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杨乃武告状

杨三姐告状评剧整场时间是多长时间?
1个回答2022-11-07 01:00
各个版本不一样
求杨三姐告状评剧
1个回答2022-09-18 22:15
是要评剧的戏词还是录像呀
杨三姐告状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2 10:31
就是杨乃武的姐姐要告状
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十月,浙江省余杭县所在地余杭镇发生一起命案,豆腐店伙计葛品连暴病身亡。知县刘锡彤怀疑本县举人杨乃武诱奸葛品连之妻毕秀姑,毒毙葛品连,对杨乃武与毕秀姑重刑逼供,断结为“谋夫夺妇”罪,上报杭州府衙和浙江省署。杭州府与浙江省也照原拟断结,上报刑部。后经杨乃武之姐杨淑英二次京控,惊动朝廷中一批主持正义的官员,联名上诉。朝廷下旨,由刑部开棺验尸,才真相大白,冤案昭雪。
杨乃武,余杭人氏,居住余杭镇县前街澄清巷口。清同治十二年八月中了举人,时年33岁。他为人耿直,好管不平之事出有因,与余杭知县刘锡彤积怨颇深。
当时,镇上有一漂亮姑娘名叫毕秀姑,因常穿绿衣白裙,街坊唤她外号“小白菜”。她18岁那年与葛品连成亲,租住杨乃武家的后屋一间,两家相处和谐,毕秀姑常到杨家聊天吃饭,杨乃武教毕秀姑识字经。街坊中好事之徒便传言“羊(杨)吃小白菜”。葛品连心中怀疑,遂搬出杨家,移住太平弄口。
十月初七日,葛品连身发寒热,膝上红肿,毕秀姑劝他在家休息,葛品连不听,又去豆腐店帮工。初九日早晨回家时,畏寒发抖,喉中痰响,口吐白沫,至晚身死。至初十日夜间,尸身发变,口鼻有淡血水流出。其义母冯许氏怀疑他中毒。其母葛喻氏遂以其子死因不明,告之县衙,恳求相验。
知县刘锡彤素与杨乃武有隙,闻告后,怀疑杨乃武与毕秀姑谋毒,亲率衙役,仵作前往验尸。时正午刻,死者皮色淡青,肚腹有浮皮疹疱。仵作沈祥见口鼻内存血水流入眼耳,认作“七窍流血”,用银针探入咽喉有青黑物,认为服毒致死。刘锡彤将毕秀姑带回县署审问,供不知情。次日动刑逼供,一连三拶(挟手指的刑具),毕秀姑受刑不过,诬称与杨乃武私通,初五日授与砒毒,谋杀亲夫。
刘锡彤即传杨乃武对质。杨乃武不认,怒斥知县诬陷。因杨乃武是新科举人,不便动刑。刘锡彤遂申请上司请其举人斥革,然后对杨乃武动刑,杨被迫诬服。刘锡彤认为案情已明,就将验尸结果和审讯情况详报杭州府。
杭州知府陈鲁听信知县之言,对杨乃武滥施酷刑。杨被迫混供。说是初三日以毒鼠为名,在仓前钱宝生药铺买红砒四十文,交葛毕氏。为补齐钱宝生卖砒的旁证材料,刘锡彤回余杭传讯钱宝生核查,钱宝生供称自己名唤钱坦,没有用过钱宝生的名字,爱仁堂是小药铺,没有卖过砒霜。县衙师爷陈湖对钱宝生威胁利诱,又请任县衙训导的仓前人章浚致函钱宝生,嘱其大胆承认,决不拖累,如不承认,有杨乃武供词为凭,要加重治罪。钱宝生才作了伪证,出具卖砒文书。
杭州知府陈鲁见三证已齐,上报浙江巡抚杨昌睿。杨昌睿认为案情确实,依原拟“谋夫夺妇”罪断结,上报刑部批复执行。
杨乃武在狱中写下诉状,由胞姐杨淑英带出,会同其其妻詹彩凤,上京向都察院控告,结果被都察院押送回浙。第一次京控失败,杨淑英去找杨乃武在杭州的同学吴以同。当时吴以同在胡雪岩家任西席,正巧兵部右侍郎夏同善丁忧期满回京,途经杭州,胡雪岩为他饯行。席间,吴以同说及杨乃武之冤案,夏同善答应回京相机进言。
九月,杨淑英与詹彩凤二上北京,夏同善介绍他们遍叩浙籍在京官员30余人,并向刑部投递冤状。夏同善又联络军机大臣翁同龢,把本案内情面陈两太后。清廷下谕,派礼部侍郎胡瑞澜(时兼任浙江学政)为钦差,在杭州复审。浙江巡抚扬昌睿调宁波知府边葆诚、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龚心潼随同审理。审讯时,杨乃武与毕秀姑翻供,即用大刑,把杨乃武两腿夹折、毕秀姑十指拶脱。杨、毕两人在重刑之下,再度诬服。
十月十八日,胡瑞澜将案情报刑部,刑部详细研究,发现情节多存不合,奏请朝廷。又令胡瑞澜重审,谕明不得用刑。杨乃武拼死翻供。证人钱宝生已病故,无法定之谳。
十二月,浙江士绅吴以同、汪树屏等三十余人联合上告,请求将人犯解京审讯,以释群疑。夏同善等京官多次在慈禧太后前为此案说话。朝廷下旨,责令杨昌睿将此案所有卷宗、人犯、证人、连同葛品连尸棺押运到京。刘锡彤也解任同行。
光绪二年十二月,刑部大审,都察院、大理寺会审,杨乃武剖辩案发经过,否认通奸谋毒之事,毕秀姑口呼冤枉,照实直说。又审问尸亲及证人,提审门丁沈彩泉、仵作沈祥、爱仁堂药铺伙计等人,都供出真情。接着,开棺验尸,确属病死,并非中毒。蒙冤三年多的案件终于真相大白。
二月十六日,清廷下谕,革去刘锡彤余杭县知县职务,从重发往黑龙江赎罪。杭州知府陈鲁、宁波知府边葆诚、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龚心潼、锡光草率定案,予以革职。侍郎胡瑞澜、巡抚杨昌睿玩忽人命,也予以革职.其他人员也以拟罪,仵作沈祥杖八十,徒二年.门丁沈彩泉杖一百,流放三千里.章浚革去训导之职.葛品连之母沈喻氏杖一百,徒四年.毕秀姑不避嫌疑,致招物议,杖八十.杨乃武不遵礼教,革去举人.陈湖因监毙、钱宝生病故,免去刑罚。
杨毕冤案历经三年又四个月,案情曲折,轰动朝野。杨乃武出狱后,以养蚕种桑为生,民国3年(1914)患疮疽不治而死,年74岁,墓在余杭镇西门外安山村。毕秀姑出狱后,在南门外石门塘准提庵为尼,法名慧定。民国10年(1930)圆寂,年76岁。
杨三姐告状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10 23:55

