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芦花北京琴书词

北京琴书的北京琴书名作
1个回答2024-02-02 00:07

《七国演义》,又名《前后七国》、《金盒春秋》。《七国演义》分成《前七国志》与《后七国志》两部,其中《前七国孙庞演义》自潼关镇白起偷营,朱仙镇孙庞结义开始,到马陵道庞涓分尸,孙膑拂袖归云梦结束。《后七国乐田演义》叙燕国乐毅联合赵、韩、魏、楚、秦攻伐齐国以及田单火牛阵大破燕国故事。
著名的北京琴书大师关学曾在早期师从梁德贵学习《七国演义》,后来在鼓楼茶馆演出,一连两个多月,每天25分钟里,25分钟里唱上一回或者二回,深受大众喜爱。
《鞭打芦花》,故事是说古时候有个男孩叫闵子骞,自幼丧母其父后娶一女子,又生下一男孩,子骞的继母对他千般苛刻,万般刁难,做棉衣时给自己生的儿子用上好的棉花,而给子骞用芦花,父亲见子骞穿着厚实的棉衣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勃然大怒,举起鞭子抽了下去,棉衣破了,芦花随着寒风纷纷扬扬,父亲泪流满面,回家后子骞的父亲写下休书要休了这个狠心的女人,子骞跪地求情说:自己没有了亲娘,不想让弟弟再失去亲娘,继母虽不爱他却爱弟弟。
这个故事经关学曾先生改编成琴书,唱腔处理细腻,故事生动多波折,曲调委婉动听,在扬琴和四胡的伴奏下,极富特色,令人感动。 《刘二姐拴娃娃》是一件富有情趣的北京琴书作品,讲的是刘二姐婚后盼子心切,听信老人指点去庙中拴娃娃,即用红丝线套上一个中意的泥娃娃,抱回家来,用以“招”来弟弟、妹妹。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过去在京津一带是颇为流行的习俗。
这出北京琴书翟青山先生最先表演,但最出彩得算吴长宝先生和关学曾先生共同出演的版本。吴关两人的版本中,通过二姐的所见所闻,对庙会盛况的描摹却十分精彩:其间人头攒动,拥挤不堪,道旁的摊贩高声叫卖,除了生活日用品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这边吆唤一声酱牛肉!那边吆唤一声馅饼多刷油……”,老北京庙会的热闹景象一览无余,简直就是一幅老北京节日期间的民俗画。进庙之后,二姐在观看、挑选娃娃时,关学曾运用“砸挂”的方式,唱出了“娃娃”的各种形态:“有一个娃娃拉四胡把乐曲奏,有一个娃娃打扬琴不敢抬头……”。这时,琴师吴长宝看了关学曾一眼,引起了观众会心的微笑。

谁能讲一讲<<鞭打芦花>>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31 00:56
  《鞭打芦花》。又名芦花记 .

故事见明无名氏《芦花记》传奇。写闵德仁后妻虐待前子闵子骞,以芦花絮棉衣。一日,闵携子骞及次子英哥出门拜客,路上,子骞畏寒而颤,闵怒以鞭责之,衣破芦花飞出,闵知情大怒,归家休妻。子骞为继母求情云:“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感动父母,全家和好。
朋友们有谁知道鞭打芦花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意思?知道的说说谢谢?
1个回答2024-02-27 04:34

鞭打芦花的故事: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了这件事,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扩展资料:闵子骞生于鲁昭公六年,卒于鲁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岁。他出身贫寒,生母又过早去世。为家境所迫,很小就从事体力劳动,经常随父亲驾车外出谋生,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后来拜师孔子,成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实推行者和积极宣传者,以孝行名闻天下。终生不愿出任官职,直到50岁时去世。其先祖是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曲剧鞭打芦花剧情介绍?
1个回答2024-03-13 17:07

曲剧《鞭打芦花》剧情介绍:父亲闵德仁,母亲李氏,及他们的三个孩子。大儿子闵子骞非李氏亲生,但他生性孝顺,侍奉继母如同生母。后来继母连生二子,便开始嫌弃子骞,常无事生非,挑拨离间。继母李氏等到天气寒冷做冬衣时,用上好的棉絮为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衣,给子骞用的却是芦花,所以大儿子常常冷得难以支持。

