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琵琶和枇杷的区别

为什么说“枇杷不是琵琶,琵琶就是枇杷”?
4个回答2023-12-20 03:30
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有好几个版本,大意都是某个读书人收到一盒枇杷,礼单上却写作“琵琶”,遂作打油诗以嘲讽。然而这作诗的人,恐怕读书也读得不深,不知道琵琶和枇杷原本竟是一件事物
为什么琵琶不是枇杷?
2个回答2023-01-08 20:47
木子旁你看不出来么= =
是为了区别开,不然吃的也是枇杷,乐器也是枇杷,不知道会发生多大麻烦= =
琵琶与枇杷
1个回答2023-12-09 18:00
琵琶是乐器,枇杷是水果,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因为用途不一样,地位和价位也有显著的差别。喜欢弹琵琶的人未必喜欢吃枇杷,喜欢吃枇杷的未必会弹琵琶。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的人会弹琵琶,弹得一手好曲子。前阵子看一档综艺,发现有的艺人把琵琶弹出了新花样,弹流行歌曲,速度快的惊人,一看就是练了多年,手艺娴熟了。

枇杷是南方的水果,在北方较为少见,记得有次和母亲去云南,看见一人当街扛着一大根结着枇杷的树枝。母亲好奇问了一下,那人索性给了我们一些,还说他可以再去摘。当时枇杷在我的印象中,就和北方这边的槐花一样,可以随摘回家。后来在超市见到了枇杷,价格不菲,因为从南方运来,路费也不便宜。

我在想,琵琶和枇杷本是无关联的两种事物,之所以会提到一起,还是因为二者的读音一模一样,说出来可能会混淆。当然,可以这样问,你说的是能弹奏的乐器琵琶,还是能吃的水果枇杷呢?
枇杷不是这个琵琶,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2-10 21:27
枇杷是一种水果
琵琶是一种乐器
所以它们不是一种东西
琵琶与枇杷的故事有什么?
1个回答2024-01-25 23:48
枇杷与琵琶 从前有一个官人想吃枇杷,命下人去办。不料这个下人不知道枇杷,以为官人心血来潮想吃琵琶,就把琵琶噼了,煮了汤羹。故事不知见之于《笑府》还是《笑林广记》记不起来了。不过,据说现在还真有一道菜叫「琵琶羹」的,是鸡头米、西米和椰奶的「三合一」,取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意。 枇杷和琵琶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广告> 前者是常绿小乔木,原产我国,长江以南栽培较多。后者为拨弦乐器之一,体半梨形,曲颈,四弦。戴假指甲弹奏,音域宽广,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这样两种名同音而实大异的东西何以常被牵扯在一起,甚至连颇有名头的文人也会出错,其故安在?其实说来简单,盖我国古代「枇杷」与「琵琶」可以通用。 请看《雅谑》中的一段记载: 「莫廷韩过袁履善先生,适村人献枇杷果,帖书『琵琶』两字。相与大笑。某令君续至,两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为问,袁道其故。令君曰:『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莫即云:『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令君赏誉再三,遂定交。」这首七绝诙谐俚俗,近乎打油,然而平仄声韵,中规中矩,剥去它挖苦嘲讽的「外壳」,实在是一首好诗。「令君赏誉再三」,我亦云然。 同样的「雅谑」还见于明代苏州大画家沉周(石田)的故事。有一次,别人送枇杷给沉石田,来信中也将「枇杷」写成「琵琶」,沉即作书答道:「承惠琵琶,开奁骇甚!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古来司马泪于浔阳,明妃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今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秋雨之际也。」沉石田老先生的短札典丽清雅,不失有明一代小品宗风,且连用两典(白居易浔阳江头夜听琵琶与王昭君出塞途中怨弹琵琶),大概此公原想「幽」人一「默」,哪知反而授人笑柄,这是沉公所始料不及的。 上述两则「雅谑」中的士大夫和大画家沉石田都肯定不能把「枇杷」写成「琵琶」,不免苛求过甚,说得重一点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枇杷的得名是由于「其叶形似琵琶,故名」。而「琵琶」这乐器,专家考证乃昉自汉代,秦汉以前既无「枇杷」之名,亦无「琵琶」之器。后来,琵琶广泛流行,并成了妓女的必备之物,因而,「琵琶」、「枇杷」与妓女便结上了不解之缘。沉石田所说的白居易「司马泪于浔阳」的《琵琶行》固然传诵至今,而同时代的元稹亦留下了「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下闭门居」的诗句,因此,后来人们称妓女居所为「枇杷门巷」,可「枇杷门巷」未必真的有可啖的枇杷,但肯定有「半遮面」的琵琶。还有,妇女改嫁,旧时称为「琵琶别抱」,可见「枇杷」与「琵琶」自古以来便难捨难分,把「枇杷」写成「琵琶」在古时是可通的。现代人当然不会把两者溷用了。 先说一个小故事助兴:从前有一个官人想吃枇杷,命下人去办。不料这个下人不知道枇杷,以为官人心血来潮想吃琵琶,就把琵琶噼了,煮了汤羹。故事不知见之于《笑府》还是《笑林广记》记不起来了。不过,据说现在还真有一道菜叫「琵琶羹」的,是鸡头米、西米和椰奶的「三合一」,取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意。 枇杷和琵琶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广告> 前者是常绿小乔木,原产我国,长江以南栽培较多。后者为拨弦乐器之一,体半梨形,曲颈,四弦。戴假指甲弹奏,音域宽广,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这样两种名同音而实大异的东西何以常被牵扯在一起,甚至连颇有名头的文人也会出错,其故安在?其实说来简单,盖我国古代「枇杷」与「琵琶」可以通用。 请看《雅谑》中的一段记载: 「莫廷韩过袁履善先生,适村人献枇杷果,帖书『琵琶』两字。相与大笑。某令君续至,两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为问,袁道其故。令君曰:『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莫即云:『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
琵琶与枇杷的故事有什么?
1个回答2024-01-27 02:12
枇杷与琵琶