本剧根据经典评剧改编,而评剧《杨三姐告状》取材于发生在河北滦县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七年,滦县土豪高贵章之子高占英,娶雇农之女杨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杨二姐好言劝夫改邪归正,高非但不听,反起歹意,伙同裴氏、金玉及其族叔高贵和(高拐子)将二姐害死。杨三姐随母到高家吊孝,发现疑迹,要求辨明二姐死因。高家百般阻挠,掩盖事实真相。杨三姐愤而赴县衙告状,县官受贿,贪赃枉法,判高家赔款了结。杨三姐不服,又赴天津高等检查厅上告。新任厅长为沽名钓誉,立即准诉,经开棺验尸,查明真相,将凶手法办处决。杨三姐告状获胜,杨二姐之冤得平。

杨三姐告状剧情简介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9 07:43
1、《杨三姐告状》是由黄力加执导,徐兵、王离、兰少寅编剧,杨若兮、寇振海、蒋恺、邓英主演的涉案悬疑剧。该剧根据同名评剧改编,讲述了清末民初一桩轰动朝野的命案,少女杨三娥为了替惨死的姐姐伸冤,冲破重重险阻,层层上告,最终使凶手伏法的故事。
2、山东藩台杨康源一人承担了挪用军饷的罪责。临刑前,他把妻女托付给山东巡抚高敬堂。被罢官的高敬堂赎出了被卖进妓院的杨妻及女儿杨二娥和杨三娥,并命次子高成栋娶二娥为妻。
3、高敬堂的填房夫人林媚春和高成栋有私情。见高成栋成婚,林媚春妒火中烧。在林媚春的舅舅吴献铭的安排下,二娥在林媚春房里撞见了衣衫不整的高成栋。当三娥找高成栋算账时,二娥把事情按了下去。
杨三姐告状是?
1个回答2024-02-16 21:07
  戏剧电影《杨三姐告状》在全国上演,杨三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本文介绍了这一奇案的始末,和杨三姐本人数十年的坎坷生活。

  高杨二家奇案始末

  1918年春节前后,在河北省唐山以东约100里的滦县,发生一起谋杀奇案。身为教书先生的高占英品行不端,与对屋住的大嫂有苟且之事,后又与五嫂勾搭上了。高妻杨二娥也知道此事,常与高争吵。高占英怕家丑外传,就与五嫂定计,趁夜深时刺死杨二娥,并对外伪称“血崩”而死,尽快入殓,以掩人耳目。

