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宝玉哭黛玉文本

白派京韵大鼓《哭黛玉》的唱词
1个回答2022-04-05 06:52
应该是,梦下园林草木长…
白派京韵大鼓《黛玉焚稿》
1个回答2022-05-16 13:42
漏是指古代用的计时工具叫漏刻。恨漏长的意思是说(因为彻夜不能入眠,所以)很讨厌漏刻缓慢,(黑夜漫长)。
林黛玉为何总是哭泣?
1个回答2024-02-13 12:25
林黛玉,如此标致的可人儿,又有一肚子的文章,可谓才貌双全。可为什么这“多病西施”总爱哭呢? 《红楼梦》书中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中写林黛玉之所以总是哭,是因为她要把前世欠给贾宝玉的泪水还给他。我想这只是林妹妹要哭的一个原因而已。 林黛玉她一身多病,而且书中在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和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中就写出了黛玉父母双亡。这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折磨是一般人不常“拥有”的。又在五十七回北姨妈爱语慰病颦中写黛玉看到宝钗姐姐有兄弟可以嬉闹,有母亲可以撒娇,这怎能不引起心中的悲楚呢?每当发病、失眠、咳嗽不停时,这其中的痛苦,又有谁能了解呢!更何况性情的孤傲,竟不能找到一个可以谈心的人。在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和第四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泣》中也暗示了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和她表达自己哀音的高潮。惨!也难怪她只能独自葬花,以发泄心中的忧愤,可想这水龙头哗哗的流,哪能容易止住啊!此其一。 其二,林黛玉她孤身寄居在外祖母家,虽然祖母家待她不错,吃喝用度与其他小姐一样。但是在第三回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王熙凤也说了黛玉是贾家的外孙女儿,竟不是嫡亲孙女儿。这身份使他想离开贾府一步也不能,因为这里是她唯一的依靠了,离开了无法苟活。可自己要留下来么,每日在贾府里请医吃药的,总是会让人谦的,这进退两难的痛苦,在文中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部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时,林妹妹又一次把悲音推向了高潮,悲也、哭也,“牵愁照恨动离情”如此悲凉的诗句,便在一个林妹妹的笔下诞生了。 其三,宝黛的爱情悲剧是造成这林妹妹日夜伤心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了。黛玉因无父母教导,所以天生自成一种与他人不同的性格,对宝玉的爱慕自然了没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束缚了,她一心追求着自己心爱的人,曾在书中第八十九回《蛇影怀颦卿绝粒》中,以绝食的方法来对抗封建势力。这曲折的爱情过程中自然免不了伤心垂泪。最致命的一击就是在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中贾母的一句:林丫头要是有这心病,我也没法用心药给她医了。这句话彻底的结束了宝黛的爱情,结束了林黛玉的生命,如此坚贞的爱情竟是水中月,镜中花,怎能不使她流干眼泪,含恨离开人世呢。 第五回《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吟道: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掉下辛酸的眼泪。可怜的潇湘妃子,你能不哭吗?
京韵大鼓宝玉娶亲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3-11-04 12:23
京韵大鼓宝玉娶亲主要内容是《红楼梦》九十七回中宝玉娶亲。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内容取材于《红楼梦》九十七回中贾宝玉娶亲故事,黛玉吐血夭亡,贾母没有去看她,整个贾府都在忙碌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忙着迎娶宝儿奶奶,把病重的黛玉放在一边不管,黛玉在重病之中焚烧诗稿,断了一世情思,紫鹃为黛玉不值,为了黛玉惋惜。
第三十二回,主要讲宝玉心迷黛玉之事。宝玉对黛玉说了句“你放心”,你怎么看这三个字?
1个回答2024-03-14 23:58

“你放心”,

这三个字是宝玉对黛玉的承诺,

宝玉心迷黛玉,只钟情她一人,永远不会改变。

林黛玉为什么爱哭?
1个回答2023-07-16 05:45

林妹妹是个泪美人,哭是林黛玉的常态。《红楼梦》开篇讲了一个神话故事,话说九重天上的三生石畔有一株绛诛仙草,一名叫神英侍者的神仙日日浇灌迹侍弯,悉心照料,终于有一日绛株草幻化成人形。原本绛株草可姿闷以直接位列仙班的,但是心里总有一丝郁结,想要报答神英侍者的灌溉之恩。于是在警幻仙姑谈州的指引下,幻化成人形,下凡以眼泪的形式还报恩情。

