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鼓词的发展

文言小说在明清时期的发展
1个回答2022-06-18 19:35
当时就已经很普遍了
鼓励学生发展创造力的好处?
1个回答2024-03-11 10:12

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2、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3、培饥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培养方式

对于人来说,创造力不仅是天赋和才能,而且还是一种责任。创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决一个困难的出乎意外的烂亮并方法),也不能呼之即来,由创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现看来,创造力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结果。问题在于洞察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为促进创造力创造先决条件。

创造,是一个内涵键桥非常丰富的词汇,人们须臾都离不开先辈们创造的不可胜数的成果。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心理上对创造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和成见,认为创造太深奥,高不可攀,太神秘,深不可测,是少数有“天才”的发明家、科学家才能做到的事情,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清对什么?薄对什么?暮鼓对什么?
2个回答2022-12-25 02:49
清对浑,薄对浓,暮鼓对晨钟
明清时期佛教的发展
1个回答2022-08-21 07:25
南无阿弥陀佛
明清之际为什么是小说发展起来而不是其他文体
1个回答2023-01-24 03:25
思想的寄托,
J联赛的清水鼓动什么时候改名为清水心跳了?
1个回答2023-10-25 04:18
翻译的不一样而已
鼓词的展现形式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0-12 14:44

鼓词是韵文、散文相间的。唱词为七言或十言句,句式似较弹词更为灵活。鼓词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又说又唱的成本大书,另一种是只唱不说的小段。习惯上,前者称为鼓词,后者称为大鼓。大鼓出现较晚,它是从鼓词“摘唱”来的。所谓“摘唱”,即从鼓词中摘取精彩的一段来演唱。清中叶前后渐渐兴盛,并有了专门为此创作的作品,于是它便与鼓词正式分开,成为另一种曲艺形式。

宝宝练习敲小鼓,能发展手的技巧
1个回答2024-01-24 03:22

  小鼓手


    培养按能:


    首先训练听力,其次通过学习用小棒跟随音乐敲小鼓,培养节奏感和协调性。


    游戏准备:


    小木勺、奶粉盒、乐曲。


    方法步骤:


    1.奶粉盒的开口封起来,做成一个鼓,再给宝宝一把小木匙当鼓棒。


    2.妈妈敲打这个新做的“小鼓”,使之发出响亮的声音,教宝宝学着用手或用小木勺去敲打。


    3.等宝宝能够熟练“敲小鼓”的时候,继续玩这个游戏,只是这时候要配上节奏感强的乐曲,这样宝宝可以按节拍同妈妈一起敲打。


    游戏提醒


    小心不要让宝宝用“鼓棒”打到自己或别人。


    益智拓展


    宝宝练习敲小鼓,能发展手的技巧。这是因为宝宝要用手或小棍敲中鼓面才能发出声音。宝宝通过听音可以纠正自己打鼓的技巧,使手、眼、耳互相协调而使技巧进步。每种乐器要求不同的敲击技巧,宝宝从玩具的玩法中练习手的技巧,并用眼和耳促进手技巧进步。

黄泥鼓舞的起源和发展
1个回答2024-02-23 00:45

瑶族自古崇拜多神,是认为万物有灵的民族。据资料记载,自秦汉始中原文化逐渐进入南岭,瑶族开始将开天辟地之神“盘瓠”视为本民族的创始者和佑护神加以崇拜。并在每年收获季节全体瑶民要举行隆重的“盘王节”对盘王进行祭祀和酬谢,以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每年大瑶山的“盘王节”时,由当地师公选定在大瑶山深处的六巷举行。这天清早太阳刚露头,设在一座高耸山峰前的祭祀场地已聚满了来自各个山寨被邀请的盘瑶、花蓝瑶、茶山瑶、蓝淀瑶等男女宾客。他们装束奇特、色彩缤纷,男子服饰已基本汉化,但女子服装和头饰不但区别大,而且式样各异、艳丽夺目,为一派葱绿的山麓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嗵哐!嗵哐!传来由远而近的锣鼓声,寻声抬头望去,绿荫丛中隐约可见一队挎鼓提锣、高抬神灵塑像的队伍,若隐若现地闪动在悬于半空中的山间小路上。锣鼓声便是祭祀活动即将开始的信号,场上的人们围绕祭坛纷纷找好各自“观礼”的位置。约一袋烟的功夫,大队坳瑶男女和一尊出自老村长之手新雕刻的木质盘王彩色塑像,被安放在祭祀场地的供桌上。这尊栩栩如生的盘王塑像高约 1米,头戴黑色乌纱、身穿红色明代官人朝服、腰系玉带,神态威严庄重、目光炯炯,确是一副汉官打扮。
祭祀场地的北端,为区分“尘世”与祭祀“圣地”,特用竹竿捆扎成似今日舞台上下场门的“阳门”和“阴门”。在安放盘王塑像的供桌前,人们顺次摆放了土地、雷神、雨神、白娘娘、灵娘和猪、牛、虎、熊等各路神灵的木壳面具,面具前供放着刚宰割的猪头和香火等。
仲夏烈日的燥热吞噬了清晨的清凉,乡亲们在供桌上摆齐饭菜、米酒等供品后,主持祭祀仪式的老师公来到鼓面涂满黄泥的一面肥硕大鼓前,一面剥落着已被晒干的黄泥,一面看看日照的阴影,等待吉时的到来。为何只把稀黄泥抹在唯一的大鼓鼓面上?原来瑶族一般对两端蒙皮的不同蜂腰长鼓统称为“长鼓”,但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长鼓”有两种,一种是体型肥硕而笨重的长鼓,被山里瑶民称为“母鼓”,而体型细瘦、轻巧,可边敲边舞的长鼓被称为“公鼓”。“母鼓”因鼓面大容易受潮疲软,使用前通过晒干涂抹在鼓面的黄泥来绷紧鼓皮,久而久之“母鼓”便落下了“黄泥鼓”的俗称。而“公鼓”因鼓面小不用抹黄泥,太阳晒晒也就行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