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黄土高原风情

求一部电视剧剧情是陕北黄土高原一个村出了2个大学生,女的她爸是教师
1个回答2024-01-29 15:26
刚才回答完才注册的,14集电视剧,就叫《其实不想走》,剧情:梁亮、梁明兄弟被上海华东大学和西北大学同时录取,成为轰动方圆数十里的新闻。但父亲却给了他们兜头一盆冷水--家里根本拿不出8000元的高额学费。……
陕北的黄土高坡都是那圪梁梁
1个回答2023-10-20 01:32
题主歼颂是否想询问“陕北的黄土高坡都是那圪世磨梁梁是什么歌”?《圪梁梁上瞭搜改斗妹妹》。
1、歌曲节选:站在圪梁梁望一望川,沟里小河水流淌,河水拐了几十几道湾,日思夜盼等我的郎。
2、《圪梁梁上等妹妹》是尤步乾作词作曲,李茂银演唱的一首歌曲。
陕北的黄妖指的是 什么?
1个回答2023-10-20 12:20
我今天看见黄妖了
陕北人土话是什么意思呀
1个回答2023-12-22 01:15

陕北话指的是陕西省北部地区使用的一种方言。陕北人口音独特,发音清晰而浑厚,听上去像是从地底深处传来的声音。每当有人用土话说话时,听者就会感到一种亲切和温暖,仿佛置身于家乡的怀抱中。所谓土话,就是指那种道地的陕北方言,它流传于陕北边远山区,是当地人民的语言文化遗产。


陕北人的土话对于外来者来说,往往是难以理解的。例如“噶”、“嘞”、“啷个”等词汇,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的意思。其实,这些词汇大多数都是跟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比如“噶”是陕北方言中的“什么”的意思,“嘞”是“了”的意思,“啷个”是“快点”或“大声”的意思。虽然听上去很别扭,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些词汇是非常常见的。


陕北人的土话不仅仅是一种方言,还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陕北地区,土话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方式,还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歌曲、故事和民间传说都是以陕北方言为基础的,它们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陕北人民的独特魅力。因此,虽然陕北人的土话有时会让外来者感到难以理解,但它却是陕北文化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传承。

