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杨霞琴书

灌云县的历史名人
1个回答2024-03-08 22:20

伊尹(约前17世纪初)

名伊,一说名挚,号阿衡。

商代莘(今山东莘县)人。

伊尹是中国最早的美食家和创制中药汤液的始祖。

钟离昧

汉代人,生卒年不详。

为西楚霸王项羽麾下大将。

鲍照(405—466)

字明远,东晋义熙元年(405)出生于北海郡(今江苏灌云)。

与妹令晖均为中国南朝宋时著名文学家。

鲍令晖

鲍照之妹,生卒年不详。

中国南朝宋时女文学家。

李汝珍(1763—1830)

字松石,号松石道人。

原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

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嘉庆六年(1801)至十二年在河南做过小官外,先后在板浦生活达30多年。

许乔林(1775—1852)

字贞仲,号石华。

祖籍安徽,生于四川乐山县其父的任所。

清雍正末年,其高祖许洪中、许德中兄弟俩弃文经商来板浦;其父许介亭做过乾隆年间的运河通判,著有《河防秘要》和《位卑言高录》等书。

许桂林(1779—1822)

字同叔,号月南,又号月岚,是清乾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经学家、数学家。

卞赓(1850—1906)

字虞卿,因排行第三,人又称卞三,清末武状元。

故居在灌云中正街。

卞赓幼时,即不喜文墨,乐意武行,经常耍刀弄棒,到处拜师学艺。

光绪十八年(1892),他如愿以偿,一举夺得状元。

武同举(1871—1944)

字霞峰,别号两杆、一尘,灌云县南城人(今云台区)。

清光绪年间先后考中秀才、举人、拔贡,清末任海州直隶州通判。

民国建立后,武同举曾任《江苏水利协会杂志》主编、国民 *** 江苏水利署主任,兼河海工科大学水利史教授,江苏建设厅第二科科长、“视察”等职。

张大宗(1872—1925)

字栋臣,祖籍苏州阊门,明末清初迁至蔷薇河畔,传至第三世,移居现小伊张庄。

大宗受朝野尚武风气影响,自幼习武,终日与弓、刀、石为伴,并悉心背诵《武经》等应举科目。

光绪十九年(1893)秋,大宗与二哥大标在南京乡试同榜中举。

张大标(1864—1938)

字霞城,灌云县小伊张庄人。

光绪十九年(1893)秋,与其弟张大宗同榜中举。

诰封武显将军,授武义都尉,正五品。

先后在山东德州、沙河等地任守备、都司等职。

颜振高(1875—1938)

祖籍海州南四十里颜滩,排行第五,复圣公颜子74代孙,人称“高五太爷”。

厉达

生卒年不详,灌云厉荡人。

明永乐年间征西凉,当地有童谣曰:“若有西凉破,须得厉达过。

”朝廷遂以为将。

据传,厉达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能劳能武,多智多勇。

他提出使用“莽牛阵”的战术,战败了敌人,收复30余城,因其征西凉有功,被升为都指挥,镇守其地。

死后,皇帝传旨予以厚葬。

汪懿余(约1633—1714)

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于清康熙初年迁来板浦。

初建作坊熬“老糖”为生,后改制食醋。

他精明强干,心灵手巧,钻研制醋配方,醋质越做越好,酸度浓醇,食用只需数滴则醋香弥足,风味特别,故人们称之为滴醋。

凌廷堪(1755—1809)

祖籍安徽歙县。

祖母为板浦许氏,著有《礼经释例》13卷,《通鉴翼胡》4卷,《元遗山年谱》2卷,《充渠新书》2卷,《校礼堂文集》36卷及《燕乐考源》、《陵阳读余录》等书。

吴振勃(1770—1847)

字兴孟,一字容如,号筠斋,祖居安徽歙县丰溪之南,故晚年称丰南居士。

秉资聪慧,弱冠即工诗善书,甚为时人称道。

35岁时方中举。

道光十三年(1833)以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

刘清韵(1841—1915)

