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国史略在线阅读

古今笑史小说全文在线阅读
1个回答2023-04-28 12:30

闽剧有怎样的发展史?
1个回答2024-02-18 12:23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历经数百年的变革,形成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艺术风格,是福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

早在唐代,福州就有歌舞百戏的演出;南宋时,南戏《张协状元》采用福州民间小调《福州歌》和《福清歌》作为曲牌。

1609年,在外从政多年,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参政、广西参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职的曹学佺返回故里。

他在闲居福州西郊洪塘乡时,组织府中僮婢办起了曹氏家班,邀请儒士文人观赏娱乐,后人称之为“儒林班”,是闽剧最早的前身。

曹学佺精通音律,擅长度曲,创研出适合福州方言音韵演唱的新腔,当时文人评论这种新腔是“曲向花间度”、“翠管时调凤”、“新编乐府莺喉啭”,可见腔调之优美.后来闽剧艺人称之为“逗腔”。

儒林戏有一个优势,就是有一大批文人的关注。如退居名人郭柏荫等人便根据《唐人说荟》中的《霍小玉传》,编成儒林戏《紫玉钗》,从此,作为一个独立声腔剧种的儒林戏,便进入了发展和成熟期。

到了同治年间,在福州郊区先后出现了“陈厝儒林班”、“汤边儒林班”、“珠湖儒林班”、“潘墩儒林班”、“义序儒林班”等10余家均以所在乡名作为班名的业余性质的儒林班。

1875年,儒林班开始从乡村向城镇发展,于是出现了专业性质的戏班。由卢诗孙筹划组织的“醉春园”班,率先采取津贴办法,公开向社会招生,聘请老师教“逗腔”戏文,一时四方城乡凡有谢神还愿,禳灾祈福,时令节日,都来聘订该班去演出。

这时的儒林戏演员也从原来的7人发展到了20人,演出剧目除过去的《紫玉钗》、《拜塔》等外,还增加了《卖画》、《递柬》、《桃花村》等。

同时,自明末清初,闽中长乐、福清一带,还流行着一种由农民业余组班演唱的民间小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人们称之为“地下坪”、“牵草索”。

这种演出活动,后来与外来戏班艺人结合,并以江西弋阳腔融合当地民歌俗曲形成的“江湖调”作为主要唱腔曲调,人称“江湖班”。

当时演出的剧目有大戏36,小戏72,大都来自弋、昆诸戏。在闽东北福安、宁德一带,当时也出现了一种以“江湖”和飏歌为主要唱腔曲调的“平讲班”。“平讲”,意即用方言演唱。

当时所演剧目多移植“江湖戏”,或据民间故事编演,如《双金花》、《赠白扇》、《红裙记》等。

后来,原用官话“正音”演唱的“江湖班”,也改用方言演唱,渐与“平讲班”合流,同时又吸收了当地人认为唠叨难懂的昆腔、徽戏等外来戏班“唠唠班”的部分唱腔,形成了以“平讲”为主,与“江湖”、“唠唠”三者合一的班社。

后来,“儒林班”逐渐与“平讲班”、“唠唠班”三者合一,形成了“闽班”,正式演化成为闽剧。

闽南特色小吃—面线糊最正宗的做法
1个回答2024-03-06 18:12
前言福建省闽南地区小吃。呈糊状,是由细面线、番薯粉制作成。先将水煮开,放入番薯粉和调料、面线 再加任何你自己搭配的调料制作而成的 也算是一种二次利用 记得在家的时候 中午如果吃的菜剩很多的话 晚上我们就把全部集合一起做成面线糊 面线糊在闽南地带还是有分别的 泉州的和莆田的就不一样 我这种做法是莆田做法材料主料:淀粉100g、线面50g、五花肉100g、虾仁100g、猪血100g;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鸡精适量、耗油适量、韭菜适量、豆芽适量、青菜适量、香菇适量、蛏干适量、花生米适量、香菜适量闽南特色小吃—面线糊
  • 1蛏干、香菇需要提前用开水浸泡
  • 2新鲜的猪血 切块
  • 3青菜、香菜、韭菜、豆芽
  • 4五花肉切条
  • 5速冻的虾仁
  • 6线面
  • 7自己炸的花生米
  • 8把这些材料全部洗干净后 切成所需的尺寸
  • 9锅里下油先煸炒香菇、蛏干、五花肉
  • 10接着放青菜杆、虾仁一起翻炒
  • 11加入调料盐、鸡精、蚝油、老酒翻炒入味
  • 12另一个锅里烧开水
  • 13把刚才炒的所有菜都倒在这锅里再加人一盒浓汤宝或者可以自己做的高汤
  • 14待水再次开后加入面线
  • 15其次把青菜叶加入
  • 16最后把调好的淀粉水慢慢的倒进去 倒的时候要不挺的搅拌 以免糊成块
  • 17用大火再慢慢煮上3-4分钟
  • 18最后的成品
小贴士1.线面本身是咸味 所以放盐一定要注意少许即可