一篇陕北土窑洞的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3-01 20:14
在很久很久以前, 风从遥远的北方把黄土带到中国的西北高原,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于是就形成了陕北这块面积广阔、土层绵厚的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而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
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延安地区,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时至今日,窑洞仍是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我从小就知道有窑洞,然而只有最近去了一趟延安地区,并在最原始的土窑洞里住过几天以后, 才算真正对窑洞有了了解。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 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黄土高原的土崖畔上,正是开掘洞窟的天然地形。土窑洞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十分适宜居住生活。早在新石器时代,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 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 并逐渐形成聚落。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 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陕北窑洞以靠山窑为最典型。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 或在洞外砌砖墙, 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
我来到这里的延长县罗子山乡时, 正碰上一家人在建新的窑洞。一眼望去, 一排四孔的土窑洞已基本成形, 窑洞背靠黄土面朝大路, 其上方也开掘出两孔土窑洞, 从洞里掘出的土正好覆盖在下层土窑上方成为平坦的房顶。有好几个小伙子参加建窑劳动, 他们告诉我, 冬季农闲的时候才是修窑洞的最好时机, 平时很难遇上, 我庆幸能够碰到这么个好机会, 并和小伙子们攀谈起来。他们说, 修建新窑洞有不少讲究。首先是要找人看风水,择地形。选择挖窑洞地方的土质十分重要, 必须是粘土。窑洞要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
新建的窑洞还是传统格式,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 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成为一个整体,联系着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窑洞宽约4米,纵深约5米, 高约3米,两壁的黄土面被刮切得十分平整光滑。穹顶呈半圆形。这使本来就比较宽敞的窑洞显得很高,空间很大。 从中间一孔窑的里壁向内开有隧道式的小门,通向一个完全黑暗的小窑洞,那里是储藏粮食等物品的库房。
这个新建窑洞内的炕、灶都已修好, 壁上还开挖了一些方形的可以摆放物品的凹洞。小伙子们在窑洞外用砖砌窗台和门。他们说,当窑洞拱形门正中最后一块砖放上去就要全部完工了。完工时要举行很隆重的庆贺仪式,主人要在窑里外贴红色的剪纸, 门口贴对联,还要放鞭炮。村中亲朋好友将前来贺喜,主人则请他们喝酒吃肉,自有一番热闹。
在一排几户人家的窑洞前,我看到有几个妇女在包粽子。门外有锅和灶台,我就问她们是否都在室外烧饭。其中一位30多岁的妇女告诉我,一般窑洞都有两个灶台,只有热天才在室外烧火做饭。她邀请我进屋,我带着旅途的风尘和汗水跨进了窑洞,顿感透心的清凉。这孔窑洞有20多平方米大小,窑洞纵深靠墙处有一个大炕,这位大嫂说那叫掌炕。而有的窑洞内在靠窗的地方称为前炕。无论掌炕还是前炕,在炕的一头都连着一个三孔灶台, 平时便在这里烧火做饭。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所以冬天炕上十分暖和。灶台上方的墙上有个凹进去的洞, 里面放着油盐酱醋等物,室内一侧墙边立着一排高低不一的粗瓷缸, 用于贮水、装粮食和咸菜等物。此外,室内还有一个大红色的带花纹的柜子,里面存放衣物, 上面摆放着一些简单的饰物。四周墙壁上贴着各式各样的挂历、年画。特别是在炕周围的三面墙上约1米宽的地方,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和由各种烟盒纸拼贴的画,他们称之为炕围子,十分好看。
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
延安窑洞的窗户也许是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色彩单调,为了美化生活,窑洞的主人们以剪纸装饰窑洞。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 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窑洞的窗户是窑洞内光线的主要来源,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
在安塞县徐家沟我专门拜访了有名的剪纸巧手王西安。王西安是一位4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倘若你看了她的剪纸和绘画,你不能不承认她是一个出色的民间艺术家。在她家窑洞的拱形屋顶上我看见一个圆形的由一些花围着的大喜字剪纸,她说那是窑顶花。她向我介绍, 剪纸的种类有窗花、炕壁花、窑顶花、神龛剪纸、婚丧剪纸等花样,在不同时间和场合贴不同的剪纸。她拿出平时剪的造型各异、试样丰富、美观生动的剪纸给我看,其中有十二属相、龙凤呈祥、花篮、蝴蝶等。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在其他窑洞难得见到这样的剪纸,她笑着说:“如果你春节前后到陕北来,家家户户窗上都会贴满了花花绿绿的窗花。尤其是喜庆婚娶的人家,窗花特别丰富、精彩。那一家一户的剪纸、窗花简直就是个小型展览。”我不知道制作这么漂亮的剪纸要花多少时间。王西安当即拿出几张红纸和一把普通的剪刀开始剪起来。不一会儿,就像变魔术一般,八只一模一样栩栩如生的纸凤凰便呈现在我的眼前,由不得你不佩服黄土地上劳动妇女的心灵手巧。正是她们和黄土地上的粗壮的男子汉们营造了这一排排在中国名闻遐迩的土窑洞
陕西陕北之间有什么区别
1个回答2022-10-22 19:25
陕北是陕西的一部分
陕西人的风土人情
1个回答2024-03-03 12:32
陕西关中地区就是兵马俑
陕南的安康汉中是游山玩水的好地方
陕北就是延安,安塞,黄陵有特色啊
西安是13朝古都,所以西安的小吃很多可别吓到你。据说陕西的小吃有200多种,不过流传下来的只有几十个了。我在西安生活10几年还没有吃全所有的小吃呢
岐山擀面皮
腊汁肉夹馍葫芦头
鸡蛋饼
锅贴
凉粉
酸菜炒米
春卷
醪糟
三原熏鸡
酸汤饺子
灌汤包子
油泼面
菠菜面
裤带面
biangbiang面
浆水面
岐山面
蒜沾面
炸酱面
荞面耠咯
包谷珍
洋芋擦擦
韭菜盒子
八宝辣子
锅盔牙子
槐花麦饭
柿子饼
桂花稠酒
炸油馍
甜镜糕
粉蒸肉
牛羊肉泡馍
还有很多啊,我吃过的就这么些,还有几个忘了名字。陕西的招牌菜基本没有
但要说小吃,绝对世界第一!
食色性也嘛!
陕西有何风土人情?
1个回答2024-03-04 01:02

1、陕西汉中一年四季多喜欢吃腊肉,并备有干菜如干豆角、干蘑菇、干竹笋、干萝卜、洋芋片等煮腊肉,平常夏秋多食自产蔬菜,冬春以盐菜、泡菜、土豆及干菜。

2、亲朋好友凡逢嫁娶、生辰、坐月子或建房乔迁、开业、丧葬等事,都要根据当地规矩,帮忙并送钱、物,其礼品价值,根据亲疏远近及各自的经济条件自定。体现礼尚往来,互相帮助。

