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王贵李香香

王贵与李香香的读者评价
1个回答2024-05-26 13:26

李季
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最初以《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三边民间革命故事》题。发表在1946年夏的《三边报》上。同年9月,改为{王贵与李香香)在延安《解放日报》上连载,它一出现便赢得了解放区军民的普遍重视和喜爱,被誉为“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对于封建的买办的文艺运动的胜利”自长诗传到国统区,也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普遍的好评。茅盾认为,长诗“是一个卓越的创造,就说它是‘民族形式’的史诗。似乎也不过分”。《王贵与李香香》在中国新诗发展上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是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课的重点篇目。

王贵与李香香是哪个写的
1个回答2022-06-27 03:01
是不是赵培理
王贵与李香香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16 01:24

《王贵与余斗伍李香香》是由著名诗人李季于1946年发表的一首诗歌。销喊 《王贵与李香香》以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三边”人民走上革命竖或的历程。主人公爱情的悲欢与革命的发展紧密相关,由此显示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命运与整个阶级的革命大业是血肉相连的。

王贵与李香香
1个回答2024-04-08 05:36
感觉是歌谣的形式写的,大部分句子都岁睁掘能朗朗上口,通过这种形式来写了乎核一个旧中国里地主欺压百姓,强抢民女,然后农民参加革命,打击地主最后成功革命的故事。不难看出故事里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他对革命的赞美早郑。革命成就了男主王贵和女主李香香的爱情,使他们能够过上不被地主欺压的生活。

地主崔二爷打死了男主王贵的父亲(文中叫阿大),并且带走王贵,当牛当马在他家劳役了五年没有收到一分工钱;看上了女主李香香,想娶她,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劝服事件都没成功。

游击队把崔二爷打走后王贵和李香香结婚了,然而王贵参加了革命,俩人一年见不着几次,后来崔二爷又回来了,软硬兼施的要娶李香香,在办喜酒这天游击队打了回来,白军投降,崔二爷被捕,王贵与李香香团员。故事的结尾王贵憋出了的一句:“咱们闹革命,革命也是为了咱”表现了作者投身革命的决心,对革命的人民的赞美。
苏州评弹
1个回答2022-09-15 04:52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

评话又称大书,有说无唱,演出大都为单档(一人)。演员凭一把折扇,一块醒木,边说边演。

弹词又称小书,既有说表,又有弹唱。演出大都为双档(两人),也有单档和三个档(三人)的。内容一般是描述社会生活和爱情故事。

评弹艺术的表演分为说、噱、弹、唱四部分。
弹、唱是同步的,所以说的比例和唱的比例是2:1,呵呵~~~~~~~~~这是我胡扯的~~~~~~~~~
苏州评弹的特点
1个回答2024-02-18 22:59
苏州评弹的特点是慢和委婉。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一种用苏州方言来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以说书人为主,是由说书人的语言和故事里人物的语言组合而成的。它的语言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就是说书人,第三人称则是故事里的人。苏州评弹的表演形式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两个人称的语言又分为表和白,都是以散文为主,大多时间都是以说作为主题来进行表演。



苏州评弹的表演有手面和面风两种。也就是身上的动作和脸上的表情,这两者又分为说书人和故事中的人两大类。说书人的动作和表情通常都用来表达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是属于解释性的。而故事中的人所包含的动作和表情,则是由说书人来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和语调说话,也叫作起角色。起角色指的是说书人模仿故事中的人,而不是作为故事中人的形象出现。
苏州评弹
1个回答2024-02-24 06:19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



评话又称大书,有说无唱,演出大都为单档(一人)。演员凭一把折扇,一块醒木,边说边演。



弹词又称小书,既有说表,又有弹唱。演出大都为双档(两人),也有单档和三个档(三人)的。内容一般是描述社会生活和爱情故事。



评弹艺术的表演分为说、噱、弹、唱四部分。

弹、唱是同步的,所以说的比例和唱的比例是2:1,呵呵~~~~~~~~~这是我胡扯的~~~~~~~~~
苏州评弹十大名曲
1个回答2024-03-17 16:51

苏州评弹十大名曲是《赏中秋》《苏州好风光》《石库门外婆情》《评话扈三娘》《枫桥夜泊》《泰坦尼克号》《太湖美》《无锡景调》《笑中缘》《茉莉花》。

1、《赏中秋》

这首弹词而最让人喜欢的还是歌词,朴实不雕琢的大众语言,几句话就写出了许仙得到白娘子的那种大为兴奋。演员脸庞儿醉生春,情至缠绵笑语温,更有几分感激惶恐之情。

2、《苏州好风光》

《苏州好风光》的管弦乐的伴奏更具现代的气息,还运用了转调,合唱以及带通俗的唱法。

3、《石库门外婆情》

《石库门外婆情》启用了钢琴和评弹的跨界探索。同时,在一些江南的民间小调里加入评弹元素,用评弹演员特有的唱腔来呈现。住在石库门的时光是不少上海评弹名家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4、《评话扈三娘》

