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培元相声

蔡元培金句
1个回答2023-11-23 13:56

蔡元培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蔡元培    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蔡元培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    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蔡元培    对于学生的希望: 一、自己尊重自己。 二、化

孤独为共同。 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 四、有计划的运动。    

蔡元培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    

蔡元培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蔡元培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损,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美以普通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    

蔡元培    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蔡元培    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蔡元培、黄炎培    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蔡元培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04 12:05
蔡元培廉洁小故事1916年冬季,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那时的交通工具很简单,走马上任还需要坐马车,当蔡先生从马车上下来以后,看见学校门口,有许多人在夹道迎接。原来,这是学校的规矩,工友们必须遵循礼仪表示欢迎,随行人员对蔡先生说了声:“您请。”蔡元培先生一边往前走,一边脱帽向两边欢迎他的工友们致意,并和颜悦色地对工友们点头致谢,不住地说道:“谢谢诸位,大家辛苦了!”工友们见此情景,非常感动,纷纷赞叹道:“蔡先生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人啊!”这件事情要是发生在今天,当然没有什么可以大肆宣扬的。但在刚刚推翻封建帝制的民国初期,蔡元培先生抛弃了旧官场上的那一套官礼陋习,对普通老百姓谦恭礼让,这种礼待庶人的行为,不能不令人佩服。当时,有一位叫马兆北的学生,考取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报到那天,天空晴朗,气候宜人,马兆北踏着轻快的脚步,迈入了北京大学的校门。谁知一进大门,就看见一张公告:凡新生来校报到,一定要交一份由现任的在北京(北平)做官的人的签名盖章的保证书,才能予以注册。马兆北看完公告以后,欢欣的心情一下子烟消云散,一种被愚弄的感觉霎时涌上了心头。他怀着忿忿不平的心情,给蔡元培校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不远千里而来,原是为了呼吸民主空气,养成独立自尊的精神。不料还未入学,就强迫我到臭不可闻的官僚面前去磕头求情,未免令我大失所望。我坚决表示,如果一定要交保证书,我就坚决退学。”言语中不免流露出对蔡元培先生为首的校方的不满。信发出去以后,马兆北并没有抱着多大的希望,本来嘛,人家是举国上下鼎鼎有名的校长,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入学的学生,能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呢?不过是借此保持一下自己的自尊,泄一泄自己心中的愤恨情绪而已。于是,马兆北开始收拾行装,准备追求自己新的前程。谁曾想,过了几天,马兆北突然收到一封来信,猜了半天也猜不出究竟是谁写给自己的信,打开一看,见开头写着“元材先生”(即马兆北先生),急忙再看看下边的署名,居然是蔡元培校长的亲笔:“弟元材谨启”,马兆北激动得差点没喘过气来,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急忙观看全文,只见信中写道:“查德国各大学,本无保证书制度,但因本校是教授治校,要改变制度,必须由教授会议讨论通过。在未决定前,如先生认为我个人可以作保的话,就请到校长办公室找徐宝璜秘书长代为签字盖章。”信中表现出蔡元培先生虽然身为一校之长,但他办事绝不擅做主张,独断专行,而是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教授和教授会议所做出的决定,尽管他本人也对交保证书的做法并不赞同。字里行间还表达了蔡元培先生对自己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恳之情。马兆北看完信以后,心情很不平静:蔡元培校长在百忙之中,竟然对我这样一个不知深浅的无名小卒以礼相待,真是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后来,马
蔡元培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05 09:45
  蔡元培的故事:生活就是一杯绿茶

