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诗词

顾随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27 07:17

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败腔猛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 顾随察桥的学生、红学泰斗周汝昌曾这样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圆没的哲人巨匠。”

顾随的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与诗词讲记有什么区别
1个回答2024-02-12 18:08
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的巅峰之作。本书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珍藏60多年,第一次全部公之于世。本书作者站在较高的人生境界,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文化艺术学术文化融会贯通,把人生社会文学融为一体,感悟中国诗词的大境界,阐发中国古代传统的大智慧。给大众人群提供人生的智慧、生活的启迪是做人治学、为官经商、出世入世等不可或缺的宝典。作者以沉稳舒缓、优美凝炼的语言,讲述以其博学、锐感、深思所体会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真正的精华妙义。他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使读者不仅在学文作诗方面得到很大的启示,而且在立身为人方面得到很大的激励。他所讲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微妙理既有能“入”的深心体会,又有能“出”的通观妙解具有真正的启迪感发作用。他讲述的方法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使读者在深造自得、左右逢源、极富启发的讲解中,学到最可贵的诗词及人生的妙理。作者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是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大师,也是著名作家、剧作家、诗人,他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谈出不同凡响之处。本书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中,让读者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传统人生的境界,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散发着诱人的独特魅力,激励人们追求高境界的人生。
小说随时安的《一顾终年》请问可以发给我吗?谢谢!!!
1个回答2023-03-01 14:02
有呀,还要不要??
随心所欲,无所顾忌,一切随心而已
1个回答2024-02-28 23:54
人类社会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程度,都是有规律的。
遵循着一个特定的规律,使人的自身发展有着一定的趋势。
如果 随心所欲 可能导致目的不明确,使得人看不清前面的路。
而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注定追求着什么,那么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可能随心所欲
顾随的往事概述
1个回答2024-02-08 20:10

顾随16岁那年,母亲的病逝,“更让一颗脆弱敏感的心灵,总是悒郁而伤感。” 自1927年起,顾随先后出版过七种长吁短叹、泪水盈盈的旧体诗词集,无论是《无病词》、还是《味辛词》、《荒原词》等,都充溢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孤怀哀伤。月缺花残,人世代谢,都可引发诗人的愁思恨缕,青岛的樱花谢了,他在信中写道:“此间的樱花已由盛而衰,落花满地,残蕊缀枝,甚可怜。”顾随与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是终身至友,两人之间还有个“约定”,把旧体诗和新诗分划领域,各守一体,冯至不写旧诗,顾随也不去写新体诗。冯至的新诗《别羡季》,充满着离别友人的缠绵愁苦,而30岁的顾随读到冯至的《乌鸦》时,“读到一半,竟自大哭起来。那天是礼拜天,同事们都出去了,所以我有一个恣情痛哭的机会,虽然并不曾放声。似乎我是为了老冯而哭,不是为我自己……”
旧时文人,大都痴迷于京剧。顾随也是个戏迷,常常携妻挈子地全家去看戏。别看他诗词曲赋写得曲折哀婉,细腻入微,可他却不喜欢舞台上摇曳多姿、缠绵多情的梅兰芳,却偏偏看上了那铜琶铁板、大声锒铛的杨小楼。享有“武生宗师”盛誉的杨小楼,靠着自己“武戏文唱”的“杨派”特点,在当时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贤”,是京剧界的代表人物。1938年正月,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逝世。据弟子回忆,第二天,顾随走进教室时面容惨淡,一言不发,先是在黑板上抄了四首词,接下来就是当众大哭,他止不住地呜咽说:“昨天杨小楼死了,从今后我再也不听戏了!”此情此景,真有些似古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那种场景。

无念无想、无所顾忌、随心所欲
1个回答2023-08-09 18:45
还是要看心态啊
顾随评价胡适
5个回答2022-08-05 13:48
胡适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很上进的一个作家,他的一生也挺曲折的,但是他听从了母亲给他安排的妻子,一直也没有离婚,替徐志摩强
女主姓顾的重生现代小说随父姓 +父亲有小三
1个回答2023-04-29 20:48
书名叫什么?
爱恨随意顾离离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11 23:45
意思是:以前的事就当没发生过,现在是爱还是恨一切都随便吧,彼此之间的感情就这样随便吧,顺其自然,一切都无关紧要了。

这句话表达的是对两人之间感情的放弃和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