  作案后,高极为恐慌,7天里曾三次持礼去杨家相拜,这自然引起杨家的猜疑。杨娥头(杨三姐)年仅17岁,聪颖多智,性格倔强,听村人议论她二姐可能是被杀或被逼自杀,决心为姐报仇。可是杨母和大姐胆小怕事,担心告不倒高家,反招倒霉。在三姐告状离村时,大姐曾跪在当路苦苦阻拦。准备豁上性命为姐姐报仇的杨娥头说:“他老高家不就是有钱吗?俺要折腾他个家破人亡!”于是,在甸子村村正的支持下,娥头前往滦县,直奔县衙大堂告状。

  当时还有被告上堂先下跪后答话的旧习。可杨三姐不管这一套,一屁股坐在大堂上,连喊冤枉。由于滦县官府从县长到巡长都受了高家的贿赂,所以是一状不准,二状又不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杨三姐怀揣剪子,第三次上堂,准备自刺身死,以激起公愤,达到为姐报仇的目的。幸好那天巡长手疾眼快,在杨三娥举剪自杀时,夺下她手中的凶器,才避免了一场悲剧。县长慑于杨三娥的凛凛正气,草草准了状。但未对高家进行惩处。沉冤未雪,怎能心甘!杨家含愤卖了两间草房,为杨国恩兄姐凑够盘缠钱,打发他俩到天津告状。

  说来凑巧。当时直隶高等检察厅上任了一位新厅长,军伍出身,外号杨梆子。杨梆子为笼络人心,获取声名,在徐律师等人的劝导下,于6月底亲往滦县查办高杨二家案件。

  阴历七月初二,天下着小雨。狗儿庄高家坟茔地周围,一时汇聚许多百姓。由杨厅长监督着,在杨家族人的痛哭声里,将棺挖出开启,检验吏从杨二姐尸体下腹取出一把尖刀。轰动一时的“开棺验尸”奇案真相大白。杨厅长当场给了县长一记耳光,不久杨命人将凶手高占英拉至刑场绞死。

  成兆才移案上台

  “翻尸倒骨”奇案引起的风波平息了,但它那曲折的案情却引起了穷苦艺人成兆才的深思苦索。成兆才是滦县绳家庄人,艺名东来顺,长工出身;幼年家贫,20岁后才识得儿个字,后随戏班唱蹦蹦戏。

  狗儿庄奇案发生后,成兆才偷偷走访了当事人,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稍做加工,就写出了《枪毙高占英》一出平调梆子戏。这出戏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语言风趣幽默,唱遍了滦县、唐山、天津、北京,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后戏改名为《杨三姐告状》。)

  在这期间,有两个小故事是颇有趣味的。

  其一,高家高占英被处决后,闹了个人财两空,家道一天不如一天。《杨三姐告状》一戏的广泛传唱,使其受到公众舆论与社会良心的谴责。高家对此十分惊恐,带上千元大洋找到成兆才,求他不要再演这出戏,成兆才断然回绝了高家的大洋钱。

  其二,是《杨》剧进天津演出后,杨厅长听说他办的一个案子上了戏台,戏中还对他大加赞扬,就想亲眼看看。有一天,杨梆子带上护卫来剧场看戏。戏中直隶高等检察厅厅长出场了。杨梆子看着那长袍马褂的斯文厅长,又听那人开口念道:“本厅长--华柱国:”就立刻站起来说:“这写的是姓华的,哪儿是我呀!”说完带上卫兵离开了剧场。

  杨三姐告状以后

  就在当年杨三娥准备赴津告状的时候,她的婆家怕没过门的媳妇抛头露面,招人议论,坚持要尽快完婚。杨三娥亲到婆家哭诉二姐的冤情。婆家受了感动,才答应她上津告状,并嘱咐回来后尽快过门。

  杨三娥嫁到了姜家。谁知过了三年,丈夫夭亡。几年以后,杨又嫁到薛家。杨在薛家生了三男二女,丈夫不幸又去世。几十年的孤苦日子,杨三娥硬是顶过来了。

  对于《杨三姐告状》一戏,杨三姐是从不去看的。有一次她儿子套车带她去邻村看戏:她一打听是演《杨》剧,立刻让儿子转过车回去了。

  1956年5月,评剧演员新凤霞偕同记者,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滦县双柳树村,拜访当年的杨三姐。由于当时薛家的成分问题,再加上多年来的种种流言,她是从不会见采访客人的。那次虽经县、队干部多方工作,会见也是不完满的。1980年9月,年已八旬的杨三姐来到北京。她随评剧院的同志来到广和剧场,观看《杨三姐告状》。这是六十年来老人第一次看这出写自己的著名评剧。波澜起伏的情节,悲愤激昂的唱段,把当年的情景又再现在当年的杨三姐面前。老人感慨万千,潸然泪下。演出结束后,老人拉着演员的手说:“演得太好了,如同当年的事又回到我的眼前,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滋味。”
杨乃武写状的台词
1个回答2023-11-28 11:44

