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启说书

伯乐识马的启示
1个回答2024-02-09 10:59
伯乐识马,成语,用来比喻善于发现、识别和任用人才。
【近义词】:伯乐相马、将遇良才、棋逢敌手、旗鼓相当
【反义词】:孤朋寡友、壮志难酬
伯乐惜马给我们的启示
1个回答2024-03-02 15:25
练就一双慧眼
爱惜身边的人才
化学家哈伯事迹的启示和感慨?
1个回答2024-02-24 20:14

弗里茨·哈伯的一生,功过巨大,难以评价,但我们一定要铭记:科学技术,必须用与于为人类创造福祉,否则将会无比可怕。为这位科学家编成的《哈伯之歌》的结尾这样唱到:

这位哈伯要找的又一种催化剂原来却是他自己:在莱茵河畔的异国小城巴塞尔,他催化了自己——昔日的新教徒、枢密顾问哈伯变成了如今忍气吞声犹太人哈伯,在狡猾的金丹术士帕拉切尔苏斯之城,他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智伯索地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2-09 23:30
没个人理解不一样吧。个人理解,做事要量力而为,考虑周全,不可贸然行事,贪得无厌要不得。
智伯无德而亡的故事有什么启发?
1个回答2024-01-29 14:42
智伯无德而亡的故事告诉
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生活中的人,要有道德。在有智慧的前提下,道德更重要,一个人的德行是很重要的修养,德行好的人大伙都愿意帮助,德行不好的人大家都远离他。
唐伯虎的人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个回答2022-10-28 16:49
做人不要太狂妄。
唐伯虎就是因为在考场上说,状元一定是他的,所以被奸人设计陷害。
所以做人不能太锋芒毕露,要内敛圆滑。
伯俞泣杖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3个回答2023-12-05 07:30

伯俞泣杖对我的启示是父母对自己发怒之时,心中不记恨,痛苦不表现于脸色,并坦诚地接受惩罚,使父母能够有所哀伤怜惜,是最好的;父母发怒之时,只是心中不记恨,痛苦不表现于脸色,则为次等;而若父母发怒之时,怀恨在心,又表现于脸色上,则是最糟糕的。

这个故事说明道德教育对社会风气有重要的影响,正面榜样和道德模范它既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普遍来源,也能影响和改变青少年道德推理的发展,也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能激发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在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汉代韩伯俞,梁州人,天性很孝顺,母亲教育他,一向很严格。每次有小的过错,就用手杖打他,伯俞跪着受杖没有什么怨恨。一天,又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母亲惊讶的问他:“往日用杖打你,总是心悦诚服的接受,没有有时哭泣的现象,今天用杖打你,为什么独独的哭泣?”

伯俞说:“以往儿子犯了过失,挨打感到很疼痛,知道母亲很康健,今天母亲打的力量,不能让我疼痛,知道母亲体力已经衰退了,担心以后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悲伤哭泣啊!”

李文耕说:做儿子的,是父母所养育并使他渐渐强壮;父母的精力,是儿子拖累并使他们逐渐柔弱。况且光阴如白驹过隙的景象,频频催人易老;年迈父母如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

父母儿子聚合在一起共享伦之乐的,有能够到一百多年以外的吗?韩公(韩伯俞)的母亲用力打儿子,不能让儿子疼痛,真正是伤心的话语,让人不忍心读下去。

伯俞泣杖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10 21:02

这是一个汉代的故事。见于汉·刘向《说苑·建本》。 伯俞,亦作伯瑜。汉代人,姓韩,是当时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伯俞有了过错,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竟跪在地上抽抽嗒嗒哭了起来。母亲问他:“以前也曾打过你,没有见到你哭,今天却哭起来了,莫非你有什么委屈吗?”伯俞回答说:“以前孩儿有了过错,母亲打孩儿时下杖很重,打得很痛,孩儿虽然皮肉受些苦,心里倒没有什么;今天母亲打孩儿下杖很轻,不觉得痛,孩儿知道这是母亲年老体弱的缘故,所以伤心落泪。”

伯牙断琴给人什么启发?
4个回答2022-11-29 04:17
伯牙断琴给人的启示是知己难寻,知音难觅。由解琴、解音而推衍鸡解人、解心,这就是“知音”一词的双关含义。烘托了挚友、至交之弥足珍贵。
纪伯伦——启迪灵魂的人
1个回答2023-12-03 13:06
黎巴嫩最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他以自己深沉的情感、高远的理想,深刻的哲理去诉诸世人的理智、灵魂,以自己伟大的灵魂关爱世人。

纪伯伧深受19世纪初诗人兼画家的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布莱克的影响。罗丹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此时的纪伯伦已经融汇了东西方文化于自己内心。这使得他能够站在更高处以自己的深刻思想分析世人的思想、灵魂。

纪伯伧曾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承受痛苦,另一颗心则在沉思。”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当智慧骄傲到不肯哭泣,庄严到不肯欢笑,自满到不肯看人的时候,就不成为智慧了。”

纪伯伦的作品集《沙与沫》,汇录了300多首妙语格言,也有短小的寓言故事,是对人生、艺术深刻思索的结晶,饱含了他的哲理思想,例如:

“人性是一条光河,从永久以前流向永久。”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与泡沫之间,浪潮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与沙岸却将永远存在。

1931年4月,纪伯伦因肺病去逝,这位伟大的诗人哲学家就这样孤单地去了。但他给我们留下的富含哲理的诗篇,却让我们感到他从不曾离开过我们。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