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哑语相声张九龄

十聋九哑是怎么回事?
1个回答2024-02-28 14:53

人们常说“十聋九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见到的聋哑人其实很多是“不哑”的,只是因为从小没有得到听力干预和言语训练,从而导致不会说话。但随着助听设备的引进和言语康复机构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听障孩子能够开口说话,许多做了人工耳蜗的孩子甚至说得和正常人一样好。

那到底什么样的听力损失会影响到学习语言呢?

一般来说,耳聋程度越重,语言障碍越明显。听力损失25dB以下,一般无语言障碍,不会影响正常的语言交流。

平均听力损失26~40dB的人,对—般的说话声听取没有困难,但在许多人开会的场合会感到听话困难,较小的声音不易听到,如高频下降明显,此种情况更为突出。如果婴幼儿有此情况的听力损失,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的发育及智力的发展。

平均听力损失41~55dB,对普通音量的说话声会感到听辨困难,如发生在婴幼儿期可导致语言发育迟缓,影响幼儿的语言学习。

平均听力损失56~70dB,对大声说话听辨困难,如发生在婴幼儿可导致语言发育明显迟缓,且发音异常。

所以,当发现婴儿成长过程中有言语发育迟缓的现象,家长们就要注意了,及时带孩子去做听力方面的检查,如果真的是因为听力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及早进行干预,一旦错过了孩子的言语发育的最佳时期,就真的成了“十聋九哑”了。

为什么会说十聋九哑?
1个回答2024-03-01 17:01
我们常说的哑巴,指的是不会说话的人,并不是不能发音。聋人不会说话就和瞎子不能看到画面一样。瞎子不会画画并不是他的手不会动笔,而是看不见笔画的效果,当然就无法确定下一步的动作。即使原来是个有名的画家,一旦眼睛失明,也只好就此停笔。说话也是这样。正常人在说话时,无时无刻不在自己耳朵的监听之下,从儿童学说话开始,他就是边听边说的。当他的发音正确时,就能马上得到应有的肯定,当他说错时就会被否定。慢慢地就知道“baba”代表自己的父亲,“mama”代表自己的母亲……。这样边说边听,逐渐学会了说话。如果他根本就听不到自己的发音,就无法判断说话的效果,也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生理学上将这种聋与哑的关系叫作语言的反馈。就像人眼和肌肉的反馈能指导手的运动一样,人体中也有一套精巧完美的语言反馈系统,随时监听自己发出的每一个音。如果发现音调偏低,就增加声带的张力;如果发现音不准,就及时调整相应的发音部位,直到满意为止。有些人因后天疾病或语言中枢病变,这些人虽然不能说话,但他们的听觉完好,耳并不聋,所以常常是“十聋九哑”,而不是“十哑九聋”。
当我们发现孩子无法开口说话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医院做全面的检查,找出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听力检查。一旦发现是因为听力原因导致的。那要一定要按照三早原则来走。也就是: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
为什么十聋九哑
1个回答2024-03-03 17:21
很多聋哑人当中,其实并不是生下来就聋哑。只是因为生下来发生听觉障碍,听不见别的声音,也没有说话的意识。所以导致他们不会说话。

对于症状较轻的聋哑人,可以在他们小的时候,通过佩戴助听器听到声音后,再进行语音方面的训练。经过五到十年的训练后有的聋哑人可以开口说话。

哑巴是指不会说话,其中很少一部分人是因为发音器官有问题导致,绝大部分人是因为耳聋所致,通常我们学习语言首先要能够听到声音,声音信号传入听觉中枢神经系统,并与语言中枢发生联系,然后启动语言通路,因此聋人没有声音信息的传入,这与语言学习的环路便中断了,从而变成聋哑人。以往对于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及全聋,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聋子,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法,因此这部分人多数成为聋哑人。近年来,随着耳蜗植入技术的提高,言语康复概念的推广与实践,许多聋人因此能够回归主流社会,不再成为聋哑人。
十个哑巴九个聋?
1个回答2024-03-02 13:40
错了吧,是十个聋子九个哑巴吧,其实人学语言是先听,听了潜意识里就有说话的本能,但聋子听不见,自然大部分都是哑巴
关于张九龄的诗
1个回答2022-09-23 16:23
自己上网去查
喜欢张九龄的原因?
1个回答2024-03-09 21:55

