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秦始皇与项羽

项羽是项少龙的儿子吗?跟秦始皇又是什么关系?再给我一些项羽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10:33
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估计你是《寻秦记》看多了



项羽的故事太多了,壹句话概括:“要面子不要命”
项羽挖了秦始皇的墓吗
1个回答2022-09-18 17:55
当时项羽是想挖秦始皇的墓的。但是他根本没有挖着,只是火放火烧阿房宫。
秦始皇项羽谁厉害呢?
1个回答2023-06-21 20:10
我认为秦始皇是更加厉害的,因为秦始皇更有雄才大略,而且成就也更高。
项羽盗过秦始皇的墓吗、
1个回答2023-02-01 18:52
没有,考古已经证实秦始皇的陵墓完好无损。

项羽盗墓的这个说法很明显是错误的。
秦始皇项羽谁厉害?
1个回答2023-02-21 05:22
肯定是秦始皇更加厉害的,因为秦始皇的谋略非常强大,最后建立了王朝。
项羽和秦始皇谁厉害?
2个回答2023-03-07 12:41
嬴政能用人,听取不同意见,想开创新的时代,项羽在各个方面则要比嬴政逊色很多啊。
项羽与秦始皇有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1-09 23:09
最直接的故事好像是:项羽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见过秦始皇出巡的车驾,十分气派,当时说自己将来一定可以取代他。
秦始皇和项羽打架哪个厉害?
1个回答2022-10-13 11:40
应该是项羽吧!力拔山兮气盖世嘛
项羽有没挖秦始皇的墓?
1个回答2022-07-31 03:40
阿房宫应该确实是被项羽烧了的,各种正史与史书上都查得到,并且这种说法也属于是大家都公认的一种说法,至于项羽有没有挖秦始皇的墓,从项羽的性格与作风来看应该是没有挖掘,项羽虽然恨秦始皇,但是以项羽的作风应该不会与一具尸骨过不去,更不会做出挫骨扬灰这种事情来,至于为了财宝挖墓更不可能,刘邦将阿房宫所有财物都一件未动的保存下来,项羽如果喜欢财宝又怎么会把阿房宫直接付之一炬呢?
希望可以帮到你。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项羽
1个回答2024-02-24 13:38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对中国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史记》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中国西汉时候,它记载了从中国上古开始到西汉时期,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史记》-《史记》的写作
  《史记》是一部纵横古今数千年的巨著。它的出现一方面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史学家艰苦劳动的产物。 对司马迁而言,首先是秉承遗命,继续先祖的太史事业。他的父亲司马谈早就打算编写一部史书,但是,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临终司马谈嘱咐儿子:“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 《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鳞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修纂史记,这是延续祖先文化生命的名山事业,作为太史令,不能履行使命,罪莫大焉。此后,父亲的遗命总是在司马迁的耳际回旋着:“先人有言,自周公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