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论电子书郭生白

读《郭论》后感
1个回答2024-01-18 10:42
郭德纲这本《郭论》,叙事为主。介绍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例如饭桌上的规矩,或经典名著的一些桥段分析,戏曲的重要曲目。更像是一篇杂文,然后写作风格偏口语化,基本和他相声的语言习惯类似,所以读起来也是比较容易不需要逐字逐句去读,基本上一眼扫过就能把内容看了大概。这本书作为生活中消磨时光倒是可以看。但是感觉由于是一些杂文的拼接,行文过于松散,没有整体的框架,所以没有过多的文学价值。是更像是一本茶余饭后的聊天记录。通过本书可以看得出作者是一个极其注重传统,讲规矩的老艺人,文字有的时候真的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的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

全书分为三个板块:论俗、捡史、歪批。

从生活中的吃喝拉撒→史料中的段子故事→不吹不黑品名著。

论俗

先是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太极开始讲起,我们都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四象是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八卦又分明八卦和暗八卦,明八卦指的是伏羲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暗八卦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这些我们通常只是听说过,离我们还是太遥远。但是老郭将这些深奥的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琐事联系起来,什么“名以食为天”、“筷子的模样与使用”、“吃饭的规矩”,都给你一一对应,让你在对华夏文化中的吃喝玩乐半信半疑的同时增长知识。也是一种欢乐。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过年是每个中国人欣喜乐道的事情,从腊八一过,中国人就开始忙活过年的事情了,贴门画、门神、贴对联、穿新衣裳,那谁知道为什么要用红纸贴对联呢,实际上这个风俗跟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而且非常喜欢对联。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朱元璋下令说,不管是老百姓还是文武群臣,家家门口都得贴对联,而且贴对联必须拿红纸写,因为这“红”字好听,这叫万年红。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他觉得红跟朱是一个意思。他所谓的“万年红”,就是姓朱的子孙永远统治天下。既然皇帝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得不听,那就都来吧,所以从那时起,家家户户都开始用红纸写对联。这段“论俗”不仅让人体会到了过年贴对联的乐趣,还了解了红对联的来源,挺有意思。

捡史

前段时间正好讲《明朝那些事儿》又通读了一遍,这次主要看的是朱棣和王阳明。《郭论》中前面正好在捡史部分讲到了朱棣,讲的是朱棣“清君侧”的原因以及当时一些文人墨客对这件事的看法与做法。大概是这样,在中华历史中,出现不少次"清君侧”,不少都是小打小闹,而算得上真正的算得上规模的清君侧只有三次,而成功的只有一次,那就是永乐大帝朱棣。郭老师在捡史模块所讲的内容还是很尊重史实的,有些不懂的地方他是闭口不谈,宁愿错过细节也不胡说一通。严谨的态度给这本书加了不少的分。

歪批

对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对《西游记》中人物的来源描写,老郭突出名著也是老百姓的作品,虽有神话但是避免不了来源于生活。郭老师对“西游”的讲解也很是有意思,之一个和尚十个帮,《西游记》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故事,李世民确实非常维护佛法。据说唐太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出家真乃大丈夫,尤胜公侯将相。”但是不久之后,就发现有一些僧人不守法规,“修行不如法”,所以他心里不太愉快,心情也不美丽了,对佛教的供养逐渐减少。李世民曾经问过玄奘法师:“我供养这些凡僧,是不是也能得到福呢?”他答道:“昆山有玉,混杂泥沙,丽水生金,宁无瓦硕。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需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幅,修复须敬凡僧。”

几个日夜把这本书品完,老郭的东西实在是比春晚相声中的他表现出来的多得多,虽说有些是一家之言,带给我的想法和感触也很深。老郭说书,也算是很新鲜的一件事,起码让我知道了有一个这样的郭德纲,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书读得多算得上是学富五车,当得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赞美。

床前明月光,他是郭德纲。
郭德纲 论梦 相声词
1个回答2022-11-27 19:36
这个版本的不好听,
郭论第三季还有吗?
5个回答2022-04-08 03:41
这个的话我认为肯定会有的吧,所以说咱们只需要耐心的等待就可以了,看一看到底有没有吧。
评论郭巨埋儿
2个回答2022-11-26 13:40
我觉得郭巨就是想甩掉一老一小两个累赘,他借口侍奉老人把小的活埋了,老的必定伤心而死,这样他就可以一石二鸟,嘿嘿,还落个好名声
求郭德纲的与于谦说得论梦
1个回答2022-11-07 23:11
把分加了我马上发给你
郭德纲朋友论台词
1个回答2024-02-08 01:02
这是其中一个:

相声《朋友谱》

乙 我们说相声的,什么都得研究。

甲 对啦,什么都得研究。

乙 什么都得知道。

甲 您就不用拿别的说,就连这个社会人情都得知道。

乙 噢!还得知道社会人情哪?

