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教程

川字的由来与演变过程?
1个回答2024-02-24 21:17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本义:河流)

(2) 同本义 [river]

川,贯川通流水也。——《说文》。按,象水直达之形。

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管子·度地》

有川衡。——《周礼·地官》

利涉大川。——《易·需》

百川沸腾。——《诗·小雅·十月之交》

如川之方至。——《诗·小雅·天保》

川壅为泽。——《左传·宣公十二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 又如:川源(河川的源头);川尊(取自河川的祭品);川游(游泳渡河);川口(河口);川水(江河之水);川防(河堤);川谷(河谷);川坻(河岸);川岗(河畔的山岗)

(4) 平地;平野 [plain]

敕勒川,阴山下。——北朝乐府《敕勒川》

(5) 又如:平川;米粮川;川境(地域);川地(平旷的地带)

(6) 四川省的简称 [Sichuan province]。辖区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宋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时合并四路,设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7) 旅途 [journey]。如:川费(旅费);川程(旅途)

四川的清音音乐
1个回答2024-03-26 18:58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 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 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
  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很丰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黛玉焚稿》、《放风筝》等,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等。
  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即得现名"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风筝》、《断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等。
  
什么叫四川清音?现在的名家还有谁?
1个回答2024-05-27 00:38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 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 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

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很丰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黛玉焚稿》、《放风筝》等,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等。
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即得现名"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风筝》、《断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等。

李月秋(1925~ )

四川成都市人。7岁拜师学唱四川清音,12 岁出师后便在书场茶馆演唱,受到听众的赞誉。50年代后就职于成都市曲艺团,从事四川清音的演唱。她擅唱的曲目有《绣荷包》、《秋江》、《尼姑下山》。1957年她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了《小放风筝》、《忆娥郎》获得金质奖章。她的嗓音清脆,演唱柔媚秀丽,亲切委婉,对曲目内容的表述细腻,富有生活情趣。她将前辈创造的“ 呵呵腔”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哈哈腔”,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如《布谷鸟儿咕咕叫》所用的“哈哈腔”,就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程永玲(1947~ )

四川江津人。1958年就读于成都市戏剧学校曲艺班,从师李月秋,毕业后到成都市曲艺团演唱清音。她擅长演唱小调曲目,她的音色甜美,清新俏丽,既保持了李月秋的风格,又有自己的特色。她曾赴南斯拉夫参加国际艺术节,并去奥地利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程永玲是当前四川清音饮誉海内外的青年演员。
什么是四川清音?
1个回答2024-03-17 02:30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渊源于明、清时期的俗曲。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以后遂以清音命名。清音的曲调分大调、曲牌、小调3类。音乐结构有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和单曲体3种。演唱形式过去都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坐唱而不表演,演唱者自己弹奏乐器。一般是3~5人一班,旧称“海湖班”。四川清音的曲目丰富,内容大部分是幽怨思怀之曲,也有不少是应景词曲或咏唱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故事。
四川的清音音乐
1个回答2024-03-26 18:57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 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 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

  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很丰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黛玉焚稿》、《放风筝》等,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等。

  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职业工会",后更名为"清音曲改会",即得现名"清音"。四川清音于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风筝》、《断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等。

  
四川清音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5-20 03:35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以后遂以清音命名。四川清音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四川清音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城镇和乡村,拥有大量的听众。2008年6月7日,四川清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剧变脸教程
1个回答2024-01-26 17:36

川剧变脸教程如下:

1、分类:

川剧变脸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2、抹脸: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於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

3、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4、扯脸: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著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

白慕川程正的关系
1个回答2024-03-04 03:43

白慕川是警队队长,程正是法医,是同事关系。

白慕川仍然领导专案小组的工作。

会议室里正在梳理案情,众人讨论得热火朝天。

技术队的队长程正。

程正二十七八岁的年纪,大概受专业影响,长期与尸体打交道,自动修炼出一种生人勿近的距离感。白大褂、白手套,干练整洁,有一种不屑与“凡人”为伍的清冷,身上几乎没有烟火气,往那一站,显得格格不入。

程正与白慕川一样,刚来锦城不久,据说在海外深造多年,是法医物证学方面的高级人才,在锦城一个公安分局做技术队长,可以说是相当屈才了。

“抱歉,来迟了。”

程正是看着白慕川说的。

其余人在他眼里,都不存在。

白慕川没动,抬腕看时间:“四十二个小时。”

现在是下午四点。

离赵家杭被杀案案发到现在,刚好四十二个小时。

显然白慕川对程正的工作效率是不满意的。

程正不解释,偏头对女助手说:“PPT。”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程正走到白慕川身边,朝他点点头,开始做检验结果汇报。

短短十分钟,他用专业生动的语言复原了赵家杭被杀案案发现场,给出了各项物证结论以及尸检结论,还包括汽车检验结果。应该说,在刑大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能在四十二个小时内出结果,已经相当高效,检验结论让众人大跌眼镜。

小说评价:

温暖又热血,暖萌又甜蜜,强推!有如“太阳的后裔”般温暖又热血,又如“你和我的倾城时光”一般暖萌又甜蜜。她是温婉的女军医,专业的历练,给了她生死面前泰然处之的冷静。他是冰冷的特种军官,战场的血雨腥风、伤痛记忆,让他将心事重重封缄。

四川李白清多少岁
1个回答2023-04-20 03:00
60岁左右了吧。
《清穿-晴川》
1个回答2023-05-21 11:12
这个好像没看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