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相声传承技巧

简答题民间故事传承人有哪些特点
1个回答2024-02-08 07:22
民间故事传承人主要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民间小调的传承意义
1个回答2024-01-22 19:00

在中国民歌的各类体裁中﹐小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从山歌﹑号子等体裁中汲取营养﹐将一部分曲目加工﹑提炼﹐使之在艺术上更成熟﹐成为小调的组成部分﹔同时﹐某些小调曲目在传播过程中又常常成为戏曲﹑曲艺的唱腔和民间乐种的主题和曲牌。如“四川清袭凳音”中的《麻城调》﹑《泗州调》﹑《放风筝》等﹐都是在原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广东音乐中《梳妆台》卖凳﹑《绣红鞋》﹑《剪剪花》﹔山西“八大套”中的《茉莉花》也都取材於同名小调。总之﹐在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小调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又有一定的专业特征的民歌类别。
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它不受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的制约﹐它所反映的不仅包括农民﹐而且还有城市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商人﹑市民乃至江湖艺妓﹑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种阶层的爱情婚姻﹑离别相思﹑风土人情﹑娱乐游戏﹑自然常识﹑民间故事等﹐不少小调的唱词﹐往往能够中禅旅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锐的批判锋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主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1个回答2022-11-30 16:25
见高中文化生活课本
民间歌曲的起承转合
1个回答2024-02-29 02:58

民歌中的起承转合式乐段主要有如下特征: 第2、第4句之间或是重复(包括变化重复)的关系,或者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音调。第3句在旋律线、节奏等方面与前后乐句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
山歌中即有起承转合式乐段,例如江浙的徵调式山歌。小调中这种结构更加多见,还有
这种结构的变化发展形式。

承德有什么民间故事
1个回答2024-02-17 00:05
十大名山,都有 自己的传说
一尊罗汉倚东山,北掷磬棰南挂冠。
护宝蛤蟆堪称职,神针定海千万年。
金鸡腾飞无有翅,越过天桥难上难。
朝阳古洞藏奥妙,风洞直通地下泉。
硕大元宝无人取,天梯难登双塔山。
风靡岭上纵目望,承德风光如眼帘。
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1个回答2024-05-23 21:26
种单一的三声腔外(即三音歌),尚有各种组织形式:有两个三声腔在四声音阶中一主一次交替行腔的;有几种三声腔在五声音阶旋律中交替行腔的;有各种三声腔混合行腔的;也常采取三声腔转调,例如湖北长阳县“跳丧鼓”《请出一对歌师来》,在一个不长的旋律中转调有5次之多(见《湖北卷》下卷1213页)。



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旋律中的三声腔的组织情况也不相同。例如以宽(四二)三声腔的民歌为例:陕北民歌《脚夫调》旋律是sol-do-re-sol上下回旋进行的;福建连城县的宽(四二)的《丝绒搭桥俩人过》是so do re宛转进行的。三首民歌的三声位置各不相同,而显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又例如福建古田县民歌《担花诗》是sol-la-do上下进行的,终止于sol音上;而福建南安县的《牧牛歌》(《福建卷》上卷420页)却是以do-la-sol行腔,终止于la音上。两曲地方色彩也各有明显差异。



(三)不同行腔中的三声腔与方言字调



(1)语调腔:是旋律模仿词的方言声调(字调)而行腔的。旋律只是念而不歌唱。是语言的腔调,如福建同安县《草蜢公歌》《福建卷》上卷654页)。



(2)韵调腔:有韵词的腔。词的字声与三声腔互相模仿与互相制约行腔。如福建安溪县《日头出来红又红》是以la-do-mi三个音行腔为歌的。旋律似唱非唱,似念非念,音韵很协调动听。又闽南与台湾流行的《安童哥买菜》也是属于韵调腔的民歌,音韵节奏简单优美,可加上乐器伴奏(见《台湾民歌选》152页,福建文化局编)。



(3)山歌腔:即是农民歌师傅演唱山田歌的腔调。例如在长江流域,东汉流传下来的山田歌“薅草锣鼓”是歌师傅给农民薅草时唱的歌,起“一鼓催三工”的作用。歌师傅一唱好几天,一天从早唱到晚。有“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的美称(见《湖北卷》)。



(4)曲子腔:小调属于曲子腔的民歌,有部分小调是古代文人所作,后来成曲流传的。其传承方法是作为“曲牌”填词歌唱的。例如闽南惠安县的《五更歌》,是外地传来的小调《孟姜女》,为惠安人再填词歌唱流传的。曲中旋律出现升F音(见《福建卷》上卷456页)。“如《孟姜女》、《苏武牧羊调)等在传入闽南地区以后,它们往往也都被当地群众唱成了具有升F音的古老音阶形态”(刘春曙撰写《福建民歌概述》)。
中国民间故事人物什么的巧姑
1个回答2024-01-21 16:13

巧姑出自河北的一则民间故事,在故事之中巧姑心灵手巧而且面容姣好,被父母许配给了隔壁村的年轻人铁锁。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巧姑以德报怨、大智若愚的故事。

巧姑夫家父亲去世多年,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农忙之后还会磨豆腐进行售卖,家境还算不错,因此巧姑的父母和其本人对于铁锁十分满意。

不过在巧姑新婚当天,巧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自己的新房外老是有异常的响动,第二天巧姑将此事告知给了自己的丈夫和婆婆。

铁锁自幼便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因此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在家中逐一搜索,结果发现是有人故意使坏吓唬巧姑二人。

此事解决之后巧姑家的生活在夫妻二人的辛勤劳作之下开始变得蒸蒸日上,直到一年之后的一天夜里,巧姑家的大黄狗突然狂吠,铁锁当即冲出门外抓住了羡拆一个正在翻墙之人。

巧姑也急忙穿好衣服出门,结果发现铁锁擒住的人精锐是自己的舅舅,铁锁得知此事之后也十分尴尬,二人急忙将舅舅迎入家门并安排舅舅在家中住下。

第二天巧姑的舅舅表示自己的母亲尚在家中等待,不能在巧姑家中就留,执意要回家。巧姑觉得自己舅舅可能遇到了难处,于是便用布袋装好米面并放上了几两碎银,交给舅舅带走,舅舅感亩轿动得热泪盈眶。

再过一年,巧姑的舅舅决定登门拜谢,然而等到他赶到巧姑家门口时却发现巧姑的邻居二狗正在利用一具尸体准备诬陷巧姑夫妇,于是便偷偷替巧姑将尸体搬到了二狗自己家门口。

次日民众看到尸体便将二狗送到了官府,其实在巧姑新婚当夜使坏的人便是邻居二狗,而两家的恩怨则是铁锁和二狗的父辈所兄耐枣结。

二狗偷鸡不成蚀把米,二狗的母亲为了救出儿子只好四处奔走借款,还要卖掉自己家的房子筹措银两,巧姑得知此事之后亲自登门表示愿意倾力相助。

最后在巧姑等人的帮助之下,众人终于弄清楚了尸体的来龙去脉,二狗也得以返回家中,自此之后两家前嫌尽弃,巧姑表示“远亲不如近邻,近邻还不如对门呢。大哥以后要多行善事,好好在母亲面前行孝,千万莫再好逸恶劳。”

与乞巧相关的民间故事至少两个
1个回答2024-02-20 13:29
1、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若穿好的,就称为“得巧”。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2、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一、《牛郎织女》故事
  《牛郎织女》为中国著名民间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主要讲述了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二、林杰的诗歌《乞巧》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三、乞巧节简介
  乞巧节是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