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大鼓

濉溪地名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3-31 14:14

濉溪地名来源于1950年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县城设在濉溪口。

据说古时此处有一徐姓人家,为往来过客提供食宿之便,故此处被称为徐口子、徐溪口、濉溪口。明代濉溪仅为相城乡的一个农村集市。清顺治三年(1646年)相城乡移驻于此;雍正八年(1730年)宿州州府移驻,旋撤;同治四年(1865年)凤颍府知署由南坪集移驻于此。1950年7月析宿县西部新设濉溪县,县治设于濉溪镇。 



附录相关:

 濉溪周围地势低洼,又处于黄泛区,加之东有濉河,西有溪河,所以旧时水患频仍。溪河原于老城东汇入濉河,水从东来也汇入濉河的西流河相距甚近,每当汛期,溪河受洪峰侵入常倒灌成灾。为除此患,明嘉靖年间水利总督白昂治濉时,将溪河入濉之口堵死,使其移至濉溪南黄桥入濉。此举虽有所改善,但并未根除水患。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安徽巡抚高晋勘修濉河,看到濉溪口“宛在水中”,于是便命凤阳知府项樟环濉溪城筑堤防水,民感其惠,称之为“项公堤”。直到清咸丰年间,朝廷拨款,将溪河改道引入巴河(今王引河),才基本解除此处水患。   

  明万历年间,徐溪口村民便在村四周挖壕筑圩,既防水又起防卫作用。1855年(清咸丰五年)捻军首领张乐行攻占濉溪口,此后为抵御捻军,沿水圩四周筑土城。1886年(光绪十二年)由地方绅士倡议,采取官府拨款、集市抽税、商民捐款捐工等办法,废土城建砖城,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竣工。城墙呈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周长近3000米。1947年第二次解放后,该城被全部拆除。   

  明代时濉溪仅为相城乡的一个农村集市,因为濉河水运之便,故商业日益兴盛,酿酒业也日益发展。1646年(清顺治三年)相城乡移驻于此;1730年(雍正八年)宿州州同移驻,旋撤;1865年(同治四年)凤颍同知署由南坪集移驻于此。清末修建城墙后,濉溪有大发展,作为小城镇,有居民约2000余人。   

  建国后,1950年1月析宿县西部新设濉溪县,县治设于濉溪镇。1977年2月濉溪县由宿县地区划归淮北市。由于濉溪老城属采煤塌陷区,所以该县从70年代后期起在符夹铁路以西的无煤地带建起三纵六横街道的新城,濉溪镇面积扩大。 据说古时彼处有一徐姓人家,为往来过客提供食宿之便,故此处被称为徐口子、徐溪口、濉溪口。明代濉溪仅为相城乡的一个农村集市。清顺治三年(1646年)相城乡移驻于此;雍正八年(1730年)宿州州府移驻,旋撤;同治四年(1865年)凤颍府知署由南坪集移驻于此。1950年7月析宿县西部新设濉溪县,县治设于濉溪镇。 

濉溪县的名人
1个回答2024-03-11 06:15

濉溪历代不乏俊才名士,历史名人有春秋时期政治家华元,秦相蹇叔,东汉哲学家桓谭,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东晋著名的军事家、音乐家桓伊以及东晋三戴(戴逵、戴勃、戴颙)、西晋嵇含、金代二武(武祯、武亢)等。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在此结庐,有《广陵散》。
近代有早期革命家朱务平、徐凤笑、刘之芜等。

传说中的濉溪二中高一一班传奇人物是谁?
1个回答2024-03-11 13:10
关于高一一班,传奇人物首选孙梦杰『孙梦杰,一班龙头、抗霸一班、动作语言露出锋利的王者霸气(就是装逼者一个)』牛逼人物首选邵重阳(夏凯推荐,下文是凯子说的)『一夜与十头母猪大干300回合…最终险胜』其余人则是卧虎藏龙、深藏不露、一班继续低调…
濉溪县的名人
1个回答2024-04-14 08:51

濉溪历代不乏俊才名士,历史名人有春秋时期政治家华元,秦相蹇叔,东汉哲学家桓谭,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东晋著名的军事家、音乐家桓伊以及东晋三戴(戴逵、戴勃、戴颙)、西晋嵇含、金代二武(武祯、武亢)等。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在此结庐,有《广陵散》。
近代有早期革命家朱务平、徐凤笑、刘之芜等。

寻找被抛弃的女儿濉溪
1个回答2024-01-22 18:07
联系倪萍主持的《等着我》栏目组,告诉他们具体情况,就有希望。
濉溪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3 07:07

春秋时期,本地属宋国,置铚邑,邑址在今临涣集。战国时期,本地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设36郡,县境分属泗水郡的相县、铚县、蕲县、符离县。泗水郡及相县治所均在相城(今淮北市)。
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相、铚县未变。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封大将居翁为相城侯,沛郡改为侯国。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本地东部属彭城郡,其余属侯国。后侯国又改称沛郡。
三国时期,曹魏迁沛国治所至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本地分属魏豫州谯郡的相、铚、竺邑、蕲和符离5县。
西晋时,沛国治所复迁相城。本地分属豫州沛国之相县、竺邑县、符离县和谯国之铚县、蕲县。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本地属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离和谯郡之铚、蕲5县;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临涣郡,治铚城,本地分属谯州之临涣郡、蕲城郡。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析临涣郡置白掸县和涣北县,白掸县治所在今百善南,涣北县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本地分属沛郡相县、蕲城郡蕲城县、临涣郡白掸县和涣北县。北齐天保元年(公元 550年),复置竹邑县,治所在竹邑城;废临涣郡和涣北县,置临涣县,治铚城。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本地分属彭城郡承高县、蕲城郡蕲城县、睢南郡竹邑县、符离县,谯郡临涣县、白掸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县并入符离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白掸县并入临涣县,本地分属谯郡临涣县和彭城郡蕲县、符离县、萧县。
唐初(公元618年),本地分属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符离县置诸阳县,治所在今赵集山西村。元和四年(公元809 年),析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泗州虹县置宿州,本地分属宿州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九年临涣县改属宿州,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63年),分属淮南东路宿州之临涣县、符离县、蕲县。南宋时,长淮以北沦为金,本地分属金南京路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临涣、符离、蕲县3县,辖地并入宿州。本地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宿州。
明、清本地无县建置,属凤阳府宿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本地仍属宿县。
1950年7月1日,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行政专区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个1月12日,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属宿县地区。1977年1月12日改属淮北市,现为淮北市唯一市辖县。

