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兵谈九十年代的相声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中只能纸上谈兵没有实战水平的人物是谁?
1个回答2024-02-12 19:14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

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数十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指上谈兵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0 11:35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此次的赵军阏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将派代表来阏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过了几天,麦丘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的故事简述
1个回答2024-01-19 03:14
1、纸上谈兵主要讲述的是: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赵括代纯哗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真正打仗的时候,赵括领军销码打仗一败涂地,最后弄得人心惶惶惨败而归的故事。

2、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自《史记·廉颇做斗行蔺相如列传》。
什么是九兵
1个回答2023-08-14 23:23
我去,还有这么传奇的组织纯在
九天神兵是哪九个兵器?
2个回答2023-08-06 22:15
金蛇剑,墨剑 又名墨雪,烈焰剑 原名 赤焰,龙火剑,冷凝剑,斩龙,倚天剑,真武,湛卢,纯钧剑,鱼肠,血刀,松纹剑,淑女剑,君子剑,凝碧剑,白虹剑, 龙泉剑,龙渊剑
孩子十九岁能谈恋爱吗
1个回答2024-01-24 11:14
说句老实话,现在的19岁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开始谈恋爱了。家长的硬性阻止很多会造成和孩子反目成仇的结果,这是比孩子谈恋爱更糟糕的事情。

和现在的年轻人说恋爱,要多点用他们的眼光来看,比如说,现在我恋爱了,不代表我就要和对方长相厮守,不代表就会为了喜欢某一个人而放弃学习,更并不代表喜欢某一个人了就会因此学坏了。

在初次面对爱情的人眼里,爱情是一件美妙而新鲜,也充满心跳的事情,家长不应该破坏孩子对爱情的这一种美好的向往,不然,很多人就真的把爱情看得太功利和自私了。

具体应该怎样做呢,基本的方法是信任和指导。

往往家长反对孩子谈恋爱,说是说关爱孩子,其实本质上是不信任孩子,不相信他(她)有处理男女之间关系的能力,不相信他们真的会恋爱,只是贪玩和无知,这是最使孩子感到不高兴,也最伤孩子的心的。家长首先要以一种信任的态度很孩子沟通,相信孩子是基本上懂得什么是喜欢的。

其次,就是指导。孩子对爱情的概念只有一个方向感,而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家长就要告诉他们怎样的爱情才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才是真正为对方着想的。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觉得现在19岁就恋爱了就是一种罪恶,是一种错误,喜欢人不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情,这样孩子才能敞开心扉跟你说他的心里话,你才能真正地指导他(她)去面对爱情这个美丽的故事。

再次,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在恋爱了,不要持反对的态度,要理解,他(她)们迟早要面对爱情的,所以,还是要在上两点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信任和宽容的环境让孩子与你谈心里话,然后让孩子自己处理现在的恋爱关系,无论是继续或者是分开,都要孩子来做决定,家长要做的只是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双方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取得进步的爱情才能够说“我喜欢她(他)了”

信任你的孩子吧,虽然他在(她)在你心中永远是小孩,但是你应该让他(她)感受到你是一份平等看待他(她)的。

现在的好家长和好孩子都不容易做啊!
网上那个谈恋爱九年却最后分手男方结婚的故事结局怎么样了
1个回答2024-03-11 11:17
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是一种快乐,幸福。因为不易所以才应该更加去珍惜,不要到失去的时候才懂得。同样,爱需要包容,记得有这样的一句话,彼此相爱的人,他们的心是彼此最温暖的。
纸上谈兵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13:38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 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 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 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 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 “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 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 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 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 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 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 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比喻可谓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并没有纸张,所以"纸上谈兵"一词应为后人所创,但赵括这个例子比较典型,所以被当做此词的典故来应用.
史上另一位赵括出现在春秋时代“下宫之难”中是赵朔的弟弟。在这次赵氏家族的劫难中被诛杀。

另有学者认为纸上谈兵不是说赵括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纸上谈兵用何纸
慕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有人说纸上谈兵是源于明代人刘三吾在一首诗中说“朝野犹夸纸上兵”。我没看到原诗姑且存疑。
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还是有很大错误的准确地说实际应该是竹上谈兵木上谈兵帛上谈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在看竹简比他早的赵括是不知道纸为何物的。现在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纸在西汉就出现了比传统的说法蔡伦造纸的东汉时期要早。
纸上谈兵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5:09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

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

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

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

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扩展资料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与他的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

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赵孝成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

赵孝成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你看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

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将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

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突围,四次突围均告失败,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主将阵亡,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

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之久,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孝成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就没有治她的罪。

赵孝成王答道:“您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他不称职,老身能不受株连吗?”赵孝成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纸上谈兵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18:14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