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南阳之争有声书

画画主题争做阳光少年放飞童年梦想
1个回答2024-01-27 08:59
<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6、7岁~12、13岁,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一个重要阶段。 <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事,想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我把最亮的一颗星摘下来和你们说!

  有一次,爸爸妈妈去上班啦!我一个人在家,我总想帮爸爸妈妈的忙,可是不知道帮爸爸妈妈做什么!我记得妈妈做饭的样子,我也学啦起来。我见桌子上有一斤盐,我拿一个盆,把盐倒下去,学着妈妈做饭的样子。开始挺好玩的,后来两斤盐我都不知道怎么凭空消失啦。我又拿来七八斤盐,又开始学这妈妈淘米的样子。把盐搓了又搓,然后把水倒啦,又倒一点水在盆里,又开始搓啦,我手搓软啦,我就用脚在盆里搓啦!然后盐又没有啦。这可是妈妈走1个小时的山路买来的。妈妈知道一定会骂死我的,我紧张得哭啦,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候,邻居李大婶看见我,问我怎么哭啦。我说我淘米,米居然会凭空消失……李大婶你告诉我?这时大婶笑了起来,你这傻孩子,把盐巴当米不会消失吗?我惭愧的低下啦头!

  童年是多么美好的啊!是充满童真的!
三国时发生在襄阳的战争
1个回答2024-02-27 06:51
在中国历史上,襄阳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尤其是在南北对峙的时期,襄阳的归属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双方军事格局的强弱。

在三国时期,魏国以合肥、襄阳、祁山为其东、南、西三条战线的战略性据点,在整个对吴、蜀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这三个战略据点中,合肥、祁山根据记载一直由魏军精锐部队坚守,从没有丢失过。唯一曾经被敌人占领的一个战略据点就是襄阳。

那么,襄阳究竟是如何被敌人占领的呢?它是被吴军攻占的吗?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1、 襄阳的战略地位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襄江(汉水)南岸。其北面紧邻襄江,隔江与樊城相望,西南方有山地屏障。自春秋时楚国即在此筑城,经历代增修,成为城墙高大坚固、护城河宽阔(国内最宽的护城河)、易守难攻的堡垒。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之说。

做为一个军事重镇,襄阳的地理位置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从整个中国的战略格局看,襄阳不仅是东西之间的重要联系枢纽,也是南北之间的一个重要枢纽。

襄阳地处南阳盆地的南部,北上可以威胁宛城以直逼中原;南下则可攻取江陵以截断长江,并顺流而下威胁东南;向西可通过汉中联络西北的雍凉,向东通过汉水可直接出吴会。因此,从全局意义上来讲,襄阳的战略意义是远远超过其他两个战略据点的。

无怪著名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论湖北形势时说道:“湖北之形胜,在武昌呼?在襄阳呼?抑荆州呼?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南宋吕祉在《东南防守便利之江流上下论》中写道:“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沔之上,则襄阳为之都会。故庾翼以谓襄阳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方城险峻,土沃田良,水路流通,转输无滞,进可以扫荡秦、赵,退可以保据上游者也。”

因此,当关羽发动襄阳战役后,曹不仅摄于襄阳战场的危机局面意欲迁都,前后投入该战场的著名大将就有曹仁、满宠、于禁、徐晃、张辽(张辽没有赶上参战,曹自己也随后亲自赶来),这些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先后投入此次战役,可见襄阳对曹魏的重要意义。



2、 有关襄阳丢失的历史记载



有关的记载,最详细的是《晋书宣帝纪》:“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 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帝曰:「 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 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 言竟不从。仁遂焚弃二城,权果不为寇,魏文悔之。及魏受汉禅,以帝为尚书。”

其它记载还有:

《三国志曹仁传》记载:“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文帝)及即王位,拜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后召还屯宛。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于汉北,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魏略》载魏三公奏曰:“先帝委裘下席,权不尽心,诚在恻怛,欲因大丧,寡弱王室,希托董桃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及见驱逐,乃更折节。”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秋,魏将梅敖使张俭求见抚纳。南阳阴、酂、筑阳、山都、中庐五县民五千家来附。”

《三国志文帝纪》记载:“(延康)元年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庚午,遂南征。秋七月,孙权遣使奉献。冬十月乃为坛于繁阳。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黄初)二年夏四月,以车骑将军为大将军。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

