来甚至有点平淡无奇:拉车的车夫在路上为了搀扶一位被他无意中带倒、并且自称“摔坏了”但在雇主眼中却是在“装腔作势”的老女人而不听雇主的催促,然后又放弃了生意去帮助这位与自己不相识的老女人,最后雇主“我”深受感动,托警察将车费交与那名车夫。

但是就在平淡的情节中透露着作者对车夫这类人的赞扬。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多,但是都十分成功,如“大北风刮得正猛”“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等都是关于对“风”的刻画。

说明当时天很冷,路上几乎没有人,就算是撞了人不管不顾逃走也没有关系,但是车夫并没有逃避责任,反而放弃生意,搀扶老女人,担当起责任。这些使得车夫的形象刹那间就伟大起来。环境的描写塑造了一位灵魂形象高大的车夫,同时也抒发作者对于车夫的赞美。

求<呐喊 社戏>故事梗概
1个回答2024-03-08 08:57
社戏:一是写出了玩耍时的具体生活情景:掘蚯蚓钓虾,放牛怕牛等;二是写出了看社戏时的动人场面和儿童特有的心理活动。



主要讲鲁迅童年在家乡的趣事和家乡的民俗风情,反映了鲁迅对故乡的热爱,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鲁迅《呐喊》梗概
1个回答2023-11-10 08:58
《呐喊》收录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原收十五篇,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1924年5月第三次印刷时起,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1930年1 月第十三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作者生前共印行二十二版次。
《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收录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原收十五篇,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1924年5月第三次印刷时起,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1930年1 月第十三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作者生前共印行二十二版次。
求<呐喊阿Q正传>故事梗概
1个回答2024-01-15 02:59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从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阿Q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阿Q这种性格的特点。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他胜利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用不上的时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摩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飘飘然陶醉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但是这种偶然的“勋业”仍然不过是精神的胜利,和他的自轻自贱、自譬自解一样是令人悲痛的行动。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
求<呐喊 端午节>故事梗概
1个回答2024-01-15 19:37
1、社会背景: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九号。当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激发起民众的反封建的革命热潮,但这种狂热随着军阀政府与封建旧势力的镇压,暂时退了下去。新旧势力的交锋出现了此消彼涨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不单一些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开始大行其道,就是一些接受了新文化洗礼的人也回到了旧的轨迹上来了。还有一些貌似进步,实则落后的人物趁机转向。

2、中心思想:《端午节》就是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

3、人物形象:《端午节》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1)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厕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

(2)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4、语言: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让主人公自己的小丑表演来使读者发笑,沉思。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