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俗南音木偶

闽南民俗漫画有什么
1个回答2024-02-18 10:51

蔡永辉《惠女阿芳》闽南文化系列漫画

木版年画的民俗含义有哪些特点?
1个回答2024-01-21 15:44
木版年画
1、平阳木版年画
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今临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间,流传甚广。
宋代,自毕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后,我国的雕版印刷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北宋灭亡时,金人以汴梁掳迁至平阳去的刻工与书版作为基础,使这一带的印刷业得到发展。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官府在这里专门设置出版机构,管理民营书坊与书铺,使这里的雕版印刷逐渐繁荣起来。
木版年画,是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的年画。平阳木版年画的刻印者,大都是农民,他们平常务农,闲暇时创制年画销售,成为一种副业。平阳木版年画,与河北省武强、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地同为我国历来以年画著称的产地之一。
平阳木版年画的题材大都是以民情风俗、神话传说、花卉人物、鱼虫鸟兽为内容的。由于木版年画一般是在过年或喜庆节日时张贴使用,因此,内容以欢乐、吉祥为主,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审美情趣、年画的形式是随着实用和需要而变化的。木版年画中,有中堂画、门画、影壁画、门头画、窗画、条屏画、灶龛画、桌裙等。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延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表现力。平阳木版年画,不受自然现象、客观文物的约束,而是采用集中概括、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运用注重人物传神、象征寓意的手法,力求使画面完整、造型夸张、形象生动、主题突出、装饰性强。在色彩运用上不受自然光色的局限,注重色彩的对比,艳丽、明快,给人以豪放、健康、洒脱的感觉。
平阳木版年画,在明末清初是极盛时期。当时,这里的年画远销华北、西北、内蒙以及东北等地。仅临汾城内,就有益顺画店、德隆画店、兴昌画店等;洪洞县城内的瑞兰斋天泰成画局、曲沃县的同成纸局,常年雇用很多工人印刷木版年画。农村,印制的自制木版年画更是遍布各地,每年腊月,晋南各县城乡集市上,设摊摆画,卖窗花,卖对联,处处皆有,颇为兴盛。近年来,平阳木版年画愈加兴盛,而且打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外国朋友,对平阳木版年画倍加青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尤其是山西文化的一个窗口。

