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湘江快板笛子教学

笛子《春到湘江》
3个回答2022-05-25 22:22
哥们你确定要用《春到湘江》吗,后边的三吐双吐高音能hold住吗,否则还是pass吧。
话说还不如《扬鞭催马运粮忙》效果好,这个难度低也挺能带动气氛!
笛子曲春到湘江赏析
1个回答2023-10-16 18:07
春到湘江李增光演奏
春到湘江竹笛快板怎么提速,老是提不上去
2个回答2023-01-26 00:43
提不上去的原因是因为手指和舌头都跟不上,练的不到位!慢练!至少比原速慢一倍,把指头和舌头都练清楚练熟练了速度自然就上去了。
笛子春到湘江和收割哪个难
1个回答2022-09-10 19:54
春到湘江难一些,个人觉得,这个是笛子十级曲目,后一段超级难吹,学得我都快吐了!
笛子吹奏春到湘江要注意什么?
1个回答2022-07-07 22:20
气要足在前奏时,注意虽然是散板,但是吹奏时不要把每个小节吹散了,感觉会非常托。在结尾处,注意音长,不要吹短或者吹长。在进入行板时,注意要把律动性吹出来,把那种行云流水的走路的感觉吹出来。在考试时,评委对你的小错误是不会追究的,但是对于曲子的律动性要求非常高,这个是对曲子的理解所以是个考察的重点。春到湘江是个描写春天的曲子,所以那种春来了的美好心情一定要吹出来。
春到湘江的快板是个非常重要的段落,可以考察包括吐音,气息与手指的配合在内的重要的笛子演奏技巧。所以一定要把快板的部分加强联系,评委非常注意这个部分的考核,如果这个部分吹得不好那么评委给分会非常低得。在练习时,可以考虑先将这个部分进行慢练,就是放慢速度,但是节奏不能错,这样的练习会有助于曲子的熟悉,手指与气息的配合会在慢练中得到加强,再吹快板时会感觉会比以前更加流畅
在考试的时候除了注意曲子的练习,还要注重应试技巧。笛膜的调整要稍微比原来正常时松一点,因为在候场时一般会在比较凉的地方,(专门为考生提供良好休息地方的学校不多)在这些地方因为气温低,笛膜会自然变紧,所以要是按照平时的状态调整笛膜,笛膜在考试时会变得比较死,音色也会受到影响。考场里面的射灯也会烤的笛膜发紧。所以适当的把笛膜调松一点就会避免这个问题
笛子曲春到湘江是几级的曲子!
2个回答2022-04-10 12:34
在考级规定曲目中,这是十级的曲目,在全省艺术统考中,这种曲子最好不要吹,吹点难度高的,比如 大青山下 挂红灯 秦川抒怀 等,难度越高分给的就越多
如何吹好春到湘江这首笛子曲/
2个回答2022-08-19 10:15
首先,气要足,手指灵活。
然后多听名家的示范,看看这首曲子的主题意境。
多吹几遍就能吹出自己的感觉
韩湘子吹笛--
1个回答2024-02-20 02:37
韩湘子吹笛--不同凡响
横笛《春到湘江》节目串词怎么写?
2个回答2022-05-22 16:48
三月桃花映日红,湘江水暖柳烟浓。雅音轻弄浸春韵,才洒淡墨醉碧穹。龙舞苍穹绕九天,凤临琼宇步翩跹。呈和云彩倾诗韵,祥润长虹敬俊贤。下面请欣赏横笛演奏《春到湘江》......
有关湘江的诗词
1个回答2024-04-28 22:11
  一、回答:有关湘江的诗词如下
  1、《再上湘江》唐,柳宗元。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2、《渡湘江》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3、《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4、《晚泊湘江》唐,宋之问。
  五岭恓惶客,三湘憔悴颜。
  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
  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
  唯馀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5、《湘江曲》唐,张藉。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二、扩展知识:
  1、湘江简介:长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湘江,其源头有4种说法:一是传统的正源(俗称东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白石乡的石梯,河源为海洋河,北流至兴安县分水塘与灵渠汇合称湘江;二是南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乡龙门界;三是广西兴安县南部白石乡境内海洋山脉的近峰岭,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四是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狗岭,河源为潇水,在永州市的萍岛汇合广西来水称湘江。学界较流行的说法是白石河源。流经湖南省永州市、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长沙市,至岳阳市的湘阴县注入长江水系的洞庭湖。如海洋河为源,湘江干流全长844公里, 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以潇水为源,干流全长948公里,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
  2、咏物诗简介: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