2.加入淀粉时一定要一直搅拌 免得糊成块 就不易熟 而且也不均匀

3.这种面线糊一定要多煮开几次
”宝贝,我错了,别生气了”,用闽南话怎么讲,在线等?
1个回答2024-01-31 10:03

宝贝是”波背”我错了是”哇嗯丢啦”别生气了是”卖咻 key 啦”看看是不是罗!!!闽南语是没有文字的也没有普通话的,把以上传给对方,对方9成一定知道另外用普通话跟著以上译文说就是了闽南语了

关于闽西革命历史的书籍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6 14:07
《闽西人民革命史》、《闽西儿女战斗在祖国大地》《共和国将帅的摇篮》 展览充分运用大量的文物、历史照片和资料,再现了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波澜壮阔、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及坚持“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辉煌历史;讴歌了闽西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浴血奋战在中华大地的壮志豪情。共和国众多将军都曾在闽西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留下光辉的业绩,同时锤就了68位闽西籍的开国将军等许多优秀儿女。
闽台古镇的历史名人
1个回答2024-04-15 22:47

施琅 ,福建奇迹龙湖镇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 、善战的得力骁将。施琅1651年随郑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与郑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

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
闲假人员返回厦门,时遇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时施琅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勇不可挡,杀死清军马得功弟,马得功差点被活擒,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清康熙元年间,清廷为防止厦门被郑成功儿子郑经攻克,迁界禁海,特令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军,督建霞城,并在此驻军8年。

时间简史在线阅读
2个回答2022-04-01 01:06
我有这本书的电子版,你需要吗
略过岁月去爱你小说全文阅读
1个回答2023-08-09 20:44
略过岁月我爱你全文
闽南童谣推荐(在线等30分钟)
1个回答2024-01-29 09:06
最有名的是《天黑黑》
歌词:
天黑黑,要落雨,
阿公仔举锄头要掘芋,
掘呀掘,掘着一尾酸娘鮕,
依呀嘿嘟真正趣味。
阿公仔要煮咸,‘阿妈’(奶奶)要煮淡,
俩人相打弄破鼎,
依呀嘿嘟啷当七当呛。
这是一首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民歌,又名《天乌乌》。虽是童谣,但为大人小孩所喜欢,传唱十分普遍。它以生动诙谐的语言,天真纯朴的形象,折射了闽南农村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有趣情景。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两个层次。旋律的发展采用乐句扩充的手法,既有旋律,又有变化。歌曲中衬词的运用颇有特色,最有模仿锅被打破的声音更是趣味横生。
闽南童谣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1-29 18:41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闽南童谣的起源、沿革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据福建地方典籍记载,公元618年~907年(唐代)福建观察使常兖州曾看到民间有人传授《月光光》的童谣,并记下该首童谣:“月光光,渡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闽南各地童谣都有《月光光》一首,跟唐代这首《月光光》比较,虽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动,但主题和结构十分相似。由此可见,闽南童谣的历史源远流长。
15-16世纪明中叶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过台湾、下南洋,闽南文化的区域扩展到那儿,闽南童谣也随之传播,在台湾、南洋扎下了根,又创造出许多新的童谣。其中的许多又很快传回福建闽南,相互融合,相互启发,使得闽南童谣更加丰富多彩,生动迷人,也成为两岸百姓,两岸儿童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的一条文化纽带。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