《评话扈三娘》的表演与语言技巧都比较复杂,对表演者来说也是颇具挑战。

5、《枫桥夜泊》

在《枫桥夜泊》中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

6、《泰坦尼克号》

演唱者只用了差不多12分钟就有说有唱有表演的完成了《泰坦尼克号》的评弹,这对于古老的评弹是一个大胆的改进。

7、《太湖美》

《太湖美》是个人创作的艺术歌曲。《太湖美》积极吸取了江南城镇小调的特色,用传统音乐的形式来表现太湖边丰盛的自然资源以及悠久的革命传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题材结合的一个完美例证。

8、《无锡景调》

《无锡景调》是江南民间小调之一,其曲调来源自清末民间,在中国南北均有传唱。苏州评弹《无锡景调》让人们感受到了江南民歌的清新委婉。

9、《笑中缘》

《笑中缘》取自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苏州评弹中最为经典的唱段之一。

10、《茉莉花》

《茉莉花》曲声悠扬,令人陶醉。

苏州评弹
1个回答2024-02-22 16:26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

诗歌 王贵和李香香 故事梗概
1个回答2024-01-20 02:45
民歌体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以王贵和李香香悲欢离合的恋爱故事为线索,叙述了30年代初期陕北农民的斗争生活,揭示了革命成败对爱情和幸福的决定性作用,塑造了解放区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的形象。在王贵和李香香的身上有着农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淳朴,时代的风云更赋予了他们新的精神特征,他们没有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安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面对丧失人性的阶级敌人,勇于反抗,拿起武器投入到战斗行列中。这种新的精神气质使他们对爱情的追求折射出时代的风采。他们的爱情道路虽然布满荆棘,但是最终还是迎来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固然是由于他们对于纯洁爱情的坚贞不屈,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同整个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认识到只有勇于斗争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这种新的觉悟成为新的农民形象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使长诗充满了时代气息。



人物形象:长诗成功地塑造了王贵和李香香两个农民典型,开了风气之先。在王贵身上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非人的生活在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陕北革命照亮了他的眼睛,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更可贵的是,在革命实践的教育之下,王贵还超越了农民的狭隘,拥有了更为开阔的胸襟和更为长远的眼光,在获得爱情幸福之后,认识到革命对于新生活的意义,打算长久闹革命。长诗生动展现了他由一个苦命的放羊娃成长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的全过程,其形象充分概括和反映了民主革命中广大农民的成长道路和规律。李香香是一个忠于爱情、爱憎分明、拥护革命的“三边”青年女性形象,在她的身上,内在美与外在美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她对王贵的感情是纯洁动人的,在斗争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忠贞不屈的性格和勇于反抗的精神,面对敌人顽强不屈,面对亲人柔情似水,积极支持王贵参加革命。在她的身上,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亲人的无限深情交织在一起,对感情的执着和对革命的热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艺术成就:《王贵与李香香》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自己独到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创造性地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有着较强的地方色彩和民族性。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最具有陕北特色的民歌形式,多半两句一首,表达一个意思,是若干首组成一段有情节的歌唱,采用比兴的手法。每节中的两行押韵,音节大致相同。《王贵与李香香》突破了传统信天游结构简单、内容单一的局限,将其发展为两句一节、连缀成篇的叙事诗形式。全诗共分三部十三章,七百多行,全部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叙述了一个曲折的长篇故事,抒情、叙事、写景、状物各尽其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信天游的艺术表现力,将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与残酷无情的革命斗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用民族形式表现现实生活的典范。这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用短小的民歌形式创造性地构筑的长篇巨制。其次,成功地运用了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比兴是中国诗歌的表现特点,陕北信天游两句一唱,更适于这种手法散发其独特的魅力。诗歌上一句往往是用来比喻或起兴的事物,下一句才是要表达的本义,如“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露水珠在草上淌”、“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等。这种自《诗经》中就已运用的古老的艺术手法在这首长诗中又一次显出迷人的民间魅力,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也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充满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气息。第三,布局巧妙,剪裁得当,情节波澜起伏。长诗有着较强的艺术概括力,以有限的篇幅表现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展现了不同的生活画面,塑造了王贵、李香香、崔二爷这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在情节处理上,避免了事无巨细的现象罗列,充分注意到了情节的提炼和材料的筛选,很多情节过渡之处往往只是一笔带过,绝无笨拙凝滞的叙述。《王贵与李香香》是诗人深入生活、走向民间的结果,革命内容赋予长诗强烈的时代感,民歌血液使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创作形式,二者的完美结合,铸就了长诗永久的艺术魅力。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