女,又名淑曾,小字观音,字古香,灌云县中正(今东辛乡)人。

擅长诗词,精通书法、绘画。

刘清韵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莱仙馆传奇》、《小蓬莱仙馆曲稿》、《小蓬莱仙馆诗钞》、《瓣香阁诗》等共24种。

江问渔(1885—1961)

名恒源,字问渔,又号蕴愚,以字行。

生于灌云县板浦盐河西江庄(原名墎廊生,现属东辛乡尤庄村),是著名的职业教育家。

马仲殊(1900—1958)

灌云县伊山镇人。

民国十六年(1927年)参加创造社,在鲁迅先生的支持鼓励下,出版了处女作《周年》(自传性质,创造社丛书之一)。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长篇小说《太平洋的暖流》问世,风行全国。

汪德昭(1905.12.20—1998.12.28)

大气电学家、水声学专家,中国水声事业的奠基人。

所从事的大气中大小离子平衡态的研究成果,被国际物理学界认为是“普遍接受的郎之万-汪德昭-布里加理论”。

汪德耀

核化学化工专家。

江苏灌云人。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心慈

20世纪50至80年代篮球名将,曾是八一队和国家队后卫,退役后执教过八一青年队、八一队和中国青年队。

郑海霞是她当教练时带的第三代球员,一些甲级队的主帅都曾经是武心慈的学生。

灌云县的历史名人
1个回答2024-01-02 22:55

伊尹(约前17世纪初)

名伊,一说名挚,号阿衡。

商代莘(今山东莘县)人。

伊尹是中国最早的美食家和创制中药汤液的始祖。

钟离昧

汉代人,生卒年不详。

为西楚霸王项羽麾下大将。

鲍照(405—466)

字明远,东晋义熙元年(405)出生于北海郡(今江苏灌云)。

与妹令晖均为中国南朝宋时著名文学家。

鲍令晖

鲍照之妹,生卒年不详。

中国南朝宋时女文学家。

李汝珍(1763—1830)

字松石,号松石道人。

原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

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嘉庆六年(1801)至十二年在河南做过小官外,先后在板浦生活达30多年。

许乔林(1775—1852)

字贞仲,号石华。

祖籍安徽,生于四川乐山县其父的任所。

清雍正末年,其高祖许洪中、许德中兄弟俩弃文经商来板浦;其父许介亭做过乾隆年间的运河通判,著有《河防秘要》和《位卑言高录》等书。

许桂林(1779—1822)

字同叔,号月南,又号月岚,是清乾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经学家、数学家。

卞赓(1850—1906)

字虞卿,因排行第三,人又称卞三,清末武状元。

故居在灌云中正街。

卞赓幼时,即不喜文墨,乐意武行,经常耍刀弄棒,到处拜师学艺。

光绪十八年(1892),他如愿以偿,一举夺得状元。

武同举(1871—1944)

字霞峰,别号两杆、一尘,灌云县南城人(今云台区)。

清光绪年间先后考中秀才、举人、拔贡,清末任海州直隶州通判。

民国建立后,武同举曾任《江苏水利协会杂志》主编、国民 *** 江苏水利署主任,兼河海工科大学水利史教授,江苏建设厅第二科科长、“视察”等职。

张大宗(1872—1925)

字栋臣,祖籍苏州阊门,明末清初迁至蔷薇河畔,传至第三世,移居现小伊张庄。

大宗受朝野尚武风气影响,自幼习武,终日与弓、刀、石为伴,并悉心背诵《武经》等应举科目。

光绪十九年(1893)秋,大宗与二哥大标在南京乡试同榜中举。

张大标(1864—1938)

字霞城,灌云县小伊张庄人。

光绪十九年(1893)秋,与其弟张大宗同榜中举。

诰封武显将军,授武义都尉,正五品。

先后在山东德州、沙河等地任守备、都司等职。

颜振高(1875—1938)