郭:节目是一场接着一场
于:哎
郭:刚才我们说完一段下去休息一会儿,
于:对
郭:看见大伙我真痛快
于:啊
郭:地儿也大
于:是
郭:好多朋友坐的地方不是很好
于:对
郭:包括后面的朋友们
于:啊
郭:你说这边多艰苦(指身后的观众席)
于:是啊
郭:看不见那头里还有大屏幕
于:对
郭:你说多高科技现在
于:对,看不见这看那儿
郭:当初哪有这个去
于:啊
郭:现如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于:对
郭:整个社会都进步了
于:是
郭:过去这大屏幕不可能有
于:这是高科技以前没有的
郭:包括手机过去也没有
于:这几年才兴起来的
郭:那些年哪有手机啊,现如今行了
于:啊
郭:几乎每个人都有
于:人手一个
郭:互相沟通很方便
于:对呀
郭:手机也是不停的换代
于:哎
郭:最早不就是有个铃声吗
于:哎
郭:你看现在这彩铃多多啊
于:功能多了
郭:我那手机就是如此
于:您也喜欢听彩铃
郭: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声音
于:是吗
郭:咚哏儿里哏儿里哏儿咙里哏儿咚~
于:京韵大鼓
郭:曲艺界的同行
于:哦
郭:接电话
于:哎
郭:哒个楞登愣登楞登愣登,登楞个楞个愣登~京剧界的朋友
于:哦
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媳妇来电话了
于:嚯!长期受压迫的结果
郭:又响了,“爸爸接电话吧”,于谦
于:去!我就这声,怎么
郭:高科技知道吗
于:什么高科技
郭:显著交情在这了
于:对,都爷俩了还不好么
郭:就说这个意思
于:啊
郭:时代在发展,人们在进步
于:是
郭:相声也是如此
于:相声也一样
郭:二几年的相声跟今天的就不一样
于:肯定是有区别
郭:包括传统相声,其实每天都是在与时俱进
于:都在变化
郭:有人说传统相声陈旧、腐朽
于:啊
郭:不对
于:是
郭:拿旧社会来说
于:啊
郭:演员站在三不管说相声
于:啊
郭:观众来了一听“喝,好啊”
于:啊
郭:掏出钱给了他了
于:给钱了
郭:转天这位又逛三不管
于:啊
郭:演员说的跟昨天一样,您就不会花钱了
于:谁听两样啊(于老板这句词似乎欠妥)
郭:所以说演员要激励自己把节目弄得每天都不一样
于:对
郭:到后来说传统相声不好听了,不是节目的原因
于:啊
郭:相声没有问题,是因为演员停滞不前了
于:对
郭:才导致相声的没落
于:不变化了
郭:这是实话啊,也没有办法,我们很多演员、很多名家吧、很多大腕儿,没等学会就红了
于:咳
郭:所以说你让他扭回头再学也不现实
于:呵呵,他还不认头呢
郭:是不是,做为我们来说呢,两个小演员,不像媒体上把我们炒的这样
于:不是那样
郭:如何如何,艺术家了,多红了,什么大师了,胡说
于:咳
郭:每天我们都互相提醒,郭德纲于谦,注意,你们两个不比别人强多少
于:当然了
郭:就是两个普通的演员
于:啊
郭:一个行业在一百年里边,说句良心话啊,一百年出一位艺术大师就了不得啦
于:行业就火了
郭:拿京剧来说
于:啊
郭:解放初期整个京剧界才两位大师
于:哪两位啊
郭:梅兰芳、周信芳
于:哦
郭:那是国家封的,马连良先生这么大能耐,才叫著名演员
于:是
郭:现如今艺术家是雨后春笋
于:全是了
郭:主要是因为这个名片管理制度不严格
于:咳
郭:我要说给我印个总统,他也给印
于:啊
郭:总统兼神父,都能印
于:嚯!好么,您还要精神物质一把抓
郭:哈哈哈哈!少说这个
于:呵呵呵
郭:就说这个意思,我们就是两个小演员,爱相声,愿意为相声做点有良心的事情
于:是
郭:但是还要感谢观众朋友对我们的鼓励和支持
于:对
郭:这十几年来,我们没有花国家一分钱
于:恩
郭:也没得到我们同行的支持和鼓励
于:恩
郭:都是父老乡情、衣食父母们支持着我们走到今天
于:就是观众
郭:知道吗,一位观众强似一百位理论家呀
于:恩
郭:这是对我们实实在在有帮助的
于:就是这样
郭:我们也愿意把相声弄好,怎么办呢?多做功课
于:多学习
郭:多学习,无一日可以休息的