从前有一个官人想吃枇杷,命下人去办。不料这个下人不知道枇杷,以为官人心血来潮想吃琵琶,就把琵琶噼了,煮了汤羹。故事不知见之于《笑府》还是《笑林广记》记不起来了。不过,据说现在还真有一道菜叫「琵琶羹」的,是鸡头米、西米和椰奶的「三合一」,取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意。



枇杷和琵琶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广告>



前者是常绿小乔木,原产我国,长江以南栽培较多。后者为拨弦乐器之一,体半梨形,曲颈,四弦。戴假指甲弹奏,音域宽广,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这样两种名同音而实大异的东西何以常被牵扯在一起,甚至连颇有名头的文人也会出错,其故安在?其实说来简单,盖我国古代「枇杷」与「琵琶」可以通用。



请看《雅谑》中的一段记载:



「莫廷韩过袁履善先生,适村人献枇杷果,帖书『琵琶』两字。相与大笑。某令君续至,两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为问,袁道其故。令君曰:『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莫即云:『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令君赏誉再三,遂定交。」这首七绝诙谐俚俗,近乎打油,然而平仄声韵,中规中矩,剥去它挖苦嘲讽的「外壳」,实在是一首好诗。「令君赏誉再三」,我亦云然。



同样的「雅谑」还见于明代苏州大画家沉周(石田)的故事。有一次,别人送枇杷给沉石田,来信中也将「枇杷」写成「琵琶」,沉即作书答道:「承惠琵琶,开奁骇甚!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古来司马泪于浔阳,明妃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今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秋雨之际也。」沉石田老先生的短札典丽清雅,不失有明一代小品宗风,且连用两典(白居易浔阳江头夜听琵琶与王昭君出塞途中怨弹琵琶),大概此公原想「幽」人一「默」,哪知反而授人笑柄,这是沉公所始料不及的。



上述两则「雅谑」中的士大夫和大画家沉石田都肯定不能把「枇杷」写成「琵琶」,不免苛求过甚,说得重一点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枇杷的得名是由于「其叶形似琵琶,故名」。而「琵琶」这乐器,专家考证乃昉自汉代,秦汉以前既无「枇杷」之名,亦无「琵琶」之器。后来,琵琶广泛流行,并成了妓女的必备之物,因而,「琵琶」、「枇杷」与妓女便结上了不解之缘。沉石田所说的白居易「司马泪于浔阳」的《琵琶行》固然传诵至今,而同时代的元稹亦留下了「万里桥边女校书,琵琶花下闭门居」的诗句,因此,后来人们称妓女居所为「枇杷门巷」,可「枇杷门巷」未必真的有可啖的枇杷,但肯定有「半遮面」的琵琶。还有,妇女改嫁,旧时称为「琵琶别抱」,可见「枇杷」与「琵琶」自古以来便难捨难分,把「枇杷」写成「琵琶」在古时是可通的。现代人当然不会把两者溷用了。





先说一个小故事助兴:从前有一个官人想吃枇杷,命下人去办。不料这个下人不知道枇杷,以为官人心血来潮想吃琵琶,就把琵琶噼了,煮了汤羹。故事不知见之于《笑府》还是《笑林广记》记不起来了。不过,据说现在还真有一道菜叫「琵琶羹」的,是鸡头米、西米和椰奶的「三合一」,取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意。



枇杷和琵琶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广告>



前者是常绿小乔木,原产我国,长江以南栽培较多。后者为拨弦乐器之一,体半梨形,曲颈,四弦。戴假指甲弹奏,音域宽广,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这样两种名同音而实大异的东西何以常被牵扯在一起,甚至连颇有名头的文人也会出错,其故安在?其实说来简单,盖我国古代「枇杷」与「琵琶」可以通用。



请看《雅谑》中的一段记载:



「莫廷韩过袁履善先生,适村人献枇杷果,帖书『琵琶』两字。相与大笑。某令君续至,两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为问,袁道其故。令君曰:『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莫即云:『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
琵琶与枇杷的故事有什么?
1个回答2024-01-29 20:57
“枇杷”与“琵琶”
有人送枇杷给县官,可他在礼单上把“枇杷”写成“琵琶”,县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有个客人应声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枇杷与琵琶的笑话给人一个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2-14 08:38
有次我妈睡觉,嘴没闭严。小时候调皮,拿个豆角给放嘴里了,我妈还嚼了下,当时就醒了。看我乐的前仰后合的,说:做个梦感觉吃东西。
关于琵琶枇杷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24 19:58

余音绕梁

拼音:yú yīn rào liáng

释义:原来形容歌声优美,使人回味。现亦形容激动人心的话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出 处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造句:“受罪半天,能听到一段荡气回肠的唱儿,就很值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

绕梁三日

拼音:rào liáng sān rì

释义: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造句:他的表情很为细腻,可说一丝不苟,嗓子也很响亮,唱几句真的是响遏行云,可以~。

荡气回肠

拼音:dàng qì huí cháng

释义: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出 处: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例 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有着令人~的力量。

琵琶本名“枇杷”是为何?
1个回答2022-10-02 11:28
推手为琵,引手为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