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贯口小孩子释文

成语一以贯之的意思和解释,用一以贯之造句及其故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2-19 10:34
【解释】:贯:贯穿用根本性事理贯通事情始末或全部道理【自】:《论语·仁》:曰:‘参乎吾道贯’曾曰:‘唯’门问曰:‘何谓’曾曰:‘夫道忠恕已矣’【示例】:据谷超豪等忆凡遇应参加讨论苏先向风雨阻几十间~ 
◎刘征泰《苏步青》【语】:偏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一以贯之的意思和解释,用一以贯之造句及其故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2-29 02:35
故事典故:《论语·仁》:曰:‘参乎吾道贯’曾曰:‘唯’门问曰:‘何谓’曾曰:‘夫道忠恕已矣’
求“精贯白日”的解释
1个回答2024-02-19 08:51
jīng
guàn
bái
rì形容极端忠诚。《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君执大节,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其神策。”典故出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君执大节,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其神策。”
近义词
精诚贯日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极端忠诚。
成语举例:《新唐书·文艺传下·李翰》:“慢叱凶徒,精贯白日,虽古忠烈无以加焉。”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极端忠诚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学贯中西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1个回答2024-02-04 12:55

学贯中西 [ xué guàn zhōng xī ]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xué guàn zhōng xī ]

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出 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本领事久闻这位某观察,是曾经某制军保举过他留心时务、学贯中西的。”

求“一以贯之”的解释
1个回答2024-02-24 09:37
yī yǐ guàn zhī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典故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近义词

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反义词

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成语举例:据谷超豪等人回忆,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苏先生向来是风雨无阻,几十年间一以贯之。(刘征泰《苏步青》)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贯虱的解释贯虱的解释是什么
1个回答2023-12-14 05:40
贯虱的词语解释是:1.见"贯虱"。
贯虱的词语解释是:1.见"贯虱"。结构是:贯(上下结构)虱(半包围结构)。拼音是:guànshī。注音是:ㄍㄨㄢ_ㄕ。
贯虱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贯穿虱心。极言善射。引典出《列子·汤问》:“纪昌者,又学射於飞_昌以_悬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__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_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_。”五代李瀚《蒙求》诗:“纪昌贯_,养由号猿。”宋刘克庄《蠹赋》:“古有所谓贯虱之射手,承蜩之__。”《荡寇志》第七一回:“那女子却伶俐,又自己习得一手好弓箭,端的百发百中,穿杨贯虱。”
二、国语词典
贯穿虱心。形容射箭技巧非常精妙。
三、网络解释
贯虱贯虱的释义是贯穿虱心。
关于贯虱的诗词
《纪昌贯虱悟射图》
关于贯虱的诗句
出手犹堪贯虱胸纪昌贯虱穿杨贯虱胸
关于贯虱的成语
贯朽粟腐贯穿今古罪恶贯盈粟陈贯朽扪虱而言口中蚤虱穿杨贯虱扪虱而谈
关于贯虱的词语
粟陈贯朽扪虱而谈虱多不痒虱处_中罪恶贯盈腰缠万贯穿杨贯虱贯虱穿杨口中蚤虱扪虱而言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贯虱的详细信息
鱼贯而出的意思解释
1个回答2024-03-18 01:51
鱼贯而出的意思是如游鱼首尾相接连,一个挨着一个陆续而出。
成语出处: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回:“三人急不暇择,从窦中鱼贯而出,外面正是一条逼狭的胡同,还静悄悄的没人阻住。”
成语造句:
下课铃一响,同学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
看着十几个手下鱼贯而出,郭少嘉这才推开了地下室内客厅一侧的一道房门。
敲一敲按钮,物美价廉的商品鱼贯而出,千里之外的工厂了如指掌,我们做到了以前想也不敢想友盯的事慎闹。
词语辨析:
近义词: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反义词:一拥而入、好孝和破门而入、蜂拥而入、蜂拥而来。
求“才贯二酉”的解释
1个回答2024-02-13 01:11
cái guàn èr yǒu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典故出处

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

近义词

学富五车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成语举例: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镜花缘》一六回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学识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解释鱼贯而出
1个回答2024-02-20 21:26
像游鱼那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出去。