于:那是,老得学
郭:没事看看书啊
于:恩
郭:看看别的节目啊,跟别的艺术形式互相借鉴、沟通
于:吸取营养
郭:于老师这点做的很好
于:我也差着
郭:涉猎广泛
于:爱好多
郭:你说什么音乐会呀、交响乐、芭蕾舞,都看
于:愿意看这个
郭:前不久咱们这个“北辰芭蕾舞团”呐
于:北辰芭蕾舞团?
郭:拍了一个小天鹅
于:哦
郭:在勤俭桥那儿搭了一台
于:露天的
郭:啊,跳这舞蹈,于老师风尘仆仆赶过去看
于:哦
郭:买的前排VIP贵宾席
于:还VIP呐
郭:五块一张
于:哎呀
郭:咱看人花钱都眼晕呐
于:啊
郭:五块呀,买了两张
于:是
郭:躺那儿看
于:哎呀,行了行了行了
郭:咱也不懂得,为什么看芭蕾舞得躺着看呢?大家给解释一下啊
于:啊
郭:三个小时演出过去了,于老师眼睛通红通红的,找一大夫一看,“您看我这怎么回事?”大夫问明白了,“不要紧的,你这简单,下次再看这种演出,这三小时里边你抽空眨下眼”
于:啊,我这一场就没眨眼呐
郭:好这个,涉猎广泛呐
于:我这涉猎的还广泛呐
郭:多学学,多看看是有好处的
于:是吗
郭:就拿我们相声来说,传统节目一千多段
于:是
郭:经过我们演员这么多年的努力,还剩下一百多段
于:太努力了这是
郭:再努力就没有了
于:哈哈,是
郭:需要大伙好好的学习,千万别扔了
于:是
郭:说相声跟过日子是一样的
于:怎么还过日子
郭:今天买一冰箱,后天置一彩电
于:啊
郭:你不能今天卖个门,后天拆个窗户,那是败家子啊
于:那可不
郭:我们很多曲艺形式,现如今都听不到了
于:啊
郭:其实很可惜
于:都失传了吗
郭:天津还是不错的,你说京韵呐、西河呀、梅花啊、单弦啊,乐亭啊,还都有
于:还都保留着嘛
郭:到了别的城市,好多曲种都没有了
于:听不见唱了
郭:就拿北京来说,过去有一种北京的竹板书,现在没有人唱了
于:竹板书?
郭:失传了
于:哦
郭:打着七块竹板唱故事
于:哦,唱大书
郭:三列国啊,东西汉呐,这说著书,说差不多了,抄起板来,呱唧呱唧呱唧,唱
于:哦
郭:唱完了再说,好听之极
于:哦,什么味道的
郭:给大伙学学竹板书,各位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是愿意听啊
于:那就没挑了,全愿意听了
郭:这些日子休息不好,嗓子不在家
于:哦
郭:我尽全力的唱,如果哪儿有个崩瓜掉字的,各位多做自我批评
于:咳!你唱错了,人家批评什么
郭:(唱)慢打毛竹,书又归了本正,打起我的竹板儿 ,书归正风。
适才间,唱的本是半部残书前后七国段,
还有这两三段,没有把它交待清
哪里丢来,哪里找,我是哪里接着把它唱,
哪里头忘了,我就把它说来你们各位接着听,
奉敬在坐的众明公,因为热闹更好听。
于:好,这是竹板书
郭:竹板书,没人唱了,包括北京过去有一种小凤调
于:小凤调?
郭:哎,小凤调,也叫北京的铁片大鼓。
于:哎,这可好听。
郭:挺好听
于:对对对
郭:(唱)春雨蛰春惊谷天,夏满芒夏二署相连,
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夏(这个)秋冬分为了四季,
清明(这个)佳节都把坟圆,
死去(的个)良家的女,儿孙祭奠,
苦命(这个)妓女何人把她可怜,哎嗨哎~~~~
于:好,哎呀,真是好听啊
郭:这段叫《劝妓女》
于:有这么一段
郭:后来改了个名字
于:叫什么呢
郭:“劝于谦”
于:对,没有啊,没改过
郭:不承认了
于:这还能承认吗
郭:多好听啊,当年还有一种曲艺形式叫“莲花落”
于:哎,莲花落
郭:十不闲儿,莲花落
于:对
郭:最早“十不闲儿”是“十不闲儿”,“莲花落”是“莲花落”
于:分着的
郭:自打慈禧太后过生日,两者合二为一,搭着班一块演出
于:是
郭:拿十不闲儿来说,相声演员用的少
于:对
郭:我们过去开场演出,相声大会之前,先唱十不闲儿的《发四喜》
于:都唱这个
郭:福、禄、寿、喜这么四番,唱起来好听
于:恩,您唱唱
郭:(唱)福字儿添了来喜冲冲,
福缘善庆降瑞平,
福如东海长流水,
恨福来迟身穿大红。斗斗个起斗起斗呛!
于:哎,对对对
