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起源于东周

周源源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04 17:03

周源源,1972年12月出生于山东德州,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专科学校,国家一级演员。现就职安徽省黄梅戏剧院。1996安徽省黄梅黄山杯大奖赛十佳 演员及98首届黄梅戏严凤英奖大赛银奖获得者。曾在舞台剧《天仙配》中饰七仙女、《红楼梦》中饰宝钗、《红丝错》饰昌榴月、《喜荣归》中饰崔秀英,并在黄梅戏电视剧《家》、《秋》中扮演主角。2009年,凭借在《逆火》中对小奶奶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一举摘得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梅花”表演奖。

请问评剧起源于哪里?
1个回答2022-09-08 14:16
北方sss阿斯顿
王源、王源为什么我周围人天天在说他?他有什么好的?
1个回答2024-02-11 17:13
第一印象是帅
再了解觉得声音好听,可性格就是是个二货,还是吃货,但是很暖,很会为别人想
看你周围的人喜欢他什么吧
评书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1个回答2024-02-01 22:37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已有十代演员。其中最负盛名的有:"评书大王"双厚坪(第六代),"净街王"王杰魁(第八代),评书艺术家连阔如(第九代),评书演员刘兰芳(第十代)。他们都擅说冠笏袍服、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解放以来,在编演新书方面有成就的演员有袁阔成、田连元、李庆良、田占义等。
评书的发源地?
1个回答2023-08-24 11:54
天津出生,北京成长。
评书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1个回答2023-01-09 05:31
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
评书的发源是怎样的?
1个回答2024-03-09 20:12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简介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小学生周记家长评语
1个回答2024-02-18 09:33
谢谢老师给予xxx这么高的评价,这学期 xxx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是绘画和手工有了很大的突破。老师们精心准备的各项活动中,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也提高了,表达能力也进步了不少,衷心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鼓励,只有咋你们的努力下孩子才有这么大的进步。
xxx这学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画画,英语,作为家长感到很欣慰,成绩的背后有老师的付出,在这里我们诚心诚意的谢谢老师。阳阳最让我头疼的是生活习惯不好,有一点小顽皮,是个双重性格的孩子,有时候表现的很活泼,有时候又很腼腆,我希望在下学期老师能针对这些,对xxx要求严格些,在我们家园共同努力下能使他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周易的起源和演变
1个回答2024-01-22 17:30

周易的起源:周易起源于《易经》,相传为上古贤君伏羲氏所作,后被周公姬旦注释而作《周易》。演变:由伏羲画八卦,并演化至64卦。由文王演化出卦辞。再由孔子写说明。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周姓的起源和由来
1个回答2024-02-12 04:16
一、陵或源于“姬”姓

1、“黄帝”姬轩辕的后代,帝喾的儿子,后稷,姬姓,名弃。在尧舜时,主管农业,被封于邰城;夏末时,后稷曾孙公刘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戎、狄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周人无法安居,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周太王的曾孙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东周,东周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姬延被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此为周氏正宗。

周氏始祖

2、周平王姬宜臼的后裔,周平王有一个儿子叫姬烈,受封汝坟侯。到了他十九世孙姬邕时,秦昭襄王灭了周王朝,从此姬姓失去侯位,其后代子孙遂以故朝名称为氏,称周氏。到了大汉王族轿朝建立,这些故王公贵族又恢复了侯位,汉高祖刘邦将姬(周)邕的兆汪肆孙子周仁重新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迁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岗镇)。从此周氏作为汝南望族,经汉、魏、晋、隋、唐,历时千载,英才辈出,青史不绝。

3、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

4、黄帝姬轩辕执政时期,有一位大将叫周昌;至商朝时,又有一名太史叫周任,这两人都出自姬姓,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以先祖名字中的“周”为氏,世代相传。

二、源于改姓

1、它姓改姓

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讳(“姬”与“基”音同),长安姬姓朝臣改为周姓;

五代时,后梁太祖朱温赐成油子孙为周姓。

元朝末年,苏益的后裔为躲避元朝官军的围剿,各自逃难,其中苏可安改为周姓。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逐渐繁衍,并迁入今台湾省新竹县。

清朝初年,吉王后裔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2、它族改姓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改为周姓,后代有隋朝著名将领周摇。陈国将领项猛奴幼年时曾被周荟抚养,而随义父改姓周氏,改名为文育。周文育为陈霸先开创南朝陈国建有大功勋。后裔皆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金时,女真族傲国氏改汉姓为周氏;

元时,蒙古族喜同、术忽等姓,也改周姓为汉姓;

清朝,满族周成氏,以地为氏,世居周齐理(今吉林叶赫河流域张城东部),所改汉姓即为周氏。满族周延氏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