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慧的二人转

静能生慧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2-08 11:00
静能生慧:在平静安逸之中增长智慧、

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道家也说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总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最关键的是修慧。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

戒、定、慧,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教诲。也是引向顿悟的一条捷径。
要拒绝引诱,不再过份专注於外物,心才会达到静定,这就是戒的意义。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后来有人把 '静能生慧,宁静致远 "合为一句.强调修身养性的必要性.
静能生慧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4 14:58

静能生慧静能生慧,指在平静安逸之中增长智慧。佛家也说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总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最关键的是修慧。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戒、定、慧,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教诲。也是引向顿悟的一条捷径。要拒绝引诱,不再过份专注于外物,心才会达到静定,这就是戒的意义。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静而生慧出处?
1个回答2024-03-07 13:46

出自春秋时期曾子的《大学》。

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请教“静能生慧”的含义以及出处,谢谢!
1个回答2024-02-17 18:05
静能生慧:在平静安逸之中增长智慧、

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道家也说世凳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歼拍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氏返羡?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总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最关键的是修慧。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

戒、定、慧,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教诲。也是引向顿悟的一条捷径。
要拒绝引诱,不再过份专注於外物,心才会达到静定,这就是戒的意义。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后来有人把 '静能生慧,宁静致远 "合为一句.强调修身养性的必要性.
为什么“急中能生智”“静定能生慧”
1个回答2024-02-07 08:29
也许有人会问:智和慧这两者难道还有什么区别不成?其实,智和慧是有很大区别的,只是现在的人不讲这个区别了.不过,我只要说两个成语大家就能知道它们之间的不同了.一个是“急中生智”,另外一个是“静定生慧”.一个是在着急上火的时候迸发出的灵感,一个是在极度安静,无欲无求的状态下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两者完全不一样.\x0d再深入一点来说,智不带“心”,它不动心,也不动神.智也就是“知日”,意思就是说它研究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就像一个明晃晃的太阳挂在那儿,大家都在讨论它,除非你是瞎子,只要是长了眼的人都能看见.所以,肉眼凡胎的人都可以讨论的学问叫智.\x0d而那个“慧”,首先它带心,只要是带心的东西它都能通“神”.而且它上面是两个丰富的“丰”字.两个“丰”字说明它有极其丰富,不可想象,没有穷尽的内容.“慧”中间带的这个字就像回归的“归”字那右边儿,象征着一种“拐弯”的哲学.极像我们讲的乐极生悲,它到时候会拐弯儿的.它不像“智”,研究的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它越研究越是无穷无尽.而且,研究到“慧”的时候,多了不好,太强势了也不好,守拙倒是挺好好的.你要是从“智”那个角度来看就觉得这个人是个傻冒,若是按“慧”来讲 ,他就是高人.这就是智和慧的区别.
智慧、哲理、看后让人心静的书
1个回答2024-01-27 03:10
古人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诗句。
推荐学习楞严经,金刚经
有慧根的人是什么转世
1个回答2023-06-03 13:20
前世修了功德,或修多闻多思圣理,来世便得慧根,前世未必是圣人。
赵小龙和马小慧是哪里的二人转演员
1个回答2023-08-05 11:11
rewrer
老子智慧:大成若缺 知清静以为天下正
1个回答2024-02-15 02:3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以为天下正。

真正伟大的成就好象还有缺陷,它的效用却永远不会过时;真正内涵最丰富的学问好象空虚不足,发挥起作用来却是无穷无尽。最正直的德行好象歪曲,最技巧的工艺好象笨拙,最会辩论的人好象很不会讲话,却是语不轻发、言必有中。身体不断地运动可以战胜外界的寒冷,心境保持宁静清凉可以战胜外界的酷热,掌握著清静无为的准则就能够成为天下的统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成”和“缺”是相对的,“盈”和“冲”也是相对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反朴归真,就是由灿烂归于平淡。修养成就到了最高的境界,反而虚怀若谷,表现出很空虚不足的样子。丰盈到了极处,反而显得空空如也。但是表现尽管如此,实际上却是“不弊”和“不穷”的,这是它们与一般的“缺”和“冲”最本质的区别。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在这里主要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真正的含义还是指观察事物要注重内在实际的东西,不要被外在的表现迷惑。因为有的时候事物外表的“屈”、“拙”、“讷”可能真正的内在正是“大直”孙祥、“大巧”和“大辩”。只有从根本上看清了事物的真相,才能进一步去采取合适的措施。那么应该怎样去采取这个合适的措施呢?

“躁胜寒,静胜热。知清静以为天下正。”

“躁”和“静”是我们可以主动去做的行为,“寒”和“热”是外界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躁”代表的是“阳动”的一切行为,主要用来对付“寒”这个阴胜于阳的外界状态;“静” 代表的是“阴静”的一切行为,主要用来对付“热”这个阳胜于阴的外界状态。这里最根本的目的都是要取得阴阳的平衡。

这句话还有一个可以参照的地方就是第十五章的“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就是针对阳动过分的“浊”和阴静过分的“安”如何采取适当的对策来进行调整。

内修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阴阳平衡,国家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也是要均衡发展。如果出现了问题怎么来调整歼凯没?就是要用“躁”氏纳和“静”这两种方法。

但是“躁”和“静”在实际的运用上并不是同等重要,可以等量齐观的。因为万事万物的根源在“无”上面,表现出来的种种“有”的变化都是枝叶性的、次要的。主要矛盾在于防止“化而欲作”、防止“妄作”、防止“有为”,所以保持“清静”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