3、龙舞,龙有9—13节不等。每节用竹编成筒状笼子,糊上透明纸,用绸布龙衣连成一体,每节有一木柄。表演多在夜间,点燃笼中的蜡烛或油捻,龙身放光,每节有一人舞动,俨然火龙。动作多样,配以锣鼓咚咚,火龙翻滚,红光四射,男女老幼争相观看,笑声迭起,热闹壮观。

4、社火,又称哑戏。大多以各种脸谱扮演戏剧人物。融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于一体,再现观众喜爱的历史故事。每逢春节及重要喜庆活动举行。

5、端阳节,出门采菖蒲、艾叶悬挂门楣,以防病驱邪。吃粽子、大蒜、鸡蛋,喝雄黄酒。姑娘、媳妇还要佩带香包。出嫁姑娘回来过节,未婚姑娘这天女婿要来送节,走时还要打发草帽、雨伞或凉鞋。

陕西本土都有哪些方言节目
1个回答2024-03-16 16:36
陕西调频广播有陕西方言频道
黄土高原是什么地貌 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儿来的
1个回答2024-02-27 06:22

雄伟壮丽的黄土高原绵亘千里的景象蔚为壮观,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人们在赞叹之余,不禁要问: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到底来自何处呢?

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东到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的太行山,西至甘肃省乌鞘岭和青海省的日月山,南到渭河谷地关中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北至长城,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0。

黄土高原海拔约为1000~1500米,高原上的黄土主要是一种未固结、无层理的粉沙。厚厚的黄土完全掩平了这里先期形成的地形,土层厚度达30~50米,最厚的地方甚至超过了200米。黄土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变薄,颗粒由粗变细。

这种黄土地貌在世界上许多地区都能看到,如欧洲、南北美洲的有些地方就分布着黄土,但面积和厚度却无法与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相提并论了。黄土富含钙质结核及易溶盐,石英、云母、长石、电气石、角闪石、绿帘石等许多细粒矿物是黄土的主要成分,约占70%,余下的部分则是黏土矿物。如此大面积的黄土是从哪儿来的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地质学家为了解释这些问题,综合运用地层、古生物、古气候、物质成分与结构及年代学等领域的知识进行研究,提出了20多种黄土形成的假说。现在影响较大的有4种学说,它们是水成说、残积说、风成说及多成因说。这4种学说的主要分歧点是黄土物质的来源及黄土本身的属性等问题。

大多数学者都赞同风成说的观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也支持这种观点。鲁迅先生在一篇地质逸文中这样写道:“中国黄土高原为第四纪初由中亚沙漠独藉风力,扬沙而东形成,并引起河水变黄成为黄河。”现代学者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分析了黄土物质的基本特点后,得出结论说中国大面积的沙漠可能是黄土源,并且认为搬运黄土物质的主要动力是风力。黄土高原的形成的形成过程是地质历史中一种综合的地质作用过程,存在着物源的形成、搬运、分晌敏选及堆积成土这三个不同的阶段。

地质学家认为,在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的后半期时,今天的黄土高原所在地气候潮湿多雨,河流及湖盆众多,各种流水地质作用盛行。在河水的作用下,低洼盆地中堆积了基岩山区中大量的洪积、冲积、湖积、坡积及冰积物,松散沙砾及土状混合堆积变得越来越厚,黄土物质因此有了生长的基础。

在大约距今120万年前的第四纪后半期,气候发生了全球性的变化,气候急剧变冷,由潮湿变为冷干,新的冰期到来。中国西北部地区在西伯利亚—蒙古高压气流的影响下,冷空气长驱直入,并受祁连山的影响分为两支,一支转向东南,构成西北风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另一支向西南构成东北风进入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与此同时,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风及西伯利亚的西北风分别进入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堆积在基岩山区的部分堆积物及盆地中的松散物质被强大的风力重新扬起,随风飘流、搬运、分选,然后分别沉积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各种堆积物越来越多,今天西北地区的砾漠、沙漠和巨厚的黄土堆积也就逐渐形成了。

另外三种关于黄土形成的假说,影运谨凳响并不太大。水成说认为,流水作用使得黄土由不远的物源区搬迁堆积而成;残积说则认为基岩风化就地成土,导致了黄土的形成;而多成因说则认为黄土是上述几种因旁旅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时至今日,尽管4种假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风成说还是在学术界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若要否定水成说、残积说等假说,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近几年,多成因说又重新抬头,向风成说提出了挑战,并且它也似乎比其他假说更为合理。孰是孰非,还很难分辨。究竟黄土高原之谜何时才能揭开呢?这只能寄希望于科学家的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