《文帝纪》中实际上没有放弃襄阳或被攻占的记载,《吴主传》中也没有任何的记载。



3、 襄阳丢失是曹丕主动放弃错误决定的结果



根据以上的历史记载,我们大致可以勾画出当时的实际过程如下:

1、公元220年元月,曹去世,曹丕即王位,当时襄阳、樊城均在魏军手中。刚刚击败了关羽的进攻,但是由于遭到大水的灾害,加上突然增加了许多部队,使得当地的粮草缺乏。(晋书)

2、这时,孙权带领主力也刚消灭了关羽兵团,正在这一带活动。朝廷中有人担心部队因缺粮无法作战,又担心孙权趁大丧和新胜发动进攻,建议曹丕放弃襄阳和樊城,司马懿反对。(晋书)

3、曹丕没有听从司马懿的意见,决定放弃二城。于是曹仁焚弃二城,撤回到宛城。(曹仁传)

4、随后。孙权果然如司马懿所料,没有进攻襄、樊,曹丕很是后悔。(晋书)

5、220年6月,曹丕开始南征,孙权于是在7月遣使奉献,曹丕随后停止了南征,向回走准备其受禅让的活动。(文帝纪)

6、大约在220年8-9月,孙权又接纳了魏国叛逃的将军梅敖和五千家人众,等于是又与曹丕翻脸了。但是由于曹丕正准备其当皇帝的活动,一时也无暇顾及。(吴主传)

7、220年10月,曹丕代汉做了皇帝。(文帝纪)

8、从220年1-2月间曹仁焚弃襄樊,到220年10月,这期间襄樊实际上一直都无人占领,等于是两座空城。大约在220年11月到221年2月间,孙权派遣将军陈邵占据了襄阳。(曹仁传)

9、曹仁得到孙权占据襄阳的报告立即上报曹丕,曹丕马上命曹仁与徐晃一起南下收复襄、樊两城。(曹仁传)

10、曹仁的大军一到,陈邵就被赶跑了,于是很顺利地又收复了襄樊二城。(曹仁传、魏略)

11、221年4月,曹丕因其收复襄樊有功而立即升曹仁为大将军。(文帝纪、曹仁传)

12、221年8月,孙权因刘备在7月开始东征而向曹丕遣使奉章。(文帝纪、吴主传)

这就是本次事件的主要经过。由于《晋书宣帝纪》记载的很清楚,加上《三国志曹仁传》和《魏略》的旁证,因此,在220年元月是曹丕下令主动焚弃了襄阳、樊城二城是比较可信的。

4、 相关的疑问



疑问一、襄阳到底是主动放弃还是被攻占?

有一篇古碑文,记载了三国横海将军吕常的事迹。

根据这篇碑文的内容,魏国襄阳太守吕常曾经在太守任上连续干了13年时间,从208年9月刘琮投降,襄阳归曹所有以来,直到其于221年2月病逝。于是有一种疑问,认为既然吕常在221年2月还在襄阳太守任上,曹仁怎么可能在220年2月就焚弃襄阳了呢?

于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晋书宣帝纪》的记载不可信。应当是曹仁根本没有焚弃二城,而是孙权在吕常病逝后派兵攻占了襄阳,随后曹仁又夺回了襄阳。

但是这种观点有一些问题:

1、此碑文虽然记载了吕常任襄阳太守13年,但是并没有记载其最后是死在襄阳的,具体病逝在何地没有记载。因此有可能吕常是随曹仁一起撤回了宛城,但是由于撤退只是临时性的,故其襄阳太守一直遥领而并没有撤消职务。比如关羽也曾经遥领襄阳太守,而实际上关羽在做了襄阳太守后从没有进过襄阳城。

2、襄阳是易守难攻的战略重镇,决不是很容易就能够攻占的。虽然太守吕常病逝,但是其必定还有副手,曹仁也会很快再派人来(或者自己亲自来)。因此如果魏军没有撤走,相信襄阳的防御还是照样很坚固的。

3、孙权派来攻打战略重镇的竟然只是一位从没有听说过的将军陈邵,相信其带领的也不会是什么大兵团。而如果其在得到吕常病逝的消息后从江陵杀奔前来,由于路程还有500华里,其在路上也要走10多天。而其竟然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攻克了号称铁打的襄阳,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襄阳真的还有魏军驻守的话,因为周瑜攻打不如襄阳险峻的江陵还花费了一年时间呢)。