  曾经有一位北大学生对成功充满着渴望和憧憬,可他在生活中却屡屡碰壁,鲜有所获。沮丧的他便给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得到指点。蔡元培在百忙中回了信,并约了一个时间让那位学生到办公室面谈。
  学生激动地来到校长的办公室。没等他开口,蔡元培先生就笑着招呼道:“来,快坐下,我给你泡杯茶。”说完便起身,从抽屉中拿出茶叶,放进杯子里,倒上开水,递到学生面前的桌子上。“这可是极品的绿茶哟,是朋友特地从南京给我带过来的,你也尝尝。”蔡元培先生和蔼地说道。
  受宠若惊的学生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几片茶叶稀疏地漂浮在水面上,水也是惨白惨白的,没有一点绿色,喝到口中也像白开水似的,没有一点茶的味道。学生的眉头不禁一皱。蔡元培好像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表情,依旧东拉西扯地谈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似乎完全忘记了学生来的目的。学生极不自然地听了很久,好不容易等到蔡元培稍稍停顿一下,忙找了个理由告辞。
  蔡元培眯着眼若有所思地微笑道:“急什么,把茶喝了再走,这可是一杯极品的绿茶。千万别浪费了。”
  学生无奈地又端起了茶杯,礼节性地喝了一口。可就在这时,一股清香浓郁的味道沁入心脾!学生愣住了,诧异地打量着茶杯:茶叶已经沉浸入杯底,杯中的水已是一片碧绿,像翡翠般灿烂夺目。不仅如此,整个办公室里可以闻到一种清新的香气!
  蔡元培似笑非笑地望着他,满含深意地问道:“你明白了吗?"
  学生恍然大悟,惊喜地喊道:“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想追求成功就要像就要像这绿茶一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凡事都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沉浸下去。"
  生活就是一杯绿茶,只有静下心来沉浸进去的人,才能领略到成功和幸福的甘醇!
作文 我眼中的蔡元培
2个回答2023-11-26 11:49
曾经有一位北大学生对成功充满着渴望和憧憬,可他在生活中却屡屡碰壁,鲜有所获。沮丧的他便给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得到指点。蔡元培在百忙中回了信,并约了一个时间让那位学生到办公室面谈。
学生激动地来到校长的办公室。没等他开口,蔡元培先生就笑着招呼道:“来,快坐下,我给你泡杯茶。”说完便起身,从抽屉中拿出茶叶,放进杯子里,倒上开水,递到学生面前的桌子上。“这可是极品的绿茶哟,是朋友特地从南京给我带过来的,你也尝尝。”蔡元培先生和蔼地说道。
受宠若惊的学生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几片茶叶稀疏地漂浮在水面上,水也是惨白惨白的,没有一点绿色,喝到口中也像白开水似的,没有一点茶的味道。学生的眉头不禁一皱。蔡元培好像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表情,依旧东拉西扯地谈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似乎完全忘记了学生来的目的。学生极不自然地听了很久,好不容易等到蔡元培稍稍停顿一下,忙找了个理由告辞。
蔡元培眯着眼若有所思地微笑道:“急什么,把茶喝了再走,这可是一杯极品的绿茶。千万别浪费了。”
学生无奈地又端起了茶杯,礼节性地喝了一口。可就在这时,一股清香浓郁的味道沁入心脾!学生愣住了,诧异地打量着茶杯:茶叶已经沉浸入杯底,杯中的水已是一片碧绿,像翡翠般灿烂夺目。不仅如此,整个办公室里可以闻到一种清新的香气!
蔡元培似笑非笑地望着他,满含深意地问道:“你明白了吗?"
学生恍然大悟,惊喜地喊道:“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想追求成功就要像就要像这绿茶一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凡事都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沉浸下去。"
生活就是一杯绿茶,只有静下心来沉浸进去的人,才能领略到成功和幸福的甘醇!
蔡元培有哪些教育思想?
1个回答2023-12-04 02:03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健全人格”。 (二)大学教育的内容为“五育并举”。 (三)大学教育的功能在于“服务社会”。
蔡元培先生以其饱满的爱国热情,立志教育救国立国,形成了包括“健全的人格”、“五育并举”和大学教育的功能在于“服务社会”等丰富的教育思想,并大力付诸实践,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同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教育是关键。因此,他说“自己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参加点意见”,因此,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现实意义: 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学,目的是要把大学办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中心,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至今对于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仍有一定意义。
蔡元培与北大关系
2个回答2023-11-26 04:42
他是北大的校长【民国时期】 ,很好的校长 。
蔡元培素材积累
1个回答2023-11-30 06:00