绛诛仙草在《红楼梦》中暗指的就是林黛玉,而贾宝玉恰好便是神瑛侍者的化身或象征。《红楼梦》中有太多的情节描述了林黛玉的哭泣,小到贾宝玉被贾政叫去问话,大到写《葬花吟》的时候,芒种节的清晨大观园里的各姐妹都去挂丝带,许自己的愿望了,只有林黛玉一人拿着花锄和绢袋,去念自己的《葬花词》,独自哭泣。

林妹妹五岁就离开贾府,会不会觉得是想父母了?小时候,我总是这样想。长大后才发现,原来林妹妹不开心,就是因为爱情。

林黛玉动不动就哭是为什么?她的眼泪有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2-14 04:05

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她下世为人是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愿意将自己毕生的眼泪替还他的甘露之水,所以当林黛玉遇到神瑛侍者转世的贾宝玉的时候,林黛玉的泪水就总是忍不住地往下流。

他二人有着三世情缘,第一世,林黛玉还只是一棵仙草,长在西方灵河岸的三生石畔上,神瑛侍者天天以甘露灌溉,仙草得以存活并胎去了草质化成女胎变成绛珠仙子,第二世绛珠仙子因未报灌溉之恩,整天游离在离恨天外,饿了就吃一口秘情果,渴了就喝一口灌愁水,所以体内存有一股对神瑛侍者缠绵不尽的情意。

第三世,二人先后下凡,仙子发愿要以泪归还,神瑛侍者下凡历劫成为贾宝玉,而绛珠仙子也紧随其后下凡为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母亲贾敏病故,贾母执意要将黛玉接入贾府亲自抚养,二人在第一次见面就感觉对方熟悉的不得了,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样。

贾宝玉有一块出生时口中所衔的玉块,今看到黛玉品貌酷似仙子下凡,就问黛玉可有玉无,黛玉会错了意,就说那玉一定不是稀罕物,她并没有,没有想到贾宝玉一听,抓起玉就砸,黛玉初来乍到,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今见宝玉因自己的话砸玉,夜深人静眼泪流个不住,宝黛二人初见,黛玉就开始了还泪。

后来黛玉经常因为猜忌宝玉的心思流泪,或与宝玉弄小性儿流泪,宝玉被父亲打,黛玉又哭得两眼红肿,长大之后,又因自己和宝玉两小无猜,自己的心事无人做主而流泪,最后终于因宝玉娶宝钗泪尽而逝,终于将毕生的眼泪都归还了。

林黛玉为什么要进京都?
2个回答2023-04-11 06:11
林黛玉是六岁到贾府的,是十五岁死的
按小说文本的顺序来推算年龄,自然要先从黛玉进京说起。第二回交待黛玉时就明说他“年方五岁”,然后,“将一月光景”病愈的贾雨村被聘为林府西宾,“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因而黛玉六岁母丧,至雨村与冷子兴演说荣府时,说黛玉母“可伤上月竟亡故了”,而随后黛玉便进了贾府,可知应在同年,即黛玉仍为六岁。由黛玉对王夫人说“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应知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同回冷子兴一节文字中,说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也正好对笋。

黛玉进贾府时,是“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可见身量较小,再有贾母的第一反应也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完全拿她是小孩子家应待,细细的找此类笔墨甚多,因而从黛玉进贾府的这一系列描写来看,此时六岁也是合乎实际的。因此这个时间黛玉六岁,宝玉七岁,应无疑问。