4、《魏略》记载魏三公奏章称,是孙权“希托董桃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可见这个时期从名义上,孙权还是臣属于曹丕的。如果孙权是攻占的襄阳,魏三公就不会说是“乘未得报许”了。因为如果是襄阳城里有魏军驻守,而孙权派兵攻占,那等于是向魏国宣战了,还用“报许”吗?而且这种直接与魏国发生正面冲突的做法,在当时是完全不符合孙权的战略的。

5、《曹仁传》和《魏略》对于孙权进占襄阳的行动,一个用了“据”字,一个用了“取”字,即未用“拔”也没有用“克”,可见陈邵只是顺利地占据了一座空城。而不是攻拔或攻取了襄阳。

6、由于陈邵的兵力不多,一旦曹仁和徐晃打来,应当是没有经过什么战斗其就撤走了,这就是《魏略》记载的“及见驱逐”。而《曹仁传》记载是攻破了陈邵军夺回了襄阳,估计这是个人本传夸大战果的记载了。同样参战的徐晃,其个人传记里竟然对如此重大的收复战略重镇襄阳一字未提,估计实际上确实是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斗,不过是掩护部队之间有些小战斗而已。

7、如果是孙权攻占了战略重镇襄阳,这样的重大胜利,至少在本传中应有一些记载。可是一点也没有。连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不克(还有江夏),都有记载,为什么攻克比合肥战略意义还大的襄阳不记载呢?唯一的解释是,根本不是攻克的,而是没有请示曹丕,偷偷去占领了,结果又被人家驱逐了。这等丢面子的事情自然在本传中是不会记载的。就象在《文帝纪》里也找不到相关记载一样,因为焚弃二城也是文帝的一个完全错误的决定。



疑问二、吴将陈邵是在何时进占襄阳的?



曹仁大约是在220年2月撤离襄樊二城的,到221年4月曹仁又因收复襄樊而升任大将军,考虑到得到消息集结部队进占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吴将陈邵应是在220年3月到221年3月之间进占襄阳的。

从曹丕下令放弃二城后,吴军没有进兵而后悔的记载看,可知在曹仁撤退后的一段时间内,吴军并没有任何的行动。所以曹丕才会后悔。

曹丕为什么在220年6月要南征呢?由于曹丕继承了曹的权利,而孙权一直没有表示自己的意思,是否承认,所以曹丕在稳定内部之后准备南征。结果孙权在220年7月遣使奉献,等于承认了曹丕继承曹权利,因此在这段时间孙权也不会采取行动进占襄阳。注意,如果孙权这个时期进占了襄阳,曹丕的南征应当是兵分两路,一路是曹丕亲征,另一路收复襄阳。

故可以确定,在220年7月前,孙权还没有进占襄阳。

到了220年秋(应是8-9月,不会是7月,7月刚遣使奉献),孙权接受了魏将梅敖以及五千家的归附,等于是又与曹丕间接地撕破了脸。但是由于曹丕的南征大军已经撤回,又在准备禅让大事,所以一时之间没有对此事做出反应。

220年10月曹丕登基。孙权在前一次试探成功后,看到曹丕正忙于登基后的许多内务,无暇顾及外部,可能趁机派遣陈邵带兵进占了无人防守的襄阳。

这样分析以后,陈邵大致是在220年11月到221年2月之间进占的襄阳。由于曹仁得到消息报告曹丕,再得到命令率大军反击襄阳,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我们把221年3月留给了曹仁的行动。

当然有可能孙权在接受梅敖归附的同时就进占襄阳。不过,更大的可能是孙权乃步步为营的分步行动。由于孙权一直要防备刘备大军随时可能的报复性进攻,所以是不会轻易与魏国展开大规模对抗的。如果在接受梅敖的同时又进占襄阳,对魏国的刺激太大,很可能立即遭到反击。

因此,吴将陈邵进占襄阳的时间应当是在220年11月到221年2月之间,具体时间难以确定。

5、 最后的结论



通过以上的历史记载和相关分析,可以肯定地说,公元220年是曹丕下令焚弃了战略重镇襄阳和樊城。孙权的部将陈邵只是在近一年后才偷偷跑去占据了襄阳很短的时间就被曹仁驱逐了。曹仁为此被晋升为大将军。司马懿对孙权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司马懿个人传记中对此事记载最详细的原因。

