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海涛

北京万小涛是谁
2个回答2023-11-04 14:49
万小涛,一个较为知名的**讲说故事博主**。他的《江湖故事》里的故事都是由他讲解的,其中江湖故事中的人物也是以他为原型来创作的。
东南西北方向转呀转儿歌?
1个回答2024-02-04 12:11

太阳出来暖洋洋, 背起书包上学堂, 不迟到,不旷课, 老师教导记心上。 面向太阳认方向, 前面东来后面西, 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南北我不忘。 注:面向太阳“日出——右手是南;日落——左手是南。”

天气预报中的北转南风或者南转北风怎么理解的呢
1个回答2023-05-07 18:58
就是挂旋转风。
刘涛在北京卫视唱的什么歌
1个回答2024-03-11 03:03
流星雨 - F4
词:邬裕康
曲:平井坚
温柔的星空 应该让你感动
我在你身后 为你布置一片天空
不准你难过 替你摆平寂寞
梦想的重量 全部都交给我
牵你手 跟着我走 风再大又怎样
你有了我 再也不会迷路方向
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
让你的泪落在我肩膀

要你相信我的爱只肯为你勇敢
你会看见幸福的所在
伤感若太多 心丢给我保护
疲倦的烟火 我会替你都赶走
灿烂的言语 只能点缀感情
如果我沉默 因为我真的爱你
牵你手 跟着我走风再大又怎样
你有了我 再也不会迷路方向
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
让你的泪落在我肩膀
要你相信我的爱只肯为你勇敢
你会看见幸福的所在
雨和云渐渐散开 洒下一片温暖
我要分享你眼中的泪光
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
让你的泪落在我肩膀
要你相信我的爱只肯为你勇敢
你会看见幸福的所在
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
让你的泪落在我肩膀
要你相信我的爱只肯为你勇敢
你会看见 幸福的所在
你会看见 幸福的所在
郭涛的歌曲陕北民歌
1个回答2024-01-22 03:09

山那边歌曲原唱歌手:郭涛。

所属专辑:山那边。

作词:镐天。

作曲:镐天。

歌词:

你在山的那一边,我在这圪梁梁上站。

叫一声哥哥你么听见,妹子心里胡盘算。

山峁茆上看的远,你在那张家畔。

叫一声哥哥你听不见,妹子心里实在想念。

哎哟心中的哥哥吆,哎哟甚时能一搭里吆。

你在山的那一边,我在这圪梁梁上看。

叫一声哥哥你听不见,你是妹妹的心尖尖。

山峁茆上看的远,还是那张家了畔。

抱一抱那要命的亲格蛋,你是妹妹的心肝肝。

哎哟心中的哥哥吆,哎哟甚时能一搭里吆。

哎哟梦中的哥哥吆,哎哟甚时能一搭里吆。

甚时能一搭里吆,甚时能一搭里吆。

二人转:东北
1个回答2024-02-29 08:17

B

解析:

该题目考查一些剧种的流行地域,正确的是B。A晋剧在山西、内蒙古一带流传,梆子盛行于北方,京剧主要是在北京。

二人转:东北
1个回答2024-02-12 22:17

C

你喜欢的东北二人转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0 01:44

我最喜欢的二人转是小沈阳的二人转,表演的非常搞笑,还有赵本山的一些二人转也非常有意思,每年春晚我都会守着电视看赵本山的二人转。

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场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二人转融合了东北秧歌、民间说唱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大约有察塌信300年的历史。说白了,二人转和河南豫剧啊、河北梆子啊,都是一种地方戏曲的形式罢了。

二人转是本衫袜山大叔让全国观众了解了东北的幽默和乡间地头的喜剧形式。二人转只是一种戏曲形式。二人转绝不等同于东北的小品、幽默剧。只是,因为本山老师太出名了,而他又是一个二人转演员出身,所以,人们容易将本山老师和二人转画等号。东北人习惯了自黑,也擅长调侃自己来娱乐大众,二人转本身并不搞笑,它只是习惯用一种夸张的、并带有一种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形式来展现一段故事罢了。

小沈阳早期学的是传统二人转,不是现在大家经常看到的那些搞笑为目的的二人转,是包公断案西厢记这类的传统曲目严肃题材,但这种戏爱看的人太少,于败轮是小沈阳不得不走上扮丑搞笑之路,这方面他确实很强,我是从春晚上《不差钱》才认识的小沈阳,当然他也是从这部作品从而一炮走红,我觉得他演戏方面应该是有潜力的。

观点粗糙,欢迎评论、互动。

东北二人转有什么角色
1个回答2024-03-12 13:25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东北二人转。
1个回答2024-04-14 18:21
东北大秧歌是民间文化的早生子,在元朝之后,农民逢年过节就自发地组织起来走村串户去表演秧歌。秧歌舞的队型是排成两行,一边是男,一边是女,那时候女人不能抛头露面地跳舞演出,所以都是由男人抹上脂粉穿上花衣假扮的。秧歌以“女”为主,旁边的男人绕着旦角舞,一会去逗一下,表演动作里就逐渐有了动手动脚,甚至一些男女调情的说口。白天看秧歌不满足,晚上,农民们就把唱得最好、长得最美的那一对秧歌队员请到屋里去了。“东北那种南北大炕,一大家子,包括老公公、新媳妇,全在一个炕上暖着,剩下的也就是三四尺宽的地”,秧歌根本舞不起来,艺人没办法,只好在说唱上下功夫。点上一盏油灯,唱个《白蛇传》、《绣荷包》啥的,大多是江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民歌小故事,用东北的曲调来演唱。这就是二人转的雏形。春天铲地播种毕,东北叫“挂锄”,得唱20天二人转;秋收完了,再唱半个月或20天,一年这两季几乎是二人转的季节。到了猫冬的时候,二人转就更加必不可少。春秋两季的二人转,大多在场院里,露天里唱,所以有个别号叫“滚地包”;田间垄头、粪堆之上表演的,叫“滚土包”;天寒地冻在屋里炕边上唱的,叫“靠炕沿”。唱丑的看相,包头的看浪(‘包头’指装扮好了的女角)。屋里简陋的灯光就谈不上啥舞台照明了,丑角举着油灯、围着旦角唱做,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四周的观众都能看清旦角的俏脸。他们因此练就了一手绝活:随便怎么转,灯花不兴有一丝跳动,更不兴有灯油溅出。《陪都纪略》里已经有二人转的记载,在当时的十多种曲艺形式里,二人转还没有今天这个学名,它的土名,叫“蹦蹦”。“民间都叫‘蹦蹦’,到后来还这么叫。艺人不愿意,兔子才蹦呢。他们愿意叫‘莲花落(音同‘烙’)’,还专门编了一段‘说口’:‘要叫莲花落,喜事就来到,出门卡砖头,元宝望家抱。谁要叫蹦蹦,扭头就败兴,出门卡跟头,回家就得病。’”1930年代大连的《泰中日报》上已经用到“二人转”这个词,真正定下来,是1952年12月,原辽东省搞文联艺术汇演,艺人们提出来,“蹦蹦”这个名字不好,讨论了3天,最后提出了“二人转”的名字。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