甲 当然啦!过去呀,一般人都说,“交朋友得掌住了眼睛!”

乙 为什么呢?

甲 好辨别哪路人不可交哇!

乙 这还能分得出来吗?

甲 你看看。

乙 我认为什么人都可交。

甲 没有的话。

乙 怎么?

甲 有这么几种人不可交。

乙 你说说都是干什么的?

甲 干什么的不能说。

乙 怎么?

甲 我就说有这么一种人。

乙 哪种人?

甲 坐电车往里挤,这种人交不得!

乙 我反对这句话,坐电车往里挤的人不可交;要照你这么一说,电车里边都没人啦!都堵着门儿站着,出了危险谁负责啊?

甲 啊!有你这么一说。

乙 啊!还是的!

甲 可这往里挤跟往里挤的情形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比方说,有四位一块儿玩儿去。大哥:“喂!兄弟有事吧?”

乙 “没有哇!”

甲 “真哇!”

乙 “哪儿去?”

甲 “走,咱们城里一块儿玩儿去。”

乙 “走吧!”

甲 “坐电车吧?”

乙 “好。”

甲 “来!你们都站在我后边。”

乙 干吗都站在他后边?

甲 他站在头里。四个人坐电车,站在头里这位准不买票。

乙 我不信。

甲 嗨,你不信,你琢磨这个理儿呀!

乙 怎么琢磨呀?

甲 现在电车里人多少?

乙 人多呀!

甲 人多不要紧,这位在家没事儿净练功夫。

乙 练什么功夫?

甲 专门练挤。

乙 能挤!

甲 不管电车上有多少人,他一挤就进去。这电车不是仨门吗?他站当间儿这个。

乙 干吗站当间儿这个呢?

甲 这门不是宽好上嘛!

乙 啊!

甲 “你们都站好,站我后边。”电车来了,一开门,人还没下完哪,他就上去了。往里一挤:“借光!借光!借光!借光!”

乙 哪儿去啦?

甲 他里边呆着去啦。

乙 那几位哪?

甲 这几位哪儿练过那功夫!

乙 没有哇!

甲 都守着卖票这儿站着。电车一开呀,他叫开卖票的啦。

乙 怎么叫?

甲 “卖票的!”

乙 干吗?

甲 “喂,过来!我们有四个人,我买四张票!”

乙 啊!他真讲外面儿,要买四张票。

甲 他倒不是要买四张票。

乙 什么意思?

甲 他是告诉门口那几位哪。

乙 啊?

甲 你想啊,人多,他离着门口远,卖票的挤得过去吗?明知道,可他偏喊。他一喊,门口那几位就得掏腰包。

乙 噢!这招儿可真绝啊!

甲 这几位兜里有零的,能让他买吗?

乙 不能。

甲 “得了,大哥,你喊什么呀,四分钱还叫你买干吗呀?我买啦!”

乙 咦!

甲 绕着他不花钱,还落了个好人儿。

乙 噢!他老占便宜。

甲 老占便宜。

乙 啊!

甲 他也有倒霉的时候!

乙 他什么时候倒霉呀?

甲 多会儿挤过了劲儿,他就会倒霉啦。

乙 挤过了劲儿?

甲 有一回他挤过了劲儿啦,“借光!借光!借光!”哎呀,嗬!

乙 他哪儿去啦?

甲 他挤到那后门儿去啦。

乙 噢!那边儿去啦。

甲 那边儿那个门儿也有个卖票的。

乙 是呀!

甲 那个卖票的站在他后边儿,他没看见。电车一开,他叫喊卖票的:“卖票的!”

乙 嗯!

甲 身后那个搭碴儿啦:“买几个?”

乙 哟!哟哟哟哟……

甲 “啊?”

乙 怎么的?

甲 他回头一看:“干吗?”“你不是买票吗?”

乙 是呀!

甲 “买票吧!”

乙 啊!

