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无为传统大鼓

安徽天门山神鼓的故事谁知道?
1个回答2024-01-29 13:27
一个问“你知道天门山神鼓的传说么?”一个说“听过一些,传说那是一个神奇的鼓!”神鼓就是神奇的鼓?这解释完全没毛病!
求安徽大鼓书 其他大鼓书
1个回答2022-05-10 05:51
你要什么?曲子名?还是词?还是资源?
鼓书的传统曲目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3 14:14

鼓书在早期阶段曾以宣讲“圣谕”作为主要内容,劝告人们尽忠行孝,所以也曾称为“说善书”。不过这种“说善书”,与汉川、汉阳等地“善书”的表演形式不一样。汉川、汉阳的“善书”表演没有鼓、板伴唱。清代初期,鼓书的内容有:《宣讲大全》《闺阁十二段锦》《雷神显应》《韩湘子化斋》《一口血》《九人头》《黑狗伸冤》《四下河南》《安安送米》《王祥卧冰》《董永卖身》《孟宗哭竹》《香九龄温絮》《孔融四岁让梨》《朱氏割肝》《王兰英割股》等等。后来鼓书的内容逐渐转到主要为历史故事及公案、武侠故事。这些故事有长篇、中篇、短篇和段子几种,传统曲目以中、长篇居多,据资料统计,总计约有曲目一百七十余个,如:《封神演义》《列国志》《陈胜、吴广起义》《三国演义》《唐明皇游月宫》《西游记》《响马传》《水浒》《后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岳飞传》《乌盆记》《昭君和番》《天宝图》《七剑十三侠》《三门街》《彭公案》《施公案》《徐公案》《包公案》《济公案》《三侠五义》《说唐》《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粉妆楼》《罗通扫北》《三请樊梨花》《五虎平西》《五虎平南》《大八义》《小八义》《十二寡妇征西》《杨门女将》《四姐闹东京》《万花楼》《蝴蝶杯》《九人头》《白蛇传》《宝莲灯》等等。

建国后,鼓书艺人及文艺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的鼓书新段子,经常演唱的有《迷路记》《王大妈学文化》《看桥》《蓉姑娘》《双看娘》《摆渡姑娘》《雷大姑》《饶兴礼》《战斗英雄赵文广》《双改行》《亲生的儿子闹洞房》《大嫂过渡》《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血泪仇》《无底债》《千年铁树开了花》《丰收场上》《如此媳妇》等等。

风色幻想SP的徽章系统和魔兽系统在后作中还有没有?
1个回答2022-09-10 14:33
徽章取消,魔兽还有
凤阳花鼓简谱(安徽民歌)
1个回答2024-01-21 00:36

  《凤阳花鼓》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安徽民歌,下面就来看看闪靓儿童网整理的歌曲简谱吧。

  歌词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啊 咿呀哎呦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铛铛飘一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得儿飘飘飘一飘

  凤阳花鼓 安徽曲种。

  形成于安徽省淮河两岸。明清两代,由于凤阳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当年凤阳花鼓演唱者多为妇女,往往是姑嫂二人对唱。一人系细腰鼓,一人提碟形小锣,称为花鼓女。演唱时,一般是二人坐在一条板凳上坐唱,段落之间敲锣击鼓,无丝弦伴奏。后来又演变出一种双条鼓代替细腰鼓,即演唱者左手执小鼓,右手持双鼓箭击鼓。花鼓艺人从各地带回了多种民间歌曲和音乐,逐渐丰富了凤阳花鼓的声腔,并演变出多种歌舞形式,但都以传统的花鼓调为基础。最原始的唱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传说这首歌词是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凤阳之后传唱起来的,含有动员贫苦农民揭竿而起的意思,因而代代相传。凤阳花鼓流传南北很多地区,对各地的曲艺在曲调、表演形式等方面都产生过一些影响。凤阳花鼓没有长篇传统书目,演唱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唱法比较自由,重点词句可以重唱,有时连说带唱。


襄垣鼓书的传统书目?
1个回答2024-02-10 02:55

襄垣鼓书由于历史悠久,襄垣鼓书传统书目丰富,长篇书目有《五女兴唐传》、《金鞭记》等三十余部。中篇有《杨七郎打擂》、《高文举宿花亭》等四十余部。小段有《小二姐做梦》、《小两口争灯》、《穷汉过年》、《皇历迷》等八十多段。

安徽大鼓的表演形式
1个回答2022-05-08 05:41

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诸省、市的广大城镇与乡村。其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 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为板腔体,唱腔曲调多源于流行地的民间音乐及地方小调,并用当地方言语音演唱。音乐唱腔是区别不同大鼓曲种的主要标志。