2、佛山木版门画
佛山木版年画中的主要品种,源于明代永乐年间,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至民初及抗日战争前最为鼎盛,行销华南、西南各省及南洋各地,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成为我国著名木版年画四大产区之一。
佛山木版门画可分为工笔、意笔、木版套印、木版印线手绘等。具有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强烈、线条朴拙浑厚、粗犷简洁、极富装饰的独特风格。其用色以大红、朱红(丹色)、黄、绿为主,特别以填丹为佛山门画所特有(即以丹色作底色),可耐日晒雨淋而不变色。
佛山木版门画内容丰富,根据不同省份和地区、地域特点、习俗和喜好而印制题材和颜色各别的门画。民众则按大门、房门等不同地方而张贴不同类型题材的门画,抒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3、新绛木板年画
新绛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清朝中叶,是在传统雕刻印刷工艺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它的绘画、刀刻,线条细腻、手法独特,所印制的年画颜色鲜亮、人物传神,它的内容题材与传统的春节习俗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寄托着人们祈求幸福、驱灾避邪的美好心愿。
今年的1月17日正是数九寒天,晋南大地漫天飞雪,寒气逼人,然而新绛县木版年画传承人郭全生的心里却升腾着一种热切的希望,他刚刚参加了在河南召开的全国木版年画研讨会,一回来,便迫不及待的把他的好友木版年画老字号天福成的后人苏廷生邀请到自己家,商量下一步如何把木版年画这门古老的技艺保护好、传承好。
新绛县生产木版年画源远流长,新绛县在西周时期是荀国所在地,春秋时称故绛,数千年来,一直是在山西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有七十二行,行行俱全的美誉,北宋年间,由于雕刻印刷业的繁荣,木版年画开始兴起,到清朝中期达到鼎盛,当时新绛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齐名,代表画有《春牛图》、《四季美人》、《猴子抢帽》、《馗头》等等,一些老字号还与天津杨柳青有业务往来。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新绛县木版年画的老字号有著名的七大家八小家,加上散落在乡间的十几家画庄,全县的老字号共有30多家,在老字号景记书局的后人中至今还流传着他们先辈创业时的故事。新绛木版年画的刻版印刷技艺十分繁杂和讲究,从起草绘图到最后印制出一幅年画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既要有高超的绘画水平,又要有不俗的刻版技艺,还要熟练掌握套版印刷的窍门,要想成为一名木版年画的全把式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新绛木版年画在内容、题材、形式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新绛木版年画在种类上有神像、财马、戏曲、美人、门画、四条屏等十多种,绘画手法既有工笔也有写意,印刷方法既有单线印刷后彩绘的,也有套版印刷,使用颜色既有简单的红、黄两色,也有黑、红、黄、绿、蓝五色,它的内容体现出很强的时代特色,历史发展脉络清楚。
然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工业印刷水平的突飞猛进,批量生产的工业年画迅速占领市场,纯手工的新绛木版年画由于成本太高,淡出历史舞台。那段时期,散落在民间的画版基本上被破坏殆尽,还有不少被国内外的文物贩子买走。
当时,作为县博物馆馆长的蔺永茂出于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千方百计购买和收藏了170多幅画版,并走访记载了它的工艺和方法,从而使这一珍贵的民间工艺保存下来。让人欣慰的是,当时还是一名农村小木匠的郭全生在走村串户制作家具的过程中,偶然看到了一些木版年画,就深深的被这门古老精湛的艺术所吸引,从好奇临摹开始,走上了传承和创新木版年画艺术的道路。
十多个春秋,郭全生如痴如醉地揣摩绘画和刻版技艺,投入数万元收藏画版、购买原料,而他的行为却不为人们所理解,但郭全生痴心不改,他觉得这么好的艺术一定会有被世人重新关注的时候。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新绛县的绛州鼓乐、澄泥砚等古老的艺术不仅得到抢救、保护,而且走向市场,形成产业化,为当地带来知名度,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但木版年画却迟迟没有得到重视。在08年以前,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关于木版年画的项目有12个,但新绛县木版年画榜上无名。
2007年,新绛县对全县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一次摸底和梳理,木版年画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今年的1月15日,县里推荐郭全生参加了全国木版年画研讨会,并诚恳邀请冯骥才来这里考察。冯骥才提出,当务之急是抢救和保护,抓紧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和其它地方的木版年画一起捆绑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新绛县政府正在抓紧对木版年画相关情况进行普查和搜集,并提出了一些保护的意见,对于有识之士来说,传承创新这门古老技艺的信心更足了。
以中华民族独特想象力和典型化手法创造出来的新绛木版年画,像一颗明珠,一度湮没于历史的风尘,而在岁月的轮回和有识之士的守护中,它重新向世人展示出亮丽的容颜,值得欣慰的是,当地政府正在本着自觉、清醒、全面的精神,对这一遗产进行科学的挖掘和整理,相信它会较好地得到延续和传承。
闽南俗语
1个回答2024-02-13 10:58
我来分析一下
闽南语亚不仅有无聊的意思还用来形容力不从心无力的感觉,如对某人某事感到无可奈何,就说我看到你就亚。之所以说亚得像泡面是因为没钱吃好料的只好吃泡面所以觉得无可奈何也就是亚。
至于闲的像鳖,你看看鳖的生活习性就知道了,鳖是变温动物,为水陆两栖,用肺呼吸,所以在养鳖池的周围或中心要有足够面积的陆地沙滩以便它进行陆上活动。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鳖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鳖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所以养鳖场或养鳖池的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因此鳖的生活环境很清闲,基本上没人打扰,所以闽南语就用闲得像鳖来形容一个人没人打扰很闲的样子。
闽南生女儿的风俗?
1个回答2024-03-06 15:44

潮汕地区有个风俗,家里添了男孩,即添丁,正月十三要办酒席宴请亲戚朋友,生女孩则不用,这是重男轻女吗?

毫无疑问。因为潮汕地区刚好是我们闽南文化,还有温州一些地方也是闽南文化。闽南文化的两大基因就是迷信和重男轻女。

重男轻女是宗族制的产物,潮汕地区毫无疑问是宗族制保存得很完整没被破坏的地方,和福建一样,比如修族谱、宗祠等。在福建闽南地区,重男轻女是很严重的,有的女人生了女儿别说宴客,就连坐月子的资格都没有,婆婆都不给做坐月子,甚至连她的房门都得跟着遭殃,丈夫出门用摔,进门用踹。我一个同学就是这样的待遇。在我们泉州农村,女人被迫堕胎生儿子,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央视前几年还在报道福建、广东和温州寄血验子的事,就是孕妇怀孕一个月后采血,然后寄到香港验性别,再做选择。所以女孩嫁这些地方,要考虑能否接受堕胎生儿子,不能接受,就不要轻易嫁

