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劝妻二人转

谁有二人转(假神劝妻)宫庆山唱的
1个回答2023-10-09 05:45
嗯,有哒,,点主页呐
劝说 技巧
1个回答2024-03-15 14:27
1.选一个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最好是能让当事人安静下来的氛围场所,比如可以带他去寺庙,或深山古林里,让他的心情放松,把心扉敞开。
2.先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假设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样体会他的心情,可以在说的时候不停地说“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后来我仔细一想。。。”尽量把他的观点引导到自己的观点上来。
3.为他作一下分析,如果他这么做会产生什么后果,换一种做法会产生什么后果,最后把所有的后果比较起来,看哪一种后果是最好的,对当事人最有利的,那么最后再让他自己做出判断。
劝说的技巧
1个回答2024-03-19 14:59
顺应他的想法,慢慢转移到你的目的
巧妙劝解故事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个回答2024-03-08 09:20
看也崔崔小班和我一样呀!
哈哈!
我也提问了!
这就是答案:包拯断案:二兄弟分家,都看着对方分的家产多,争吵不休,最后闹到县衙请包拯断案。包拯告诉他们既然都觉得对方家产比自己的多,那么二人互换一下不是都如意了么。结果二人哑口无言!
历史上巧言相劝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31 14:54

1、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3、触龙说赵太后: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苟无岁,何有民?尚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这篇文章中,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

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

一日退朝,召长孙无忌、李绩、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绩称疾不入。

无忌等至内殿,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

上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上大怒,命引出。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

5、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有关巧妙劝解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7 00:19
包拯断案:二兄弟分家,都看着对方分的家产多,争吵不休,最后闹到县衙请包拯断案。包拯告诉他们既然都觉得对方家产比自己的多,那么二人互换一下不是都如意了么。结果二人哑口无言!
历史上巧言相劝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7 23:33

1、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3、触龙说赵太后: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劝解夫妻和好的话语
1个回答2024-01-25 16:01
既然成为了夫妻,就是一家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对方都是自己最亲的亲人,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幸福到老——因为亲情之间的爱才是永恒的。
既然是自己的亲人(好比父母跟孩子),有什么矛盾不能化解呢?我们跟自己的父母也会闹矛盾,但是我们最终还是会原谅对方不是?为什么对父母这样的亲人可以做到,对自己的老婆和老公就做不到呢?其实自己的父母和妻子、老公,他们应该是一个级别的。
想通了这点,基本上没有过不去的坎。
劝酒的技巧?
3个回答2022-10-04 09:36
你要是不想喝 就说自己喝酒过敏
你要是想喝就朝死里喝
你要是自己不喝 让别人喝那就有很多办法了!
比如拉近彼此的关系 称兄道弟之类的
或者拿你们共同的某种利益驱使他喝!呵呵这我可教不会你
有的时候看场合 说不同的话 见不同的人也得有不同的酒风
这样才会在酒场上百战百胜!
别人酩酊大碎 而自己毫发无损!
大部分的实战经验都得自己慢慢悟出来的 呵呵
劝酒的技巧
2个回答2022-09-30 18:59
你要是不想喝 就说自己喝酒过敏
你要是想喝就朝死里喝
你要是自己不喝 让别人喝那就有很多办法了!
比如拉近彼此的关系 称兄道弟之类的
或者拿你们共同的某种利益驱使他喝!呵呵这我可教不会你
有的时候看场合 说不同的话 见不同的人也得有不同的酒风
这样才会在酒场上百战百胜!
别人酩酊大碎 而自己毫发无损!
大部分的实战经验都得自己慢慢悟出来的 呵呵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