安徽大鼓的发展历程
1个回答2024-01-12 18:16

台下听众忘了上厕所马云成1942年出生在合肥,是悔蚂地地道道的合肥人。父亲、叔叔都是庐剧艺人,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喜欢具有安徽特色的曲艺。“上学的时候,学校旁边有说大鼓书的,每天上晚自习时都偷偷跑出来听,越听越喜欢。”那时,他不但喜欢听,还喜欢自己说,经常听别人说过后,回到家自己就来上一段。
1962年,马云成高中毕业后,来到肥西县曲艺团拜师学艺,他对鼓书的爱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由于他本身就有些基础,再加上天资聪颖,一年以后,就已经出师开始独立表演。“第一次登台还真是害怕,既怕说不好,拢不住人,又害怕被师父批评,那可是第一次啊,所以很紧张。”说到第一次登台的经历,老人似乎还有些羞涩,碧尘埋“当时台下有100多名听众,不过还好,第一次表演反响就不错,没给师父丢人!”
从1962年至今,马云成与大鼓书相依相伴走过了45年。当问起说大鼓书难不难时,他向我们说起了大鼓书的“道道”来:“我们说大鼓书是挺难的,除了讲究唱腔,还讲究八个字:高低平仄,喜怒哀乐。要做到这八个字,就不容易了。讲故事要用情节套住人,这叫‘小绳子’,书末还要抖包袱,我们叫‘帽头’。”说到这些,马老很精神。“我们老话讲得好,叫先下通天柱,后定八根桩。还要摆起八卦龙门阵,绕上九连环,把观众都拢住,这就是功夫。”
就这样,马云成一路走一路说,把大鼓书说到安徽的每个角落。他平均一场都要唱上三四个小时,最多一次唱到12个小时不间断。“不是吹牛,我说书的时候,要是我不卖个关子,休息休息喝口水,听的人连上厕所的都没有。我师父是第一把鼓条子,我师爷是第二,我就是肥西第三把鼓条子。” 仍有好多年轻人来兄和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马老因为家里责任田无人管理离开了曲艺团,回家后,他做起了炮竹生意。但是对大鼓书的热爱,让老人还是舍不得放下“鼓条子”,只要有闲暇时间,老人就摆上大鼓,给附近的居民唱上一段。“我说书的时候有好多年轻人来听,有个开出租的司机师傅跟我说,一到我说书的时间,他就把车开过来听,听得都忘了要去做生意。虽然我们讲的都是老调调,可这毕竟还是跟老百姓离得最近,还是有人喜欢的。”
现在,马老还把鼓书进行了“改良”,他还为自己生活的园区、社区编写了门歌《歌唱蜀山产业园》和唱词《蜀新苑小区新面貌》,为群众说说生活的变化。他说的书,群众都爱听,前段时间,他在山湖新村就连说了18场,而且每场的开场词都不一样。
看着马老对说书如此“痴迷”,儿女们有些担心:“毕竟老人年岁大了,每次的唱词都要强记在脑子里,一场唱下来就要几个小时,我们心疼他的身体。”每次,都是马老的老伴去做儿女的工作:“你爸虽然说书是累,可他就喜欢这个,他说书自己也开心。” 想找个好徒弟很难
当问到安徽大鼓书前途的时候,马老深吸了一口烟,神色有些犹豫,“这个我也说不好,大鼓书毕竟市场比较小,光靠几个说书艺人想把他发扬光大真是心有余力不足啊。”
马老说,以前一起说书的人要么就去世了,要么就转行了,他到现在也没有收徒弟,因为爱听的人有,可真能定下心来学的却很难找。“现在不是流行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大鼓书就是这种遗产,只要有大家的支持,我相信大鼓书的香火就不会断。”
蜀山区文化馆的姚晓肖馆长,他表达出了忧虑:虽然有不少人还是喜欢听安徽大鼓,但是毕竟能拿鼓条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学习大鼓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而且收入菲薄,很难吸引年轻人来学习这种曲艺;鲜明的地方特点,浓重的地方口音,使这门艺术只能在本省内流传,难以走向全国;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使听众也越来越少。姚晓肖认为,种种不利因素都制约着安徽大鼓的发展,使其面临着“断档”的危险,一旦这批老的艺人故去,很可能就没有人能再敲响这面大鼓了。
现在文化部门也在想办法扶持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仅在物质条件上予以支持,而且也在想办法寻觅好的苗子,来向马老等艺人拜师学艺,希望能将这面大鼓越敲越响。

找一个视频 好像是某音乐学院的三个男老师在教室里给学生演示打鼓的 不是架子鼓 是传统的那种鼓 求链接~
1个回答2024-02-09 08:19
工厂搬到未受破坏的山谷里去。
——难道这是真情?阿加特悲伤的心有
牡丹开花了,又红又白。
当它贴近膝盖和胸膛的时候
我多想,我宁愿,
他也中不的你是他的幸福的美好哈哈
花鼓戏是安徽凤阳的的还是湖南的?
1个回答2023-01-25 05:20
安徽的是凤阳花鼓戏,它和湖南的花鼓戏不一样,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