郭:发四喜
于:哎,就是这个味儿
郭:莲花落现在也没有了
于:莲花落?
郭:啊,北京、河北地区过去唱这个的多
于:啊
郭:好听。(唱)我做男儿汉志气刚,寻了一个老婆亚赛孙二娘,
站着比我高哎,坐着比我长,
脚也比我大呀,力气比我强,
打之骂之立下家法呀,舍死忘生我要管教婆娘。
于:嘿,好
郭:莲花落。
于:有点意思
郭:虽然说莲花落没有了,但是评剧和二人转都借鉴了莲花落的唱腔
于:哦,又前申的意思
郭:评剧在天津来说那是家喻户晓啊
于:都爱听
郭:天津、北京、华北地区包括东北,人们都爱听
于:嚯
郭:天津是评戏的窝子,多少好角儿都出在这儿
于:是
郭:我个人有这么一个认为
于:啊
郭:我认为评剧应该提倡演员的年轻化
于:怎么叫年轻化
郭:因为评剧更多是演这个才子佳人爱情方面的故事
于:风花雪月
郭:你说这个才子佳人岁数太大了演员扮出来不像
于:也不好看
郭:有一次我在咱们天津看戏
于:啊
郭:全本的《秦香莲》
于:好戏呀
郭:扮演秦香莲这个演员得有七十多岁了
于:那么大岁数
郭:老艺术家,唱得真好啊
于:唱功好
郭:就是太胖了,顶我四个
于:嚯!那么胖啊
郭:这秦香莲这大脑袋
于:啊
郭:扮上戏,化完妆一瞧啊,跟奥特曼似的
于:喝,有这么比的么
郭:坐的我旁边有一个天津的小伙子,说句话把我乐死了
于:怎么说的
郭:哎呀!好秦香莲啦
于:啊,呵呵
郭:这秦香莲都够口儿了
于:啊
郭:我要是陈世美,我泥嘛也不要他
于:哎呀,咳!没有这么说话的
郭:话糙理不糙
于:倒是
郭:年轻的扮出来,好看呐
于:哎
郭:生、旦、净、丑四门很齐全
于:对了
郭:最早不行,最早的时候这个评戏叫做“三小儿戏”
于:怎么叫“三小儿戏”
郭:小生,小旦,小丑
于:哦,全是小
郭:哎,小戏。后来丰富了行当,特别的讲究
于:好听了
郭:我认为,评戏的小花脸是值得一提
于:小花脸
郭:在别的剧种里边,这个丑角啊,做为陪衬的人物
于:恩恩
郭:评剧里边他算主角儿
于:好听啊
郭:哎呦,好。我曾经认过一个评剧的老师
于:哦,还拜过师
郭:七十多岁的老前辈,教过我评剧的小花脸
于:受的真传
郭:老先生真好,特别喜欢我
于:是啊
郭:我每天上家去学戏
于:哦
郭:后来老头跟我说了,说你这孩子太好了
于:哦
郭:我是真喜欢你呀,从明天开始啊
于:啊
郭:你就别来了,你再来我就弄死你,知道吗
于:啊!这是喜欢你吗
郭:他特别喜欢我
于:这不像啊,这个
郭:他就是因为上年纪人,比较封建
于:是啊
郭:封建,其实来说,咱们来说不叫事,我就是觉得老头对我好
于:什么事啊
郭:无以为报,我想跟他认门亲戚,他就不乐意了
于:什么亲戚
郭:我想当他姑爷
于:啊,看上人闺女啦
郭:他闺女特别喜欢我
于:那也不错啊
郭:他那个女婿反对呀
于:啊,人结婚啦
郭:我们可以给他挑唆的离了么
于:什么人性啊
郭:后来就没再去,但是跟老爷子学会了很多戏
于:哦
郭:评剧小花脸,既注重唱,又注重念
于:哦,唱、念
郭:哎,唱、念都要求很严谨
于:哦
郭:比如说有这么一出戏叫《杜十娘》
于:恩
郭:最后一折的时候叫“活捉孙富”
于:对
郭:小花脸扮演的孙富有一段唱腔,充分的体验出这个小花脸唱腔的好处
于:恩,这么着吧,您给唱一这段,怎么样
郭:喝,特别的好听啊
于:活捉孙富
郭:一唱起来是这个味儿的
于:来一段儿
郭:(唱)有孙富苶呆呆独守灯光,心思思意念念杜十美娘,
貌似花、身若柳、飞雁落掌、羞花貌、沉鱼容,压倒了群芳,
为美人施巧计花银千两,打动她全仗这巧舌如簧,
不料想她不愿,将我来骂嚷,侠心女抱宝箱哎~投入长江啊,哎嗨哎嗨呀~
于:嘿嘿,好
郭:小花脸
于:真是好听
郭:唱的好,嘴里还得干净呢
于:得清楚啊
郭:啊,一个字一个字都得送的您耳朵里头
于:听不见不行
郭:包括评剧的小生,我认为也非常讲究
于:小生啊
郭:挺拔刚劲呐
于:不一个风格
郭:曾经有一次我认识的一个老演员
于:哦
郭:唱的小生我觉得就不太到位
于:怎么
郭:他松懈,比较松懈
于:哦
郭:唱着戏(唱)听谯楼打一更心发急躁,翻过来覆过去睡不安牢。
听完他这唱清明节上坟我都不敢哭
于:怎么了