由于曹丕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下令主动放弃襄阳、樊城,险些造成使吴国不费一枪一弹就轻易得到了战略重镇襄阳。因此这个决策可以说是曹丕所犯较大的一个战略性错误。虽然由于客观上的因素使得孙权不敢在此时真正与魏国争夺襄阳,但是一旦刘备接受下属的建议与孙权和好并结盟,那孙权将会全力对抗魏国,那时想轻易的收复襄阳可就困难啦!



附录:三国时期襄阳争夺情况



1、初平三年,孙坚进攻襄阳,中流矢而亡,进攻失败;“表败,坚遂围襄阳。会表将黄祖救至,坚为流箭所中死,余觽退走。”(后汉书刘表列传)

2、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襄阳、樊城不利,又遭孙权偷袭后方,兵败身死,全军覆没;

3、延康元年,魏军放弃襄阳,吴军趁虚进占,遭魏军反击后退出;

4、黄初七年,吴将诸葛谨、张霸等进攻襄阳,遭司马懿等增援大军反击,被击败,张霸战死;

5、吴嘉禾五年,陆逊与诸葛谨进攻襄阳,后赖陆逊以计缓缓撤兵,才没有遭到很大损失;

6、正始二年,朱然、孙伦进攻樊城、诸葛瑾、步骘进攻柤中,遭魏将司马懿、胡质增援反击,大败而回,损失上万人。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真正对襄樊进行攻城的作战竟然无一成功。每次都是进攻方攻击坚城不下,而对方援军一到被内外夹击失败。

那么,当孙权部将陈邵进攻襄阳时,为何魏国不进行增援?陈邵有何本领能在极短时间内攻下坚固的襄阳?如果陈邵部队真的战斗力极强,为何当曹仁反击时很快就败退出了重镇襄阳?唯一的答案就是:陈邵的部队没有能力攻下有敌人据守的襄阳;也没有能力守住襄阳;只是趁襄阳无人之机偷偷跑去占领的而已。
争星追月向阳光主题班会作文
1个回答2024-02-12 15:34
 “争星比赛”
  今天去上数学补习班,我和袁欣雅坐在左边,王晓东和李彬萧坐右边。老师让我们做几道题,我和袁欣雅又快又对的做完了。我随口说了一句:“加一颗星!”就这样,争星比赛开始了。
  我们组的到了第一颗小星星,大家开始积极上课,写作业了。接着,老师又布置了一道题,我和她一边商议一边写。为了得星,我们刚停笔,也不检查,就喊:“老师,我们写完了!”“第一名……全对!第二名……全对!”老师又给我们画上了一颗星。我们兴奋地回到座位上,等待着他们的答案。他们看到我们这么快就写完了,赶紧做题。真想不到,他们也全对,得到了一颗星。2:1,接下来,老师不停地布置练习题,我们也停不下手中的笔。2:2、3:2、3:3、4:4比赛越来越激烈,他们也成了写的最快的了。这次,我和她写完了不是着急地叫老师,而是一起对答案再思考。王晓东有一个错了,我们又全对,他着急地草草的改了一下,又错了,老师给他们擦了一颗星。我们有些奇怪,老师说出规则:“这组两个人都答对了就加一颗星,有一个人答错了不加,改了之后还是错减一颗星。”现在成了5:3“现在出最后一道题”我们这次又认真地对了答案可是还错了而他们全对了,这时,我们两个开始着急了,因为我们不知道哪错了,怎么办如果再错,就成了4:4我们就赢不了了。最后,我们思考了半天,终于找出错因改正了。改对了5:4最终我们组赢了,我说赢的组少布置作业,老师答应了,我们兴奋地蹦了起来。
向阳章争章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2-27 06:3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来竞争阅读章。说起阅读,我真是经历了由恨到爱的整个过程,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我就和读书结上了不解之缘,小时候当我想玩手机时,当我想看动画片时,取代这些项目的往往都是读书。

这是我恨它的原因,但当我读的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喜爱读书了,因为随着读书的增多,阅读带给了我许多的欢乐。随着阅读量的加大,我的词汇量也越来越大,写作能力也越来越强。