甲 “我从那个门儿上来的。”

乙 啊!

甲 “嗯!这个门儿一样卖呀!”

乙 对呀!

甲 “你买几个?”“你干吗的?”“我卖票的!”你卖票的?你有证明吗?”

乙 咦,好嘛!

甲 四分钱挤得胡说八道。

乙 挤得胡说。

甲 你说这叫什么人儿啊?
乙 这路朋友不可交,爱取巧。

甲 还有一种人更不能交。

乙 哪种人?

甲 到饭馆儿吃完饭,漱口。

乙 这咱人怎么啦?

甲 交不得。

乙 我对你这个说法有意见。

甲 怎么的?

乙 讲卫生,哪有吃饭不漱口的!

甲 那漱口跟漱口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你知道什么时候漱口啊?

乙 什么时候?

甲 几位往馆子一坐,饭菜都吃完啦。

乙 嗯!

甲 嗽口。他这个漱口跟别人不一样。

乙 怎么不一样?

甲 别人吃完饭就漱口。

乙 是呀。

甲 他不,他喝汤,馆子都有这个规矩,最后送碗清汤。

乙 敬碗清汤。

甲 他呀,喝起汤来就没完。

乙 咦!喜欢喝汤!

甲 那倒不见得.他为磨蹭时间!

乙 干吗?

甲 好不给钱。

乙 嘿!好机灵。

甲 最后这碗汤,他死气白赖地喝(做喝汤的样子):“嗯!这汤不错呀!”

乙 噢!夸上啦。

甲 “味素不少。这汤多少钱?”

乙 啊!

甲 人家堂倌过来啦:“这汤不要钱。”“啊,不要钱。这么好喝不要钱?”

乙 不要钱。

甲 “冲这汤明儿个还来!”

乙 吃饭来?

甲 光喝汤!

乙 啊?

甲 嗯,那就要钱啦!

乙 多新鲜哪!

甲 有上馆子光渴汤的吗?

乙 人家也不让喝呀!

甲 一看到时候啦,这几位擦完脸漱完口啦:“算帐吧!”

乙 算帐。

甲 人家早就算好啦,堂倌把发票拿过来:“您几位一共吃了九块三。”

乙 还真不多。

甲 这九块三说完啦,这几位都掏钱。

乙 抢着给。

甲 他不掏钱。

乙 他干吗呀?

甲 他漱口。

乙 这会儿他漱口?

甲 早也不漱口,晚也不漱口,单等这节骨眼儿漱口。

乙 噢!

甲 人家掏钱,他把漱口水抄过来啦。

乙 干吗呀?

甲 (做漱口动作)“嗯!……”

乙 漱口?

甲 漱口。

乙 嗯!

甲 人家那儿掏钱,他跟人家比划。

乙 怎么比划?

甲 “嗯……嗯……嗯……”(用手比划)

乙 这是怎么回事儿呀?

甲 这是说话哪。

乙 哟!这是说什么哪?

甲 说“咱们吃的这个饭钱您呀别给,您呀也别给,这个饭钱我呀……”

乙 噢,他给啦。

甲 他也不给!

乙 那这钱谁给哪?

甲 都不给,那就柜上候吧!

乙 柜上认识他吗?

甲 这几位把钱给完啦,给了十块。“少点儿呀!”“不少,谢谢您啦。七角小柜!”“谢——”

乙 喊完走啦。

甲 他漱口水也吐啦。

乙 噢!

甲 (吐水)“你怎么又给啦?”

乙 怎么又给啦?

甲 可不人家又给啦,吃完饭他那儿漱口,人家还不给!

乙 对呀!

甲 噢!吃完饭都跟他学。

乙 不掏钱。

甲 全不掏钱?都站在那儿漱口,四位吃完了,全都站在那儿(学漱口)“嘿……”跑堂的一看:这是干吗呀?

乙 干吗呀?

甲 这是练功夫哪,怎么着?

乙 有练这功夫的吗?

甲 这好看吗?

乙 不受瞧!

甲 人家给完钱,他还有理哪!

乙 有什么理?

甲 他还问人家哪!

乙 怎么问?

甲 “兄弟!”

乙 啊?

甲 “谁给的钱?”这位说:“我给的。”

乙 对呀!

甲 “你不对呀!”

乙 嗯?

甲 给钱的这位一听:我怎么这么倒霉哪。

乙 说的是啊!