祖籍海州南四十里颜滩,排行第五,复圣公颜子74代孙,人称“高五太爷”。

厉达

生卒年不详,灌云厉荡人。

明永乐年间征西凉,当地有童谣曰:“若有西凉破,须得厉达过。

”朝廷遂以为将。

据传,厉达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能劳能武,多智多勇。

他提出使用“莽牛阵”的战术,战败了敌人,收复30余城,因其征西凉有功,被升为都指挥,镇守其地。

死后,皇帝传旨予以厚葬。

汪懿余(约1633—1714)

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于清康熙初年迁来板浦。

初建作坊熬“老糖”为生,后改制食醋。

他精明强干,心灵手巧,钻研制醋配方,醋质越做越好,酸度浓醇,食用只需数滴则醋香弥足,风味特别,故人们称之为滴醋。

凌廷堪(1755—1809)

祖籍安徽歙县。

祖母为板浦许氏,著有《礼经释例》13卷,《通鉴翼胡》4卷,《元遗山年谱》2卷,《充渠新书》2卷,《校礼堂文集》36卷及《燕乐考源》、《陵阳读余录》等书。

吴振勃(1770—1847)

字兴孟,一字容如,号筠斋,祖居安徽歙县丰溪之南,故晚年称丰南居士。

秉资聪慧,弱冠即工诗善书,甚为时人称道。

35岁时方中举。

道光十三年(1833)以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

刘清韵(1841—1915)

女,又名淑曾,小字观音,字古香,灌云县中正(今东辛乡)人。

擅长诗词,精通书法、绘画。

刘清韵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莱仙馆传奇》、《小蓬莱仙馆曲稿》、《小蓬莱仙馆诗钞》、《瓣香阁诗》等共24种。

江问渔(1885—1961)

名恒源,字问渔,又号蕴愚,以字行。

生于灌云县板浦盐河西江庄(原名墎廊生,现属东辛乡尤庄村),是著名的职业教育家。

马仲殊(1900—1958)

灌云县伊山镇人。

民国十六年(1927年)参加创造社,在鲁迅先生的支持鼓励下,出版了处女作《周年》(自传性质,创造社丛书之一)。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长篇小说《太平洋的暖流》问世,风行全国。

汪德昭(1905.12.20—1998.12.28)

大气电学家、水声学专家,中国水声事业的奠基人。

所从事的大气中大小离子平衡态的研究成果,被国际物理学界认为是“普遍接受的郎之万-汪德昭-布里加理论”。

汪德耀

核化学化工专家。

江苏灌云人。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武心慈

20世纪50至80年代篮球名将,曾是八一队和国家队后卫,退役后执教过八一青年队、八一队和中国青年队。

郑海霞是她当教练时带的第三代球员,一些甲级队的主帅都曾经是武心慈的学生。

连云港灌云县东海龙王庙吗?
1个回答2022-09-12 00:48
连云港灌云县没有龙王庙,连云港市赣榆区有龙王庙。
原连云港市灌云县委书记唐铁飞现在在那里任职?
1个回答2023-01-29 07:12
冒?找他有事啊?
霞浦县的名人
1个回答2024-01-03 18:38

唐朝“闽中之全才”林嵩;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南宋参知政事王伯大;林则徐的老师游光绎;元代赠昭文馆大学士王都中;楹联鼻祖陈蓬;清正廉洁林遂;五福名医林祖成;教师的楷模师古;考古学家和书法家游寿;易学宗师黄寿祺;抗日木刻家林樾;油画家丘堤;旅美骄子李珍华;沩仰宗始祖灵佑;中国国务院原秘书长杜星恒;畲族歌王钟学吉以及国民党中央原候补监察委员刘成灿;中国大陆第一位留欧航空法学博士吴建瑞;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陈文华;中国首席服装设计师曾凤飞等。

