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立夏练习一个人有声书

陶立夏练习一个人一个人电子书
1个回答2022-07-12 17:47
去品品品资源站 搜索书名“练习一个人”,有该书分享
找书前都可以先去那网站看看有没,很多时候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书
陶立夏的介绍
1个回答2023-08-22 06:26

陶立夏,翻译、作家、摄影师。已出版《分开旅行》《练习一个人》,译著《夜航西飞》《一切破碎一切成灰》等。

求文档:分开旅行陶立夏
1个回答2024-03-10 00:19
内容简介

  一个女子要有多深的伤,多大的勇气,才敢放下所有纠葛,独自远行。

  

  意大利、伦敦、北德、乌兰巴托、

  

  肯尼亚、印度、赫尔辛基、墨尔本、

  

  新加坡、德克萨斯、名古屋、以色列、米兰

  

  我在每座城池刻下思念,反复思量。

  

  古都奈良的一杯茶,吉野山上的一段经。悸动的心渐渐静了。



作者简介

  陶立夏,现栖身于魔都的格子间做白领,却最爱自由,一度以旅行和写字维持生计。喜欢空旷的中转机场和小巷内的深夜食堂,也喜欢牛仔裤与夹趾拖鞋。

  出版有小说《喜乐章》,译作《夜航西飞》



目录

意大利——瞬间即永恒

我们在爱情里期待永恒,但这世间真的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吗?

罗马,奢侈地将所有传奇当做平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世界上所有别的城市黯然失色。

伦敦——马球季最后的一场比赛

懂了泰晤士河,就懂了伦敦。懂了伦敦,即是懂了人世的悲欢离合。

从荒芜到繁华,学生时代的记忆再次回来。美术馆的午后,初次的约会……
陶立夏的主要作品
1个回答2023-08-15 04:37

出版书籍
分开旅行:在路上遇见自己
喜乐章
练习一个人
翻译作品:
夜航西飞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
摄影作品:
Island Writing(四月“远山淡影”合集)

立夏习俗:立夏为什么要吃鸡蛋
1个回答2024-04-03 06:25

人们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 立夏蛋,是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立夏前一天,家里就开始煮百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度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绍酒,内洒些知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除了吃立夏蛋,还要吃立夏饭。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第户讨米一碗,称“兜夏夏米”。挖上点笋道,“偷”点蚕豆,用点蒜苗.立夏日将兜得的米与食材在露天煮饭,饭上放青梅、樱桃等,分送前日给米的人家,每家专一小碗。民间认为儿童吃后,可防中暑。

立夏饭里加有雷笋、豌豆、蚕豆、苋菜等佐料,含有“五谷丰登”的意思,立夏吃五色饭,还有一年到头身体健康的寓属意。

立夏的习俗
1个回答2024-03-30 21:40
立夏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立夏习俗 斗蛋 儿童会将蛋装入用彩色线编织的网袋中悬挂于胸前,并举行“斗蛋”活动,即互拼谁的蛋比较硬。 称人 立夏糯米饭
立夏的传统习俗 立夏节的习俗有哪些
1个回答2022-12-08 11:04
冬还没过,到时候再说,现在说了怕你忘记了
立夏有什么习俗?
1个回答2023-02-21 12:58
立夏有很多习俗,比如祭祀、斗蛋、秤人、吃面、吃夏饼、吃立夏饭等等。
立夏的来历和习俗
1个回答2024-01-21 12:58

立夏的来历: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按照气候学的标准,5天平均气温达到22℃才算夏季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立夏时节的候温同气候学标准大致接近,而这一地区正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由此看来,二十四节气把立夏节这天作为夏季的开始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立夏的习俗:

1、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 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 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

2、养生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立夏的节气习俗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4-27 09:11

我国自古以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农耕。《礼记。月令》中说:“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返,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欢悦。”古时,迎夏的队伍穿的礼服、佩的玉、坐的马车和马、甚至于车上的旗帜都是红色的,这预示着炽热的夏天就要到来了。

直到现在,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依然不少。

1.挂蛋、斗蛋立夏当天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泡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脖子上。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玩斗蛋了。蛋有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决出胜负。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立夏日有忌坐门槛的习俗。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

2.称人称人的习俗在立夏吃罢中饭后进行。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个凳子,大家依次坐到凳子上面称一下。司秤人一边打秤花,一边讲着吉利话。称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

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至于立夏“称人”习俗的来历,民间传说与孟获和刘阿斗的故事有关。据说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以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咐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托之日,恰好是这年立夏,孟获立刻去拜阿斗。从此以后,每到夏日,孟获都依诺前来拜望。过了许多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丞相重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拜望阿斗,每次去则都要称阿斗的体重,以验证阿斗是不是被晋武帝亏待了。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攻晋。晋武帝为了蒙蔽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了又糯又香的豌豆糯米饭,饭量大增。孟获进城称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亏待他,日子也过得太平,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出入,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称人能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祷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3.立夏饭立夏当天,许多地方的人们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发展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

南方很多地区的立夏饭是掺杂豌豆的糯米饭。桌上摆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计。民间相传立夏吃蛋主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得到补充。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日,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耗,立夏应该进补。嵊谚有旺生,寓人双腿也似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走远路,寓意主腿。带壳豌豆状如眼睛。古人眼疾很多,人们为了去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似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宁波的立夏习俗要吃“脚骨笋”,用乌笋烧煮,每根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一样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能“脚骨健”

(身体康健)。再是吃软菜,说吃后夏天不会长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细腻。

湖南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

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穷,身轻如燕。

上海郊县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疰夏”。

湖北省通山县民间把立夏作为一个隆重节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虾、竹笋,谓之“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

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人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表达对夏季之祝愿。

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

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人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

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非常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邻里互邀喝糊汤。这与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

的风俗有些类似。“七家粥”与“七家茶”也可当做是立夏尝新的另一种形式,“七家粥”是收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享。“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自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坐在一起共饮。

这些粥或茶并不见得是多么美味的食物,但这些仪式,却可以说是旧时农村社会中重要的联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