甲 “我把钱给完啦,我怎么还不对呢?”“你觉着你给完钱你有理啦?这十块钱应该我给,干吗你又给啦?你说,你认打认罚?”

乙 啊?

甲 你说请客这位多倒霉。

乙 真倒霉!

甲 这位说:“大哥!我认打怎么样?”“认打,我揍你一顿!”“我认罚哪?”“认罚,晚上在这儿再罚你一顿!”

乙 好嘛!

甲 吃人家一顿,又罚人家一顿!

乙 里外里两顿。

甲 你说这叫什么人?

乙 真机灵啊。

甲 好嘛!头一回吃饭漱口,行!

乙 混过去啦!

甲 第二回漱口,还行!

乙 糊弄过去啦!

甲 第三回……
乙 啊?

甲 人家也明白啦。

乙 谁也不傻。

甲 下回吃饭人家不找他啦。

乙 噢!躲着他啦。

甲 你猜怎么着?

乙 啊?

甲 你不是不找他吗?

乙 是啊!

甲 他会找你。

乙 他哪儿找去?

甲 这几位常上哪儿去他都知道。

乙 他怎么办呢?

甲 他老早起来,到胡同口等着去。

乙 白等。

甲 那几位今天出门儿。大伙儿一瞧,没他。这位说啦:“没他,今儿我请客。”“好,走吧!”

乙 行啦,这回没他啦。

甲 刚一进胡同,他从里边钻出来啦:“哪儿去?”

乙 怎么办?

甲 “我们没事儿!我们吃电影去!”“吃电影?像话吗?我知道你们吃饭去。连吃你们三顿没掏钱啦,你们就躲着我。你们交朋友不地道。今儿个跟我走,我请客。我要不请客,我是王八蛋,你们要不扰我,你们是骂我八辈祖宗!”

乙 嗬!真心请客,走吧!

甲 走吧!谁去谁倒霉。他心眼儿可多啦!哪个馆子大,他带到哪个馆子。一进门伙计过来招待:“几位楼上请!”“楼上二号!”这几位往那儿一坐,他头一个叫菜。告诉伙计:“三四块钱一个的菜来它十个;酒,来白酒、啤酒、白兰地!饭菜一块儿上!去吧!”

乙 嗬!这一顿可解馋,大吃一顿!

甲 有两位真高兴:“这一顿不赖!”有一位害怕,心里的话:“他有钱吗?吃完再说呗!”

乙 那可不吃完再说吧。

甲 每天他吃饭不喝酒,今天连吃带喝!三杯白兰地一入肚,再一瞧他那模样,脑袋都绿啦,“哈喇子”也流下来啦,舌头也短啦,拿镜子一照,都不认得自个儿啦。

乙 怎么啦?

甲 怎么啦?都脱相啦!一边喝一边还说哪:“我告诉你们!我连吃你们三顿饭,你们就躲着我,交朋友都让我伤心啦!吃饭不给钱!你们打听打听,我是那种人吗?”

乙 他呀?

甲 他是那种人。“我告诉你们,今儿这顿饭我请客。怕你们给钱,一进门我就存了两千块!”

乙 嗬!

甲 这位一听存两千块,赶紧把跑堂的叫来:“我们那位是在你们柜上存两千块吗?”跑堂的说:“我不知道,我给问问去!”噔噔噔跑楼下问柜房先生:“楼上那四位是在这儿存两千块吗?”先生说:“啊?我不知道啊!我告诉你,在工作当中别闹着玩儿!”“人家客人叫问的!”“来!我查查帐。”把帐本子拿过来翻了足有八遍。

乙 有吗?

甲 他根本没存,哪儿能有。先生说:“你赶紧上楼上问问,可能记错了吧?”跑堂的到楼上:“您哪位存两千块钱?”这会儿他站起来,晃晃悠悠的:“我在你们这儿存两千块!”跑堂的说:“您记错了吧?”“没有!那哪儿能错!我这两千块没有啦?”“您交给谁啦?”“我交给你啦!”跑堂的的一愣:“哟!您多会儿交给我的?”这时他上前,啪!就给人家一个大嘴巴。

乙 打上啦!

甲 这一巴掌没打上,别人再找他可没影儿啦!

乙 哪儿去啦?

甲 桌子底下去啦!

乙 溜桌啦!

甲 这几位一瞧,又倒霉一顿。

乙 这主意真高!