闽东有什么民间故事。
1个回答2024-01-22 00:05
 在福安民间,还流传着“苍山小白龙,祭母降甘霖”的故事。这个民间故事有许多版本,我了解到三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这样的:相传古时候,在福安一个偏僻的乡村,有个农妇十月怀胎后生下一子。此子幼年时曾在海边玩耍时,误食龙珠,回家后屡屡感到口干舌燥,浑身发热,便浸身于水缸之中,方觉舒适。有一天,他玩得太累,不知不觉就在水缸中睡着了。母亲干完农活回家后,发现家里的水缸中居然躺着一条小白龙,当场吓死。传说小白龙母亲的墓地,在福安白云山一带,墓前还留有许多酷似龙爪抓过的痕迹。每年清明前后,福安都会下一阵冰雹,伴着电闪雷鸣、狂风和暴雨,人们便说,是小白龙回来祭母了。有人说,冰雹是小白龙的眼泪,也有人说冰雹是小白龙的龙鳞。不管故事的版本如何,小白龙清明祭母的传说在福安已流传很久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闽东有什么民间故事。
1个回答2024-02-07 05:46
在福安民间,还流传着“苍山小白龙,祭母降甘霖”的故事。这个民间故事有许多版本,我了解到三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这样的:相传古时候,在福安一个偏僻的乡村,有个农妇十月怀胎后生下一子。此子幼年时曾在海边玩耍时,误食龙珠,回家后屡屡感到口干舌燥,浑身发热,便浸身于水缸之中,方觉舒适。有一天,他玩得太累,不知不觉就在水缸中睡着了。母亲干完农活回家后,发现家里的水缸中居然躺着一条小白龙,当场吓死。传说小白龙母亲的墓地,在福安白云山一带,墓前还留有许多酷似龙爪抓过的痕迹。每年清明前后,福安都会下一阵冰雹,伴着电闪雷鸣、狂风和暴雨,人们便说,是小白龙回来祭母了。有人说,冰雹是小白龙的眼泪,也有人说冰雹是小白龙的龙鳞。不管故事的版本如何,小白龙清明祭母的传说在福安已流传很久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闽南过年 习俗
1个回答2023-11-12 13:01
??
闽南过春节的习俗
1个回答2024-01-20 19:17

1、初一早晨,一家人起床梳洗后,穿上新衣,给家长长辈拜年,长辈就会给个红包。吃完早餐后(一般吃面线加鸡蛋,吃蛋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出门走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如果有客人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2、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

3、初三这天大家一般都睡得很晚。据说,以前对去世未满一周年的亲人是在初三这一天举行祭奠仪式的,这一天不喜欢别人来拜年。或许是从除夕到初二,一直是忙碌并高兴着,有些累了,初三不互访拜年,刚好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所以闽南顺口溜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饱”的说法。

4、初四这天是“迎神日”,亦称“接神日”。据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家家户户把诸神送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同时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善恶诸事。

5、大家过节后开始忙事了,商铺开张,农民下地,所以闽南顺口溜有“初五过开(过完节日,准备干活),初六养肥(积蓄肥料,以备春耕)”的说法。

闽南习俗
1个回答2024-03-17 00:29
崇拜灶神,是地处东南海隅的闽南地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农历腊月二十三(有的是二十四)就是民间祭灶神的日子。



祭灶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发明火食是一次重大的文明飞跃,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与普通动物才开始有所区别。那时,人们在住地烧着一堆堆的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制作陶器、防御野兽。这种火堆就是原始的“灶”。灶神崇拜始于此,早在《礼记·祭法》中就写道:“王为群姓立七祀。”灶神即是其中一祀。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其性别、姓名,各种典籍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炎帝神农,有的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有的说是姓苏名吉利,有的说是姓张名单字子郭,有的说“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有的说是一位老妇……这大概属于神话制造者的“百家争鸣”。



灶神的职责最初只管人间饮食。魏晋之后,一些道教书籍称此神负有代天监察人间善恶的使命,有给人祸福的大权。说是“灶之为神,号曰司命。司人一家良贱之命,过无隐露,纤悉皆言……月晦日,诣天曹白人罪,大者夺纪(减去寿命三百日),小者夺算(减去寿命三日)”。



祭灶的日子也有多种演变。旧时人们勤加祭灶,有六月初四、十四、二十四这些日子祭祀的,有孟夏(四月)、仲夏(五月)祭祀的,也有在八月初三灶君生日祭祀的,还有在腊月初八祭祀的。唐宋之后,多数地区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俗称“送神”。古时,民间十分重视祭灶,民谚说:“三番谢灶,胜做一坛醮。”
闽南风俗拜天公的意义
1个回答2024-03-27 10:23

闽南风俗拜天公的意义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有好收成。

拜天公,流行于中国福建闽南、海南、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闽南人聚集地,每年正月初九举行。当地群众视这天为最高神天公的生日,非常重视。

正月初九这天,人们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庆典来庆贺玉皇大帝的生日。许多地区的人们在这一天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祀仪式。以三牲、水果拜祭玉皇大帝的生日,求天公赐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有好收成。在各地祭拜天公习俗中,以福建闽南地区最为隆重。

大年初九的风俗

1、祭拜天公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这一天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自午夜零时起一直到当天凌晨四时,都可以听到不停地鞭炮声。

2、上九办事

俗话说:“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一大堆”,上九办事一大堆是说初九这天办事,会受到玉大帝的福庇,办事会非常顺利,非常痛快利索。其实也是希望新的一年事事顺利,万事如意的意思。

3、闹花灯

“正月初九闹花灯”是河源市连平县忠信、大湖、油溪、三角、绣缎、高莞等6个乡镇约定俗成的村民共同闹花灯的大喜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