郭:我怕他说我学他
于:咳,太难听了
郭:所以说评剧啊,得把它研究到了家
于:是
郭:我认为这个评剧来说,比较适合演这个才子佳人、爱情生活方面的故事
于:哦
郭:不太适合唱这个重大历史题材的东西
于:哦,大事不善于表达
郭:尤其是国际题材的,不适合
于:国家大事啊
郭:曾经有一段时间有这么一个电影叫《列宁在1918》
于:哦,这好
郭:喝,电影演的火
于:对对对
郭:有一家小评剧团不上座儿
于:恩
郭:用评剧移植上演了《列宁在1918》
于:评戏的
郭:闹了很多的笑话
于:那怎么唱啊
郭:它用了很多老评剧的唱腔,后边还借鉴了河北梆子的旋律
于:什么味儿啊
郭:化妆可都一样
于:哦
郭:列宁粘一头套,穿着这个什么西装、马甲、背带裤啊
于:哦
郭:这俫着出来
于:哦,也这样
郭:一张嘴是老评戏
于:怎么唱的
郭:十月革命刚成功,国库紧张粮食空。我-列宁,我命瓦西里去弄粮食,天到这般时分不见回来,你说这是咋着了涅?
于:耶喝,咳咳。这什么味儿啊,这是
郭:思前想后让我放心不下呀~仑吨大大大大仓个啷才一来仓,大扑得仓
于:要唱
郭:(唱)列宁驾坐克里姆林宫
于:呵呵
郭:叫一声斯拉~~列夫
于:哎呀喝
郭:上前听分明
于:哦
郭:我命那瓦西里去把粮食弄
于:恩
郭:天到了这般时分,不见回程~
于:哎呀咳咳咳,还摆姿势呢
郭:后边上瓦西里,唱河北梆子间板
于:怎么唱
郭:八大仓才仓个咙咚咙咚里个儿咙地仓~
(唱)杀出了东宫啊,上彼得堡~~锵锵锵锵锵锵锵~嘟~仓咣才咣才咣才咣,抢出粮食好几包,忙向列宁去报告嗷~要这玩意有什么用啊
于:说的是呢,太难听了
郭:所以说我认为评剧还是好好唱自己的传统剧目
于:就是就是
郭:很多的对儿戏,我认为好
于:对儿戏?
郭:就是生、旦的对儿戏,比如说有这么一出叫《杨乃武与小白菜》
于:嘿
郭:这个戏是家喻户晓啊
于:名段儿
郭:好听,小生跟旦角,两个人较劲的戏
于:是啊
郭:其中有一场叫“背弟写状”,我认为是精华
于:怎么叫“背弟写状”
郭:杨乃武被屈含冤,在监狱里边,打算死,不告状了
于:呦
郭:姐姐杨淑英来了
于:啊
郭:你不告不行啊,写下状纸来,姐姐给你进北京城攒御状去
于:她去
郭:监狱里边没有桌子
于:啊
郭:姐姐趴在这儿,让兄弟在这后背上写这状纸
于:哎呀
郭:很让人感动啊
于:太伤心了
郭:特别的好听,杨乃武这有一大段间板转快板,好听
于:喝,再唱唱这段怎么样,间板转快板
郭:我是愿意唱,但是这点儿光唱不足以表达情绪
于:还要怎么办
郭:必须要做戏
于:哦,还要演戏
郭:这是两个人呐
于:进人物啊
郭:一个是杨乃武,一个是他姐姐杨淑英
于:哦哦哦
郭:我能唱杨乃武,谁来这杨淑英呢
于:您别看我,我倒是豁的出去,可是我不会呀
郭:这不要紧的,主要是听我
于:是
郭:你配合一下知道吗,你就一句词
于:什么词
郭:“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写吧”你这一说完了,我就赶紧拿起笔来连说带唱,就齐了
于:就听您的了
郭:特别简单
于:我就这么一句
郭:来,来一遍听听啊
于:还验一遍
郭:多新鲜呐
于: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写吧,是这词儿吧
郭:没错,词对了啊,来,说一遍
于: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写吧
郭:你有点情绪,声音再高一点
于:哦哦,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写吧
郭:你稍微的再高一点点
于: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写吧
郭:好多了,真聪明,你在高一丁点,不点点儿
于: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写吧
郭:这个姐姐是宫里出来的
于:太监呀,是怎么的
郭:叽嘹叽嘹的,这个啊