甲 气得那几位饭也不吃啦,酒也不喝啦。“行,我算认识你啦!你不信你看他兜里,一个子儿也不会有!”他算真有办法!“算帐,多少钱我给!”伙计一算帐:四十八块五。

乙 怎么那么多?

甲 光菜钱就四十块!“行啦,下回我再出门儿,我是他孙子!你们二位把他架下来!伙计,找辆三轮儿去!”

乙 雇车干吗?

甲 把他老人家送家去。二位往下架他,他还不老实哪:“你别管我,跟他没完,明儿我非给他封门不可!”

乙 嗬!他那么大势力!

甲 到门口儿把三轮儿叫过来。三轮儿车夫问:“哪儿去?”“XX胡同,XX号。多少钱?”“您给四角吧!”“我给一块。”“您干吗给一块哪?”“多给你六角。我们这位喝醉啦,道上你小心点儿,别摔了他。给你一块!”这工夫让他看见啦!“你别管,跟他没完。”“别没完啦!上车!蹬走!”

乙 行啦,这回走啦。

甲 他在车上直回头,还没完哪!
乙 还不算完?

甲 不是没完,是看看那几位拐弯儿没有。

乙 要拐弯儿哪?

甲 看不见那几位啦,他乐啦。他这一乐不要紧,把蹬三轮的吓了一跳。

乙 怎么?

甲 蹬三轮的不知道,他在车上噗哧一笑,把蹬三轮的吓一跳:“哟!您怎么啦?”“站住!”“您不是回家吗?”“啊!我回家?我家在云南,你给我拉云南去吧!”“那哪儿行!”说着下了车:“给你多少钱?”“给我一块。”“哎哟!你要造反!从那儿到这儿你要一块?”“那怎么办呢?”“给我弄领先角!你拿两角吧!”

乙 嗬!你这儿拐八角!

甲 足吃一顿饭没给钱,还拐八角走!你说这是什么朋友?这人能交吗?

乙 不能交!

甲 吓得那几位连门儿都不敢出啦!

乙 这回他没主意啦。

甲 他还有主意!他还上家找你去。

乙 噢1

甲 这几位家在哪儿住他知道。

乙 知道。

甲 好嘛,到你门口他不进门。

乙 干吗呀?

甲 他先瞧烟筒。

乙 瞧烟筒?

甲 烟筒冒烟正冲,他不进去。

乙 怎么呀?

甲 里边做饭哪!

甲 他等多会儿烟筒一冒白烟儿,他进去了。

乙 干吗呀?

甲 饭熟啦!

乙 嘿!他真有研究!

甲 到门口一瞧,烟筒冒黑烟,他玩儿去啦!

乙 玩儿去啦1

甲 转了三圈,回来一瞧,这烟筒冒白烟啦,里边饭也做好啦,菜也炒得啦,拿起筷子刚要吃,他一推门进去啦。

乙 进去啦!

甲 “呀嗬!巧哇!”

乙 巧?

甲 能不巧吗?

乙 怎么?

甲 他在门口站四个钟头啦。

乙 哎哟!他等一早晨啦!

甲 这吃饭没有不让人的。

乙 都让人。

甲 “大哥来啦,一块儿吃吧!”“哎,不客气。”吃一顿。像那下回就别去啦;下回再去人家会假让,不是真让。

乙 什么叫真让呀!

甲 这位一瞧:“哎哟!大哥来啦!上炕吃点儿吧?”“不,不!我不吃!”“看你这是干吗?”“不,不,我偏过啦!”“哎!你这是干吗?来!坐这儿吃得啦!”这叫真让。

乙 噢!真让你。

甲 第二天人家假让。

乙 噢,假让?

甲 这假让听得出来。

乙 您学学!

甲 他一进门,人家这位就说话啦:“大哥来啦!哈哈!您吃了吧?”

乙 哎!这可坏啦,干到这儿啦!

甲 瞧这话多损哪!“你吃了吧?”就你再机灵,冷不丁的,你也回答不上这句话!

乙 没词儿!

甲 好!这位回答得非常恰当。

乙 怎么回答的?

甲 “啊!大哥你吃了吧?”“啊!我不忙!”

乙 噢,他不忙!

甲 哎,他不忙!

乙 他这意思是……

甲 这意思是我呆会儿再吃!

乙 噢!

甲 他走啦。这位一琢磨:“哎哟!”

乙 憋气!

