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侯耀华寿宴

侯耀文和侯耀华
1个回答2024-04-16 09:05
楼主你好 :他们俩不是双胞胎 ,但是亲兄弟

侯耀华,男,1946年出生在北京,

侯耀文,男,1948年出生。
侯耀文 侯耀华
1个回答2024-04-21 19:21
经常在电视上出现的,被其他人称作侯哥的,是侯耀华
侯耀文 侯耀华
1个回答2023-04-19 09:21
被其他人称作侯哥是侯耀华有名点的是侯耀文
侯耀文 , 侯耀华的师傅是谁?
1个回答2022-09-22 04:10
父亲侯宝林大师
侯耀文和侯耀华谁本事大
3个回答2022-12-20 11:41
侯耀文当年影响力很大 但是达不到郭德纲现在的高度 但是 如果没有侯耀文帮郭德纲 郭德纲现在也不知道干嘛呢 侯耀文走了 徒弟郭德纲站在了相声界的顶峰 把侯耀文抬高了 抬高了侯耀文 反之又把他的徒弟郭德纲进一步抬高 郭德纲自身也是努力 有天赋 所以他俩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
侯耀文 侯耀华是兄弟啊?
2个回答2022-10-12 22:26
侯耀华是哥哥排行老三。侯耀文是弟弟排行老五.
侯耀文和侯耀华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
1个回答2022-12-24 09:11
侯耀文是哥哥,侯耀华是弟弟...我确定以及肯定噢~~~呵呵
侯耀华和侯耀文什么关系
3个回答2022-10-02 07:38
亲兄弟,候宝林之子!
侯耀华为什么争侯耀文的遗产
1个回答2024-04-30 02:07

侯耀文曾表示,当年争侯耀文的遗产,是因为不希望袁茵和戴志诚拿到。

侯耀华,1946年12月23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男演员、中国戏剧影视研究院副院长、艺术总监。侯宝林的次子、侯耀中的弟弟、侯耀文的哥哥。

长期活跃在文艺舞台,在小品、话剧、主持等方面都有表现,参演作品有《重耳传奇》等。侯耀华小时候希望能做一名相声演员,经常在学校表演,但父亲侯宝林并不支持。22岁时,侯耀华听从父亲的话,进厂当了一名工人。

演员之路:

1982年,36岁的侯耀华出演他的第一部电视剧《寻访画儿韩》,虽然戏份很少,却开启了他日后的影视之路。虽然刚进剧组只是个剧务,6年中也没机会再演戏,但侯耀华一直在等待机会。

1988年,机会终于来了,侯耀华先是到天津拍摄了电视剧《大马路,小胡同》,随后又接拍了《顽主》等影视剧,到了1991年的《编辑部的故事》,侯耀华已经颇有名气了。

侯耀华说,他拍《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正值父亲住院,当他把做好的部分录像带给父亲看时,父亲那句评价让他至今难忘。

“我父亲说,‘行,饿不死了’!你知道当时像我父亲能有这么一句话,对一个人的作品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对他来说,这已经是很高很高的评价了。”侯耀华说,令他终生遗憾的是,因为工作的原因,父亲去世时他竟然连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

了解春秋和战国,你不可错过的历史书
1个回答2024-06-19 19:59
书籍:《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

作者:渤海小吏

我先是看完《楚汉双雄》过来的,作者写的很精彩,看似严谨的历史被作者写成了诙谐幽默的故事,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跟《资治通鉴》一样,作者也是从“三晋分家”开始讲起的。

中国的历史最复杂最难讲的,春秋和战国就是其一。记得上学那会儿,老师教背中国历史年代的时候,说,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这本书作者倒是将这段历史捋清楚了,以战争为切入点,一层一层剥开历史的真相。

比如说,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为什么要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原因有以下几个:

1.秦国举全国之力,好不容易才将赵国击败,放这些投降的士兵回去,岂不是放虎归山,他们回去以后,赵国马上又把他们组织起来,赵国立马又有战斗力了。而此战的目的是什么呢?那是生死存亡之战。

2.可以把他们全收编?关键是这队伍太大了,人数太多了,你怎么把他们收编消化呢,你还要找个地方给他们住,训练他们,还有人家是赵国人,人家有国,人家会愿意去嘛?

3.这么多人,不是三五万人,即使你勉强收编,吃也是一个大问题,得消耗多少粮食呀。那可是战国,年年打战,老好或每个国家都没有多少粮食。

4.此外,不一定是白起下的命令,可能秦国高层下的,白起只是执行命令而已。

正因为坑少四十万赵国降军,白起背下千古骂名。我当初读历史的时候,也是被气了,这也太残忍了,人家都投降了,还赶尽杀绝。

说完白起,我们再来说说当时赵国的指挥官——赵括。谈起这个人,大家都会骂声一片,就是他“纸上谈兵”让赵国四十万将士葬送了生命。但真相真的是如此吗?

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你是赵王,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从来没有过任何战绩,你会任用这样的一个人吗?很显然,你一定不会任用的。这可是倾全国之力,系国家存亡之战。

赵括的父亲曾经率军打败了秦国军队,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在这过程中,赵括袜察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头脑聪明,办事效率高,是其父亲的得力助手。

长平之战开打的时候,当时呼声最高的两个将领,一个是老将廉颇,另一个就是赵括。赵王权衡利弊之后,觉得还是老将比较稳妥,因为这一战赵国输不起。

那后来为什么又临阵换将呢?

1.国家耗不下去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2.中了秦国的反间计。

所以赵王侍伍只能选择换将,让赵括主动出击。

赵括背下千古骂名,他并不冤枉,但你要说人家只会“纸上谈兵”就有点冤枉人家了。

史书读多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发现历史的真相变非历史书所概括的那样简单。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