云跟霞有什么连系?关于云和霞的作文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3 21:49

早上,我们早早地起床,去那被大海沐浴着的、被海风抚摸着的,有关风力发电站的??港。车内,不时飘出我们动听的歌声,把天也听乐了,变得蓝湛湛的,好像一块无瑕的蓝宝石,洁白的云悠悠地飞过,与蓝天成了对比。你看那云,似蛟蛇出洞,如二龙戏珠,似大鹏展翅,如披霞彩凤。此时,天空成了画板,白云则成了画板上变来变去的主角。一会变成高山,一会变成苍海,一会儿变成瀑布,一会儿又变成一缕缕清丝,继而烟消云散。它们像一群妙龄少女,刚一露面又害羞地拢上巾纱;像一位活脱潇洒的魔术师,马不停蹄地变化着;又像一台电影放映机,放映着我国的秀丽风光和种种珍禽异兽……我看得入迷了。
看那一朵去,好像庐山啊!那么高,山间系着一条丝带,一条瀑布飞流直下,我仿佛听到了那飞瀑落入深涧的轰鸣,仿佛看到了那水花四溅的情景,仿佛感到了那清凉的水抚过我炙热的脸庞,拂去夏日的炎热,送来水的凉爽。嗯!舒服!
而那此平平常常、白厚“肥大”的云像一个个大的棉花糖,我的眼睛立刻变成了双大红爱心,口水不争气地在嘴边酝酿着,恨不得长出一对翅膀飞上去饱吃一顿。
车一直开到海边,我看见阔别了的大海,只得暂时搁下云,去和大海亲密接触。
2.霞
我从早上玩到中午,吃了午饭我又一头栽进了大海,去找鱼、螃蟹了,直到精疲力竭,才一屁股坐在地上,手撑在后,仰着脸,一看天,好家伙!已经夕阳西下了!天哪!晚霞映出的云竟如此绚丽,如此缤纷!像一道彩虹,拉直了贴在这朵朵白云上,又像一个个稚童,挥起彩色的大笔,划出一道五彩的线条,勾出一片纯洁的画卷,好似五彩的梦想,在蓝天中飞翔。
夜幕降临,云隐去了她美丽的面孔,留下她们一路洒下的银丝和欢笑。我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去了,但脑子里还回映着那变来变去的云,那飞流直下的云,那绚丽的海滨之云。
灌云县方言玉米粥怎么说?
1个回答2024-01-06 21:30
灌云县与他们的玉米猪怎么说来说的话,就是说他们的玉米就可以做的特别的好吃的。
杨红霞的个人经历
1个回答2024-02-08 19:59

面对各种诱惑,杨红霞始终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剧团经常下乡演出,“唱高台”桥孝、顶风雪、冒酷暑、吃苦受罪是家常便饭,杨红霞从没缺过一场演出,她把演戏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位企业家看了她的演出后,表示愿以月薪3000元请她出任公司的形象代表,她谢绝了。有个电视导演很欣赏她,劝她说:“你的形象挺好,戏曲是‘夕阳’艺术,跟我拍电视剧吧。两个片子下来,我就让你出名敏首稿。不然,就拍广告,这是‘短平快’的赚钱方式,半年下来就能开上自己的汽车。”对此,她也一笑了之。她心里只有一件事最重要:演戏。她说:“既然观众喜欢看我的戏,我就一定要演好。演戏我从来没有演烦过。”她对戏曲艺术是那么痴迷,她的朋友们说:“在她那芹姿里,似乎除了戏,别的都可以省略或一笔带过。”

祥云县有多少个叫杨晓梦的人
1个回答2022-12-22 22:51
人人网上姓名为 杨晓梦 的用户共有189人,其中 女生88.89%,男生11.11%
连云港灌云县那边人讲土话外地人能听懂吗
1个回答2024-01-15 12:02
语速慢的也许能听懂一些,有一些是实实在在的方言,可能就不太能听懂了,不过听一段时间应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