近义词 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造句 老师带领我们参观地下遂道时,我们排好队鱼贯而入,鱼贯而出。
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句当如何解释?
1个回答2024-01-20 20:20
冯山如仁在《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没有想到,就孔子的这句“吾道一以贯之”的解释竟然异彩纷呈而莫衷一是。然而,这句话真的就不能有所简单的解释吗?在抛出我的理解之前,我们首先将几位名家的解释呈现给大家。 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就“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解释为“我平日所讲的道,都可把一个头绪来贯串着”。在注评中,钱穆先生重点解释了“贯”字,作串通义。他还顺势批判了清代儒家将“贯”字解释为行事义的说法。(参见第92页) 杨伯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中就这句话解释为“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杨伯峻先生在注释中也是重点解释了“贯”字,作贯穿或统贯解,同时也否定了清儒阮元的行或事的解释。(参见第39页) 南怀瑾先生在其《论语别裁》中就这句话解释就更戏剧化了。他说:“这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是钱,把它贯串起来还可以,这‘道’又不是钱,怎么一以贯之呢?”他还说,曾参给同学的解释是两个字“忠恕”,那么这就不能叫“一以贯之”,该是“二”以贯之了。接着他用禅宗中的“拈花微笑”的故事和俱胝禅师的“一指禅”的故事来比拟孔子的心法。就是说,他以为,孔子所谓的“一以贯之”这个“一”字究竟是说什么,只有曾参领悟明白了,这就像迦叶的微笑和小沙弥的伸出一根食指从而悟道一样。南先生还无不感慨地说,孔子的这句话乃是“千古以来一个大问题、一个大疑案”。(参见第185-186页) 傅佩荣先生在其《解读论语》中就这句话解释为“我的人生观是由一个中心思想贯穿起来的”。但他在解读“一以贯之”则说:“指完整系统或中心思想。这是人的理性发展与实践心得抵达一定程度时都会向往的境界,而自古以来只有极少数大智大仁者可以如愿以偿。”(见第63页) 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就这句话解释为“我的思想学说是贯通一致的”。他在注记中说:“这章非常著名而异解甚多。有的且涉神秘。关键在于何谓‘一以贯之’。有的解作禅宗顿悟,秘诀心传。有的讲为基本观念,一统万物(如王弼注),本读解作实行践履(朱注近之)因为‘忠恕’并非观念的知识,而正是为人做事对人对己的基本道理和原则,仍是实用理性的呈现。而‘中心曰忠,如心曰恕’(《周礼·大司徒疏》),又都与心理情感有关。这明显是种道德情感,绝对而普遍,所以能一以贯之,无往不适。”(见第114页) 刘兆英先生在其《论语新释》中就这句话解释为“我讲的一切可用‘一’来贯穿和概括”。他在注释中说这个“一”是指道。他还解释说,“‘一’是先秦哲学的重要概念。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又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由此可知,‘一’是道在阴阳未分之时的状态或阴阳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孔子所强调的‘一’正是道的意思,而不指‘始终如一’。”(见第54页) 曾仕强先生在讲解《易经的奥秘》时说,孔子有一次讲说“吾道一以贯之”大家都很熟悉,“吾道一以贯之”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孔子说,我的思想可以用一种态度来贯穿它。或者可以解释为,我的思想是贯通而统一的。在这里,我们首先解释这个关键词“道”字。从孔子曾讨教并较熟知于老子的学说看,孔子所谓的“道”应该是对老子的道理念的引申之后的运用,即此处的“道”可以解释为思想。而“道”理念在老子那里,应该是对宇宙发生者或创造者的命名。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是在古汉语中,“道”的本义乃是道路。那么,老子为何会选用“道”字而描述他所直观而想象的那个宇宙创生者呢?我们猜想,或许他经常在路途中散步遐想那宇宙创生的问题,从而灵机一动,这脚下的道路原先是没有的,人走得多了或者人们经过规划拓展而修整便成为了道路。然而那最早的踩踏者或修路者却早已退隐不见了,可这道路却总在存在着。道路的意义就是一则方便人们回归家园,一则也方便人们的相互往来。由此他便以道路的道而命名他对于世界发生的理解。在他看来,是道创造了这世界,只是道在创造了这世界之后便退隐不见了。由此也就生成了他的退隐哲学。自此之后,这个“道”字由道路而引申为创世者而引申为规律而引申为思想等等。在这里,我们再解释关键词“以”字。就这个字的用法,一则可以解释为动词或介词。按古汉语的说法,“以”本来就是动词,《说文解字》就说“以,用也”。譬如,孔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见《论语·子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有政务的话,即使不再用我了,我还是能够知道些的。现在我们就这个字一般都解释为介词,将其理解为“用”“拿”“凭借”等。由这类“以”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种事物为工具或表示动作凭借某物来完成。用“以”组成介词结构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譬如,《捕蛇者说》中的“而吾以捕蛇独存”句。这句话可以解释为,然而我却用(或凭借)捕蛇这件事而独自存活着。譬如,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便可以解释为我的思想可以用一种态度来贯穿它。又譬如孔子的“一言以蔽之”便可以解释为用一句话而概括它。一则也可以解释为连词“而”。就是说主要连接动词有时也连接形容词或其他成分。譬如,《屈原列传》中的“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破”。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在这以后一天天地而被削割,几十年后竟然最终被秦国消灭。又譬如,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可以解释为我的思想是贯通而统一的。将这两个关键词解释了之后,其中的“一”字我们便将其理解为数词,翻译为数量词“一种”。原句便可以重构为“吾道以一贯之”。再则也可以理解为动词“统一”,原句则可以重构为“吾道一而贯之”。这样句中的“之”字便只有调节音节的作用。就该句中的“贯”字,我们沿用大家的解释作“贯穿或贯通”。 经过了我们对该句中关键词的分析,大家就应该明白,孔子的这句话并不神秘,也并不很难翻译。然而不知何种原因以往的诸位名家在解释这句话时要么说它有歧义,要么说它很神秘。这样的结果便是几千年来或者至少长期以来让大家在这句话面前往往望而生畏,以至于使人们都不敢相信自己能够把这句话解释清楚。文言文确然因为历史久远也因为表达简约,从而给后人造成理解上的诸多不便。然而就孔子的这句话而言,我们以为之所以有如此的诠释迷障,很可能是因为那些名家把孔子的言说过于伟岸化从而神秘化了。总而言之,对于《论语·里仁》中的这段话,我们的解释如下: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可以用一种态度来贯穿它。”曾参说:“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弟子问道:“老师的话说得是什么意思呢?”曾参说:“老师的思想无非忠恕罢了!”说到这里,诸多的解释家曾多在怀疑曾参对老师的思想的这种阐释是否恰当,我以为这实在是见仁见智而已,从而就不必过于追究曾参的理解力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