濉溪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7 21:10

濉溪周围地势低洼,又处于黄泛区,加之东有濉河,西有溪河,所以旧时水患频仍。溪河原于老城东汇入濉河,水从东来也汇入濉河的西流河相距甚近,每当汛期,溪河受洪峰侵入常倒灌成灾。为除此患,明嘉靖年间水利总督白昂治濉时,将溪河入濉之口堵死,使其移至濉溪南黄桥入濉。此举虽有所改善,但并未根除水患。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安徽巡抚高晋勘修濉河,看到濉溪口“宛在水中”,于是便命凤阳知府项樟环濉溪城筑堤防水,民感其惠,称之为“项公堤”。直到清咸丰年间,朝廷拨款,将溪河改道引入巴河(今王引河),才基本解除此处水患。
明万历年间,徐溪口村民便在村四周挖壕筑圩,既防水又起防卫作用。1855年(清咸丰五年)捻军首领张乐行攻占濉溪口,此后为抵御捻军,沿水圩四周筑土城。1886年(光绪十二年)由地方绅士倡议,采取官府拨款、集市抽税、商民捐款捐工等办法,废土城建砖城,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竣工。城墙呈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长方形,周长近3000米。1947年第二次解放后,该城被全部拆除。
明代时濉溪仅为相城乡的一个农村集市,因为濉河水运之便,故商业日益兴盛,酿酒业也日益发展。1646年(清顺治三年)相城乡移驻于此;1730年(雍正八年)宿州州同移驻,旋撤;1865年(同治四年)凤颍同知署由南坪集移驻于此。清末修建城墙后,濉溪有大发展,作为小城镇,有居民约2000余人。
建国后,1950年1月析宿县西部新设濉溪县,县治设于濉溪镇。1977年2月濉溪县由宿县地区划归淮北市。由于濉溪老城属采煤塌陷区,所以该县从70年代后期起在符夹铁路以西的无煤地带建起三纵六横街道的新城,濉溪镇面积扩大。 据说古时彼处有一徐姓人家,为往来过客提供食宿之便,故此处被称为徐口子、徐溪口、濉溪口。明代濉溪仅为相城乡的一个农村集市。清顺治三年(1646年)相城乡移驻于此;雍正八年(1730年)宿州州府移驻,旋撤;同治四年(1865年)凤颍府知署由南坪集移驻于此。1950年7月析宿县西部新设濉溪县,县治设于濉溪镇。
1958年成立东风公社;
1969年改为城关镇;
1983年改濉溪镇。
1997年,面积73.8千米,人口10.3万,辖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二里、城西、八里、杜庙、赵圩、蒙村、花园、溪河、杨楼、李庄、王冲、五里郢、侯王、黄桥、房庄19个村委会和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大街、新城、濉河7个居委会。
2004年将濉溪镇的庆相桥居委会、虎山北路居委会(铁路以北)划入淮北市相山区三堤口街道办事处管辖。

濉溪四中距七小距离
1个回答2022-12-08 20:52
城关四中...
咱现在不搁内学校楽.转走楽.
濉溪老城石板街的名人轶事
1个回答2024-01-16 06:21

七十二步上天梯。老城东首的当典巷,巷口南高北低,向南步步登高。相传,站在巷口高处,隔墙北望,可见相山古庙的前大殿门楼。“天梯”尽头有一平台,雕栏护围,可容纳数百人。时人登高览物、演出聚会、节日盛典多在此举行。由于路为土基,行人步履践踏,泥土聚结为梯,恰为七十二级,故称。
三山夹一井。石板街水巷南头,有一古井被三座屋山土墙夹持,山墙耸峙,水井幽深,形成“三山夹一井”奇观。由于沿街众多井水苦涩难饮,唯有此井水甘甜爽口,有人说此井与“龙泉”一脉,居民皆饮用此井水,故汲水者络绎不绝,致使小巷长年潮湿不干,水流成阴,形成老城有名的“水巷”。
月牙桥。位于老城民主巷东端。此处有一小溪穿街而过,溪上卧有半块青石碾盘,状如月牙,光滑如鉴,趣称“月牙桥”。桥下溪水潺潺,溪边杨柳依依。每月上弦,新月如钩,月牙桥下,浮光波动,地月天桥相映成趣。
九道弯。为石板街一古巷名称。位于东段北侧。蜿蜒数百米,通向后街北门,巷内弯道有九,故称九道弯。小巷幽深,迂回曲折,沿巷而行,时而如游迷宫,时而豁然开朗,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历代名人甚多。一代鬼才,恃才放旷,享有“小李白”之称的杨益鲁(外号杨红眼);帝王之师丁彦俦;开明绅士周俊哲;仕宦乡绅吴香圃等。

濉溪老城石板街的介绍
1个回答2023-11-04 07:15

老城石板街,东至老濉河西岸,西至关帝庙巷南头,全长一公里,街宽五米。街面青石铺砌,光滑如镜。其建筑古朴典雅,呈明清风格,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