喜爱的原因之一是张九龄很有才华,他曾在武则天时代就进士及第,又在神龙三年参加吏部考试,以才堪经邦科登第。李隆基继位之后,下令招募贤才,张九龄详细分析了当时唐朝的国内外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获得优等的评价。

喜爱的原因之二是张九龄很敢说话,在姚崇当宰相的时候,张九龄不过是一个八品的左拾遗,但他就敢直言宰相的过失。虽然两者矛盾越来越大,张九龄却毫不怯场,提醒姚崇当宰相要“远谄躁,进纯厚”。

喜爱的原因之三是张九龄很有风度,在盛世大唐,一个人的修养风度,确实能给人加风。张九龄就长得玉树临风,一派仙风道骨的模样。唐玄宗每一次见到他,都赞不绝口。除此之外,他对细节还非常讲究。官员上朝都要准备一块象牙做的笏板。很多官员都满不在乎别在腰间,张九龄认为太失风度,他专门做了一个精致的袋子装这块笏板。这样一来,人也显得精神多了,后来朝廷官员竞相模仿。

更为重要的还因为张九龄是以前贤相张说大力提拔重用的。张说很早就与张九龄认识,那时候张九龄不过是刚刚进士及第的小伙子,张说看过他的文章,就直言“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两人一查家谱,还是同宗,因此张说始终对这个后辈都是扶持有加。

张九龄小时候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21:50
  一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二 :张九龄家住县城保安里,小时候在大鉴寺读书。他常用的墨有尺多长,墨砚有汤盆般大。有一回,墨砚被一只大老鼠拖走了,他很气愤,把老鼠捉来钉在木板上,并写上:“张九龄,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山神土地不安宁。”然后把木板放于江中,说也奇怪,木板一下水,不是顺流南下,却是逆水北上。刹时,只闻锣鼓声在江中响起,又见木板去处旌旗飘飘,好象兵马在押鼠上京。有一年,韶州大旱,田地干裂,禾苗枯萎。人们从早到晚都去大鉴寺求雨。张九龄目睹惨状,倍感难受,问求雨的人:“你们这样就能求得到雨吗?”求雨人说:“求得多了,老天爷就会感动。”张九龄听后仍说,老天爷是靠不住的。求雨人见这个小孩说个不停,不耐烦地说:“有本事你降些雨来。”张九龄一听这话,不声不响地将他的墨砚放在地上,两手捧着墨磨了起来。求雨人奇怪,问他要干什么。九龄说:“我要写状子告老天爷。”大家以为小孩说气话,不作理会。谁知,墨砚里的清水越磨越黑,天也越来越黑,待把一整条墨磨完,天空已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这时,九龄猛然拿起墨砚往天上一泼,只听哗啦一声,那盘墨水即化作倾盘大雨落了下来。全城的人都从家里跑出来,让雨水淋个痛快。打这时候起,张九龄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曲江百姓心里。
关于张九龄
1个回答2024-02-02 02:01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人(现广东省韶关市),张九龄从小聪敏善文,唐代著名的诗人。



武曌(周)长安二年(702年)擢进士,最初担任调校书郎,于713年应“道侔伊吕科”举,中高第,数年中官累迁。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迁中书令。张九龄为相正直贤明,不避利害,敢于谏言,曾料到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提醒玄宗注意,可惜玄宗沉迷于享乐,未予理会。由于李林甫等人的排挤,改任尚书右丞相,于开元25年(737年)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28年,在家乡曲江病逝,享年63岁。其诗《感遇》、《望月怀远》非常著名。



俗语有说:得道高仙铁拐李,名堂不及张九龄。
张九龄是什么人物?
1个回答2023-03-31 03:05
的个电饭锅的
张九龄是哪代诗人
1个回答2022-09-24 19:51
当然是唐代的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