直到有一次,父亲外出驾车领老大、老二两个儿子去邻村会诗友时,子骞被寒风一吹战栗不止,要求暂且回去,父亲一怒之下抽了他一鞭子,闵子骞的衣服破裂,露出了芦花,父亲方才明白李氏如此虐待子骞。回家后责骂了妻子李氏并将她赶出门外,并请岳父来调解。李氏羞愧难当,呆立不语。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泣着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宁愿为继母求情。父亲为其赤诚感动,便作罢。继母因此痛改前非,如亲生之子般对待闵子骞,从此一家和睦。

北京琴书的代表人物
1个回答2024-04-13 16:55
北京琴书创始人--关学曾大师

20世纪40年代,关学曾大师跟琴师吴长宝先生,在“五音大鼓”“单琴大鼓”基础上借鉴京韵大鼓说唱风格技巧,始创曲艺形式“北京琴书”。

关学曾大师早年的几位得意门徒或英年早逝或转行,关学曾大师的“关门弟子”王树才先生目前活跃在北京琴书舞台上。
北京琴书的代表人物
1个回答2024-04-29 05:24
北京琴书创始人--关学曾大师
20世纪40年代,关学曾大师跟琴师吴长宝先生,在“五音大鼓”“单琴大鼓”基础上借鉴京韵大鼓说唱风格技巧,始创曲艺形式“北京琴书”。
关学曾大师早年的几位得意门徒或英年早逝或转行,关学曾大师的“关门弟子”王树才先生目前活跃在北京琴书舞台上。
北京糖葫芦
1个回答2024-04-17 18:05
有,在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南京路步行街上,地铁2号线南京东路下来走点就到 ,我上次还吃过呢,挺好吃的

超市里好像没有
鞭打芦花
1个回答2023-11-23 21:08
原文【“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三种解释:一是说闵子骞很孝顺,他的父母兄弟、别人都没什么好指摘的,都认为他很好;二是说别人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最后一种是说别人看不惯他后娘对自己和她儿子之间的不同待遇、为他打抱不平,但是闵子骞依然孝顺后娘、友爱兄弟。

➤鞭打芦花的故事:有一次闵子骞父亲让他驾车带着家人外出,时处严寒,闵子骞被冻得驾不动车,其父亲大怒用鞭子抽打一下,没想到用芦花做的衣服被抽坏了。父亲这才明白是后娶的妻子虐待自己的儿子,一怒之下要休掉后妻,但是闵子骞恳求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打动了父亲以及后娘。

➤当闵子骞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他没有主动告发,有隐忍的品质。当今,我们有时候受到一点点委屈就向家人向朋友抱怨。我们在学校或者社会职场,哪怕经历一些不公平的对待,首先去分析一下自身的原因,如果真是自己能力不足那就埋头实干,若是其他不可控制因素,那也无需介怀,毕竟有些东西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做好自己。

➤当局势有利于自己的时候,有大局思维。闵子骞没有选择让父亲休了继母,而是从其他兄弟、整个家庭和睦的角度去思考,不是仅仅从个人利益出发,也正是这样的品质和思维赢得了后母的感动和真心。在我看来,这种情况下闵子骞即便是真的让父亲休了继母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些其他情况,我们要学会辨别是非,即便我们是占理的,也要去考虑大局的情况,考虑事情的后果,学会自我衡量。

➤闵子骞有独立主见,不因他人的言语而改变自己的立场。任由别人怎么为自己受到后母虐待打抱不平,也坚持孝顺本心,坚持用真心换取真心。现在时代,独立思考显得尤其重要,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会充斥大脑,网络上的,身边人的,这些都会成为独立思考的障碍。我们要有意识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不受他人观点左右,别人的观点只能是参考,还是需要自己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考。

➤舜的父亲和弟弟都想陷害他,但他依然对父亲孝顺对兄弟友爱,这是他宽容大度之处,也是常人难有的胸襟。宽容,需要我们怀着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事情或者人。有些小事何必计较呢?就像和同学之间如果有了小矛盾,着力解决问题就好了,宽容也没什么难的,只要不触及我的原则和底线,那就都可以。用宽容换来轻松愉快的关系,很棒。

➤人与人之间相处不是等价交换的交易,有时候即便是一方付出了更多,也未必会得到同等的回应。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学会释然,只要遵从内心、不负初心就好了。在平常小事中慢慢培养自己的格局和境界,这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鞭打芦花有棉花吗?
1个回答2024-02-18 00:54

根椐剧中情节应该是没有棉花,所以才不暖和。而引出鞭打,打出芦花。

鞭打芦花的正确方法?
1个回答2024-02-24 16:18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了这件事,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的故事,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