甲 “有点儿意思!”

乙 说的是哪!

甲 “假让他也吃我一顿,看他明儿还来不来?”

乙 不能来了!

甲 第三天哪?

乙 啊?

甲 又去啦!

乙 又去啦!

甲 又这个时候,到那儿一拉门儿:“哎哟,巧啊!”

乙 巧!

甲 这位……

乙 言语啦?

甲 没理他。

乙 没理他?

甲 这位也损点儿。

乙 怎么?

甲 端着饭碗,拿着筷子瞅他乐。

乙 瞅他乐?

甲 “哈!哈哈!哈哈哈!……”

乙 这是乐哪吗?

甲 这个!这比骂街还难受哪!

乙 哎哟!不好听。

甲 不理他。

乙 啊!

甲 你不是不理他吗?

乙 是呀。

甲 他会理你。

乙 他怎么理?

甲 站那儿冲你“搭咕”!

乙 说什么呀?

甲 “兄弟!”

乙 啊?

甲 “乐什么?哈哈!这米还挺白呀!多钱一斤买的?”把那位都气糊涂啦:“一毛二!”

乙 一毛二?

甲 “别闹啦!”

乙 啊?

甲 “我昨天买的一毛六,也没这米白。大半是这米捂了吧?”“废话!买米买捂的?不捂?”“没的话!不捂有味儿?捂啦!”“要是不信,你尝尝!”

乙 啊?

甲 他尝尝!好,拿起碗来就吃(含饭说话):“嗯,你还别说……”

乙 怎么这味儿呢?

甲 那饭在嘴里还没咽哪!

乙 噢!还含着哪!

甲 “嗯,这米是没捂。没捂是没捂,这饭焖得有毛病。”“什么毛病?”“太淡啦!”“你光吃饭还不淡吗?”“再来点儿菜!”

乙 怎么着?

甲 又一顿。

乙 好嘛!

甲 又对付人家一顿。

乙 真机灵。

甲 他真有两下子。把这位气坏啦。这位心里话:看他明儿还来不!

乙 不能来啦!

甲 明儿个再来,我再让他吃上,就算我赞成他一辈子。

乙 对!

甲 像那个你就别再去啦!

乙 别去啦。

甲 又去啦!

乙 又去啦?

甲 到门口一拉门:“哎呀!巧哇!”

乙 真气人!

甲 你猜这位说什么?

乙 说什么?

甲 “啊!是巧哇!你天天这时候来嘛!大哥,对不起!今天这饭我焖少啦,我不让你啦!”

乙 完啦!这话多厉害,没台阶。

甲 “我不让你啦!”你猜他说什么?

乙 说什么?

甲 “不让我啦!咱们是这个交情吗?噢!不让我我就不吃啦?哎,弟妹拿碗!”

乙 嗯!

甲 他又一顿!

乙 又一顿!

郭论是郭德纲写给儿子的书吗?
1个回答2024-01-04 20:56

不是写给儿子的,他是拾遗明清历史、解读市井文化、大话经典名著……郭德纲以更独特的视角、更有温度的故事,解读中国人骨子里的 “忠”与“义”。

洞察人生,烛映世变,史学、文学、哲学一次到位。慢火烹茶,进退有度,体会中国式人性、人情、人心。老郭的智慧、热血和真性情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都没人讨论一下郭震?
3个回答2023-01-14 04:10
因为每个圈子都有他们的领军人物,正是因为郭震没有达到领军人物的实力,然后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没有人讨论郭震。
郭姓起名,大家评论
3个回答2022-09-05 06:01
阡陌者,田间之小路也。阡陌一词,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更富有诗意。然而,恕我直言,阡陌二字拆开入名似有不吉之嫌。阡有通往坟墓的道路之意;陌亦意旧时祭奠所烧的纸钱。

取名之道,各有千秋。正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就看父母在孩子名字中有何寄托,对孩子未来有何祁盼。自己认为好那才是最好,他人所言不必太过在意。

以上乃一己管见,仅供斟酌。
郭德纲水煮鱼理论是什么时候说的
1个回答2024-03-06 16:57
就是 何李 曹离开之后。他们未必没观众,但是很多喜欢德云社相声的观众是冲着郭德纲去的。他们离开肯定不去捧他们场。即使现在,捧德云社的因为郭德纲真是爱相声好好说相声。跟那些混进来博名利蒙观众的不一样。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