黛玉死时 是他们谈婚论嫁的年龄,也就是16岁左右
黛玉的死亡时间 第九十四回 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奇祸海棠花本应三四月份开,但这株花开在十月,后隔了没多久一些祸事就在贾家发生了,其中也包括黛玉之死,按照这个推论应该是深秋时刻死亡
死的时候是十五岁,死前遗言说自己活了十五岁.花一样的年纪.可惜.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3-02 05:12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真相 第三回,林如海在妻子死后,因黛玉“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从贾母书信之命,让黛玉投奔外祖母去。黛玉“洒泪拜别”,带了一个“极老”的“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一团孩气”的十岁小丫头雪雁,登舟而去。租没和《红楼梦》很多情节一样,林黛玉进京都的故事也经不起推敲,处处自相矛盾。比如林家为何千里迢迢的把女儿托付给贾家?要知道在封建时代,一般官宦大户人家的女子都足不出户,且林如海自己仍在当官任上,也有几房姬妾,弊态纳“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不是过硬的理由。以林如海的家世和肥缺(四代袭列侯,林如海又任巡盐御史),只得黛玉一女,如何他死后其女儿寄居贾家却“一无所有”(四十五回),他家的钱财都到哪里去了?林如海既对黛玉“爱如珍宝”,怎么就放心一个十岁的丫头和“极老”的王嬷嬷护送一个六岁的独生女儿进京?又如何这女儿进京后突然变成了一个懂得“步步留心,闭埋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多心眼的大姑娘?黛玉年仅六岁,如何会有一个“极老”的奶妈?论理这奶妈最多不过三十出头才是。雪雁才十岁,却自幼就服侍黛玉,莫非她两三岁就开始服侍人了?《红楼梦》打破空间限制和时间顺序,以倒叙和顺叙结合叙述年家“三春”的故事,原来,林黛玉上京,是雍正三年年羹尧从杭州押解上北京的隐写。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听过一曲《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曲《分骨肉》,说的不是别人,就是第三回抛父进京都的林黛玉。所谓“一帆风雨路三千”,就是“她”从“扬州”登舟来到北京的隐写,“扬州”即“东南”杭州,利用《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和《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的说法,把在江南和东南的杭州曲解成扬州。黛玉此番水路是苦海慈航,“弃舟登岸”寓意“她”从此脱离苦海,去往西天,是死亡的隐写。所谓家园,是年羹尧在西安和杭州的家业,所谓“残年”就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年遐龄,年羹尧的父亲,这些笔者已有另文分析了。因此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其实是另一个版本的“哭向金陵事更哀”,金陵在小说里是北京。和林黛玉抱头痛哭的贾母,暂时充当年遐龄,就是“她”“恐哭损残年”。五十七回紫鹃“试忙玉”时说黛玉“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所以才投奔了贾母来。这话其实于理不通,因为贾府并没有黛玉的父母。但是如果把贾母暂时看作“黛玉”的父母,却又说得过去。年羹尧在雍正三年冬天押解到京,不久即被赐死,作者精心暗示了这个事实: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在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第三回)“残冬”说明此时是冬天,“碧纱橱”虽是现成的建筑术语,但也是曹雪芹借来暗示事情的工具,原来,它是“必杀除”的谐音。《红楼梦》说的是还泪报恩的故事,“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已经表达了这个意思。林黛玉、林如海、贾政、贾母等人其实都是年羹尧一个人,贾雨村是雍正,他被敷演成黛玉的老师,有“训教之恩”,所以林如海必须对他“尽心图报”,这其实仍然是神瑛侍者对绛珠草的灌溉之恩,不过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罢了。《红楼梦》的故事,跳来跳去都跳不出这个圈子。黛玉在冬天从南方到北方,作者把她比作反季节而飞的大雁,所以她的丫头叫雪雁;作者认为年羹尧是“王”,所以黛玉的嬷嬷姓王,这个“王”姓是为林黛玉设计的;作者认为年羹尧三年里如在苦海泛舟,死是一种解脱,所以林黛玉坐船上京城并在京城“弃舟登岸”。如此等等,都是作者极力在小说中表达的意思。作者又善于利用回目数字作文章。林黛玉进京被精心安排在第三回,隐指雍正第三年。林黛玉上京后,回去过扬州一次,然后重新上京,实际上她上过两次京。但这两次上京,都是为了暗示“黛玉”是从江南坐船来京。这条线索的暗线是林如海死,他的死就是年羹尧的死。年羹尧进京前,在京城和在杭州的家都被查抄,并把抄出来的银子一百二十万发两往西安填补亏空,这就是“穷通皆有定”以及七十二回贾琏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的由来,“发三二百万的财”隐指查抄年家的事。贾琏是带黛玉回扬州奔丧的人,由他来说这话,影射他接管了“林家”的财产。这就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真相。林黛玉上京,既是“三春”故事的结束,又是“三春”故事的开始,因此作者安排“黛玉”住进了“西厢”,从这里,曹雪芹开始了年羹尧在“西厢”里“三春”的故事。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