于:怎么,您让高点儿
郭:你还得在情绪上,稍微高一点就行
于:再高一点嘛!
郭:再高点
于:兄弟~我就算了吧,就这就更不是人声了这个
郭:行,也差不多了,我也歇过来了
于:咳,您要歇着,后台也能歇着
郭:就这一句,兄弟趴姐姐背上写,我这抄起笔来,镗镗镗镗镗,这点地儿,说实在的
于:主要听您的
郭:听这个
于:好,咱们开始
郭:来,这就开始了
于: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写吧
郭:趴呀
于:真趴呀
郭:多新鲜呐,做戏嘛。说完这话“叭”你就扔那儿了,我可爱看这个了
于:你爱看像话嘛,我再摔个好歹的
郭:你趴桌子这就行啊
于:桌子上啊
郭:趴这就行
于:来啊
郭:多新鲜
于: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写吧(趴桌子上不动)
郭:姐姐,你压着我那杆笔了
于:你早说好不好呢你
郭:忘这茬了,你知道吗
于:就这遍戏好,趴这了
郭:再来再来
于:啊
郭:再来再来再来
于:开始吗
郭:开始吧,大伙儿都等着
于: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写吧
郭:仓!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杨乃武打小,老师就说
于:你先等会儿,先等会儿吧。别介绍剧情了行吗
郭:大伙都得知道这故事啊
于:全知道,这还趴着一位,您没明白吗
郭:把这茬忘了啊,都知道杨乃武了
于:太清楚了
郭:不用介绍了,来吧
于: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写吧
郭:仓!小白菜这人呐,漂亮
于:说小白菜!行了
郭:她要叫小苤咧,这完了,二冬瓜,这都看不得
于:有叫二冬瓜的吗
郭:小白菜,水灵,这东西
于:行了行了,人物也不用介绍了
郭:男女主人公都介绍完了
于:大家全了解了
郭:没有废话了
于:不说别的了
郭:这就开始
于:再来啊
郭:于老板您辛苦
于:哎,您甭管啦!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写吧
郭:八大仓才仓个咙仓咙咚里个儿咙地仓~这人可也不错
于:你说我干嘛你,说我干嘛呀你,你唱不唱啊
郭:我怕你挑眼,你知道吗
于:我是不挑眼,我这腰都快折了
郭:小心眼儿,你知道吗
于:唱吧,唱不唱啊
郭:这就开始啦,没废话了,来
于: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写吧
郭:八大仓才仓个咙仓咙咚里个儿咙地仓~
(唱)提羊毫,写辩状,悲痛难忍。锵锵锵锵锵锵锵~
江南郡、杭州府布满乌云,
我本是奉公守法一文举,刘锡彤官报私仇害良民,
边宝贤顾私情官官相护,巡抚堂俱都是顾利杀人,
胡瑞澜奉旨巡查江南郡,不知贪了多少银,
覆盆冤、千古恨,可怜我举家大小命难存,
冒死含冤求再审,要把这江南贪官风卷残云呐,
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大!仓仓大叭仓才~扑!
于:您这是杨乃武写状啊
郭:郭德纲杀猪
于:去你的吧!
郭:郭德纲杀猪

杨三姐告状全集mp3
1个回答2024-03-09 18:28
ok fenxiang xiexie
杨三姐告状是?
2个回答2022-05-16 21:26
是河北乐亭县的实事
有杨三姐告状mp3
1个回答2024-03-01 13:16

简介:《杨三姐告状》讲述了山东藩台杨康源一人承担了挪用军饷的罪责。临刑前,他把妻女托付给山东巡抚高敬堂。被罢官的高敬堂赎出了被卖进妓院的杨妻及女儿杨二娥和杨三娥,并命次子高成栋娶二娥为妻。 高敬堂的填房夫人林媚春和高成栋有私情。

 

杨三姐告状mp3

使用360浏览器搜索一下就会找到资源收听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