蔡元培素材积累如下

蔡元培事迹介绍



蔡元培事迹包括了他早期考取清朝学位到最后抗日救国坚持教育改革的一生事迹。清朝晚期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的蔡元培从小发奋读书,十七岁就考取了秀才,后又陆续考入了清朝的更高学位直到翰林。

三十岁辞去朝廷任职开始转向教育行业,担任绍兴学院院长。33岁创立了中国的教育会,并且还组建了爱国女学堂,开创中国女性学堂的先例。此时民主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民主人士都投身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权的革命浪潮中,35岁的蔡元培和其他民主人士组织成立了光复会同盟会等。

蔡元培事迹中最突出的就是他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蔡元培37岁的时候开始出国留学深造,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42岁回国后担任政府教育部长,管理教育事业。但是当时的时局动荡,袁世凯专权,蔡元培再次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去了法国德国,46岁回国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此时他得到了法国美国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学位。

之后在国民党政府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被选为监察委员,但是蔡元培辞去了职位专心发展教育事业。1928年五十多岁的蔡元培担在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担任多个职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从北平移至上海同其他国民党人士积极组建抗日保国组织,为国共合作抗日而努力。抗日战争国内局势恶化,蔡元培带着妻儿迁往香港,并在香港定居,1940年在香港生病去世。


蔡元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蔡元培少年时期就是轰动的人物,常被江苏籍的宰相翁同龢称赞。许多名人傅斯年、周作人、杜威、汪原放、冯友兰都纷纷称赞蔡元培。现在北大的师生依然追怀这蔡元培,记得林语堂就说过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第二个蔡先生了,对蔡先生的评价大家都是一致的,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确实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可以称为君子的人,近乎万人。在他身上有中国传统圣贤的修养,但也带着西方自由博爱的思想,这是傅斯年说的,后来周恩来在1943年发表的《怀念蔡孑民先生》也说蔡元培所带的北大、他的作风、他的成就都是不能让人轻易忘怀的。

蔡元培很了不起,他能识人、用人、护人,他手下的人才都各尽其才,这是许多人都做不到的一件事。

郭沫若评价蔡元培时也说影响鲁迅最深的也蔡元培也是其中之一吧,因为鲁迅进入教育界也是蔡元培引荐的,所以一直到老鲁迅病逝,他们都保持了知己关系。蔡元培是中国历史上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座丰碑,是他用自己的人格和功劳积累打造的丰碑。千百年后,相信蔡元培的人格修养依然还会是人们向往的境界。


蔡元培与陈独秀的故事

蔡元培与陈独秀二人,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人物,他们两人之间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友情,无论是一同共事时期还是各奔前程阶段,这两位大家始终互相倾慕,无论社会的浪潮如何变幻莫测,蔡元培与陈独秀的友情却几经沉浮始终未曾中断、持续至死。

两人之间的初次相识是因为在光绪末年均加入了暗杀团,在其中共事,一来二往的相聚交谈中渐渐熟识,彼此钦佩。多年以后,两人竟成了上下级,以其掀起了五四、新文化的热潮。1916年,蔡元培奉命出任北大的校长,而此时陈独秀的杂志办得风生水起,有一天蔡元培一听说陈独秀来京以后,当日便赶往其住所,执意邀请他来北大教授文学。

也正是在那个阶段,陈独秀向蔡元培推荐了年仅27岁的胡适也进入了北大教书。后来由于陈独秀得罪了一些人,蔡元培无奈之下只好以改革的名义令陈独秀保留体面地下任。正是蔡元培聚集了各路人才在北大的这段时间,北大才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而这些人当中陈独秀无疑是影响最大、闯劲最大的一员佼佼大将,也正是他打开了新局面。

之后在五四运动中,由于陈独秀作为身先士卒的总指挥,他也常常身陷困境,屡次被捕,而在此期间的蔡元培则至情至意,三次出手相救。1940年,蔡元培病逝香港,陈独秀终日郁郁寡欢,为其所写的悼文感人至深,两年后,也不久于人世。这两位大人物,尽管在政治上深有分歧,却从未停止对于彼此的欣赏。