书中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也深深的吸引着我,当我读到孟郊骑着白马春风得意地驰骋在长安街上,想必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登科后的喜悦心情。当我读到陆游孤单地躺在风雨交加的孤村之中,梦中尚且回到边疆的兵营,我们也都能感受到他的一腔报国热血吧。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在我的心里是无所不知的朋友。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人生百态、喜怒哀乐,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壮丽风景、秀美河山,从书中我们也可以读到辉煌历史、璀璨文明。阅读带给我快乐,带给我知识,启迪我的智慧。同学们,让我们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吧。

太阳月亮争斗打一成语
1个回答2024-02-08 14:33
明争暗斗
[读音][míng zhēng àn dòu]
[解释]明里暗里都在进行争斗。 形容各用心思,互相排挤。
[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于是两方明争暗斗;各不相让;一天利害一天;闹成所谓‘府院之争’。”
[例句]明明是一家人,可总是~。
[近义]鹿死谁手离心离德尔虞我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暗度陈仓勾心斗角龙争虎斗争权夺利钩心斗角明枪暗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反义]推诚相见同心同德肝胆相照协力同心推心置腹同心协力推心致腹精诚团结
向阳章争章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1-30 17:3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来竞争阅读章。说起阅读,我真是经历了由恨到爱的整个过程,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我就和读书结上了不解之缘,小时候当我想玩手机时,当我想看动画片时,取代这些项目的往往都是读书。

这是我恨它的原因,但当我读的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喜爱读书了,因为随着读书的增多,阅读带给了我许多的欢乐。随着阅读量的加大,我的词汇量也越来越大,写作能力也越来越强。

书中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也深深的吸引着我,当我读到孟郊骑着白马春风得意地驰骋在长安街上,想必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登科后的喜悦心情。当我读到陆游孤单地躺在风雨交加的孤村之中,梦中尚且回到边疆的兵营,我们也都能感受到他的一腔报国热血吧。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在我的心里是无所不知的朋友。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人生百态、喜怒哀乐,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壮丽风景、秀美河山,从书中我们也可以读到辉煌历史、璀璨文明。阅读带给我快乐,带给我知识,启迪我的智慧。同学们,让我们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吧。

成语!太阳,月亮争斗
1个回答2024-02-18 19:58
  明争暗斗míng zhēng àn dòu
  【解释】明里暗里都在进行争斗。形容各用心思,互相排挤。
  【出处】巴金《家》三:“明明是一家人,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明争暗斗。”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例句】明明是一家人,可总是明争暗斗。
太阳月亮争斗是什么成语
1个回答2024-03-03 12:13
明争暗斗 [míng zhēng àn dòu]
基本释义
明里暗里都在进行争斗。形容各用心思,互相排挤。
贬义
出 处
冯玉祥《我的生活》:“于是两方明争暗斗;各不相让;一天利害一天;闹成所谓‘府院之争’。”
例 句
明明是一家人,可总是~。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明枪暗箭 尔虞我诈 离心离德 钩心斗角
反义词
协力同心 精诚团结 同心同德 同心协力 肝胆相照
争斗太阳月亮打一成语
1个回答2024-03-13 12:51
谜语:
争斗太阳月亮〔打一成语〕
[谜底]明争暗斗
向阳章争章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1-18 07:5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来竞争阅读章。说起阅读,我真是经历了由恨到爱的整个过程,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我就和读书结上了不解之缘,小时候当我想玩手机时,当我想看动画片时,取代这些项目的往往都是读书。

这是我恨它的原因,但当我读的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喜爱读书了,因为随着读书的增多,阅读带给了我许多的欢乐。随着阅读量的加大,我的词汇量也越来越大,写作能力也越来越强。

书中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也深深的吸引着我,当我读到孟郊骑着白马春风得意地驰骋在长安街上,想必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登科后的喜悦心情。当我读到陆游孤单地躺在风雨交加的孤村之中,梦中尚且回到边疆的兵营,我们也都能感受到他的一腔报国热血吧。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在我的心里是无所不知的朋友。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人生百态、喜怒哀乐,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壮丽风景、秀美河山,从书中我们也可以读到辉煌历史、璀璨文明。阅读带给我快乐,带给我知识,启迪我的智慧。同学们,让我们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吧。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