谈谈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方法
1个回答2023-11-23 06:09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钻进去的蔡元培名人故事
1个回答2023-11-21 17:12
钻进去的蔡元培名人故事

  小时候的蔡元培,经常在楼上读书,一天晚上,他家的楼房失火,全家人都惊恐不已,突然想到在楼上读书的蔡元培,大家急忙呼喊,让他下楼。此时,蔡元培已经钻进书里,理都不理大家,仍然埋头读书。家人只好赶紧跑上去把他从楼上拉出来,就这样他手里拿着书仍然读着,一直没有从书里出来,看到他极为镇定的表情,无人不为他的读书精神所感动。

  读书读到如此淡定,恐怕我们大多数都达不到这种境界。

  蔡元培从6岁到17岁,十年的私塾学习,基础打得牢固。从20岁到23岁,有了机会到绍兴城里的首富徐树兰家中,校书兼伴读,伴随徐家子弟读书学习。徐树兰是绍兴城的首富,曾于光绪六年捐银十万两建屋购书,创立“古越藏书楼”,面对这么多的书,校书之余,他一下子便钻进了书里。这四年多来,潜心阅读使他的国学知识变得博大精深。

  为了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他学习外语,作了九年的准备。时机成熟,41岁的他赴德,开始半工半读的学海生涯,学习国外的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等,只要在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他都听,都学。在德国一学就是五六年,46岁回国出任教育总长,政局不稳,失望的他辞去教育总长职务,继续赴德、法学习。到51岁才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十年,先后四次去西欧国家考察,也是学习。在北大十年中,有六年多的时间是在外国考察学习,在外国的学科中他最钟情于心理学、美学。以至于在他病重、躺在病榻上,仍然想的是学习,他说如果再给他十年的话,他一定再学学心理学和美学。蔡元培终身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就像蔡元培自己所说,一个人如果学习方法得当,持有钻进去的精神,想不成功都难。读诗书,学贯中西。无论是早期的私塾学习,还是成年后的多次留学,他都“一心向读”。正是这种潜心阅读,才使得他学贯中西,对古今中外各科知识都能融会贯通,进而为担任北大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我们也是一样,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向读”,真正钻进去,还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呢? ;
蔡元培为什么不能归骨北大(深入探究蔡元培与北大的复杂关系)
1个回答2023-11-27 13:11

蔡元培与北大的历史渊源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北大的创办时期。作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蔡元培在北大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尽管蔡元培对北大的贡献不可忽视,但他却无法归骨北大的原因却有着复杂的背景。

蔡元培的离开北大

蔡元培的离开北大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蔡元培作为北大校长的职位被陈寅恪接替。虽然蔡元培仍然在北大任教,并且继续为北大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他与北大的关系逐渐疏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蔡元培对北大的发展方向与陈寅恪存在分歧。蔡元培主张北大应该坚持自由思想,注重人文教育,而陈寅恪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国家利益。这种分歧导致了蔡元培与北大的渐行渐远。

政治背景的影响

除了个人因素外,蔡元培无法归骨北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政治背景。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政治动荡的时期,各种政治派别的斗争激烈,蔡元培也受到了政治压力的影响。当时的政府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试图控制其教育方向和人事安排。蔡元培作为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和坚持原则的学者,对这种政治干预表示强烈的不满。他认为北大应该保持学术自由和独立性,而政府的干预却严重侵犯了学术自由。

蔡元培的人格魅力

蔡元培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他的人格魅力也对他不能归骨北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蔡元培具有开明的思想、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他一直以来都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理念和原则。然而,这种坚持也使得他与一些权力机构产生了冲突。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让他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和仰慕的学者,但同时也让他成为了一位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蔡元培的离开与北大的发展

蔡元培离开北大对于北大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蔡元培离开后,北大的教育方向逐渐转向实用主义和国家利益导向。虽然这种转变使得北大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和资源,但也导致了北大在学术独立性和自由思想方面的缺失。蔡元培的离开使得北大失去了一位坚守学术自由原则的重要人物,也标志着北大在教育理念上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