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希音服饰有限公司地址

古希腊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急用
1个回答2023-01-07 14:21
轻纱,开胸长裙
北城村的文化遗址
1个回答2024-03-18 03:59

北城村北部,有一长宽各160米古城遗址。1950年代,四面城墙残迹多处可见,城门朝东,门外是一缓坡,北侧有水井。1960年代遭破坏,现仅存南、北城墙残部共计130余米,高0.6~6米,宽0.7~5米。城墙由夯土和碎石层相迭而成。在墙内采集到陶制砖瓦和器具碎片及一件铁制夯头。经考证,认定该遗址为汉唐时期修筑。村以此古城命名。
村西部有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50米的古文化遗址,文化层厚0.8~3米,采集到的文物有古耜、石刀、石镰、石网坠、陶鬲、陶豆、陶罐等,因该遗址处于北城村西大山脚下,故称西大山遗址。根据考证,为新石器时期到西周、东周至东汉时期的遗存。
村北部还有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110米的古文化遗址。据考古专家考证,认定该遗址包含4个时期的文化遗物,延续3900余年。一期与北庄遗址一、二期类型相同,二期为龙山文化,三期为岳石文化,最晚的一期为西周时期。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矛、石磨棒、陶器等。
村西部有一东西长110米、南北宽80米的古墓群。墓葬多为小墓,土坑竖穴。出土文物有青铜鼎、陶鼎、陶罐、陶豆等。经考古专家断定,该墓群属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

大河村遗址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5-08 05:51

大河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东北部12公里处、107国道和连霍高速交汇处的东南隅,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1972年—1987年遗址曾先后发掘21次,出土大量房基、窖穴和墓葬,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500多件。发掘表明,先民们曾经在此延续居住长达3300多年。2001年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河村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残存的房屋建筑,目前已发掘出房基30多座,建筑方式各异,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一号房基的墙壁高达1米,距今约有5000年,属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晚期建筑,为目前国内该时期仅存的房基。这里出土有许多陶器,主要有红陶黑彩和白衣彩陶,在彩陶片上还绘有各种天文图像,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这一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农业和古代天文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知子罗村遗址介绍?
1个回答2024-05-08 21:12

从清末开始,知子罗就是怒江地区的行政中心,是沟通澜沧江和怒江的交通要道。1975年前,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驻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瓦贡公路建成通车,怒江州府搬迁至六库,撤销了原碧江县建制,原来的县城就空寂了下来,现在是知子罗村委会驻地。因为被半废弃,也就保留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貌,让人感觉时间就静止在了这里。

土司遗址有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3-30 15:23

10“土司”一词已存在了一千余年。中国封建王朝采取“以夷治夷”、“以蛮治蛮”政策,利用当地酋长以其势力管辖所及的区域,分别授予官职,准其子孙相继承袭,形成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于这一制度沿续了千余年,因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土司文化”。石柱土司马氏,据其家谱记载,祖籍是陕西扶风,系汉伏波将军马援第三十九代孙马定虎的后裔。

当家装饰怎么样,当家装饰公司简介
1个回答2024-01-29 09:01
怎样选择装修公司:
1)货比三家:多走几家看看,比较比较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并询问一下价格如何,有没有格外一些隐形收费在其中。并详细了解一下公司规模较大并且具有资深装修经验、有固定办公地点的公司,比比装修质量与价格后再作决定。
2)选择材料:材料的选择最好与设计师共同选择。该投入的地方不吝啬,能节约的地方必须节省。并且在这之前了解一下这些产品的市场行情,预算一下大致的价格。
3)专业设计师设计:在装修前应请专业人员进行统一设计,不要想到哪设计到哪,这样既浪费材料又多花工钱
4)看样板房:目的就是挑选施工人员。确认该样板房是该公司施工的,确认该样板房的施工人员,场容是否整齐。
大河村遗址的遗址概况
1个回答2024-05-15 17:26

大河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北郊107和310国道交汇处的东南隅,发现于1964年,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距今 6800--3500年,面积40万平方米。
大河村遗址遗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区,房基相叠、窖密集:两处仰韶文化晚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分别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和西部。龙山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的四周边沿地带,夏商时期的遗存主要集中在遗址的西南部。其中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文化层最厚处达成12.5米。
遗址一、二期遗存近于庙地沟类型或与之相当。三、四期遗存为秦王寨类型,有人称之为大河村类型。这种遗存有四组连间建筑和大量陶器等遗物、墓葬,其中尊、背壶和锅显示了与大汶口或屈家岭文化的交流关系。五期遗存是早期龙山文化,六期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
1972年--1987年先后发掘21次,出土房基47座、窖穴 297座、墓葬354座,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500多件。遗址中出土的木骨整塑陶房F1-4,是目前我国出土同时期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处。发掘时,1号房基北墙残高近1米。据碳14测定距今5040±100年。它是一组两面坡式的排房建筑,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居民建筑的基本形制。
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在仰韶文化中独树一帜。彩陶双连壶造型独特,被誉为中国史前最美丽的彩陶。彩陶中的太阳纹、日晕纹、星座纹等天象图案,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此外,遗址中还出土有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的遗物。

明朝服饰的服饰分类
1个回答2024-03-04 12:15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明竖领(新出现的服装部件)
明代出现的立领服饰,最早出现于明朝中期,到了明朝后期的 中原和 江南已经广泛流行,当时明朝正经历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立领应运而生。满族入关后,在“男从女不从”的服制规定下,汉族妇女得以沿袭使用明式立领袄和褙子等所谓“汉装”。
百子衣
百子,历来是中国吉祥话(画)的题材之一,意喻多子多福。 元代杨绯桢《六宫戏婴图》诗:“百子图开翠屏底,戏弄碰扭未生齿。《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凤姐儿看袭人……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凤姐儿笑道:这三件衣裳都是太太赏你的,倒都是好的。
明朝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王氏的“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和“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是两件难得的刺绣艺术精品和艺术瑰宝。这两件百子衣,均方领,对开襟、上缀金属纽扣(或盘扣)。从图案的设计看,所绣百子画面精彩生动。各组画面上的童子从1至6人数不等,共组成40余个场面。每个场面儿童的嬉戏方式和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斗蟋蟀、戏金鱼,有的练武、摔跤、踢毽子,有的爬树摘果,有的站凳采桃,有的放风筝、玩陀螺,有的放爆竹、捉迷藏,有的扮作教书先生处罚弟子,有的学武松打虎姿态揪打花猫……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此外,两衣的前后襟及两袖还以金线绣有九龙,其姿态有升、有行、有坐,富于变化,体现出了明代宫廷艺术中龙的造型特点。百子图案之间,则点缀以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锭、银锭、方胜、古钱、宝珠、犀角、珊瑚、如意等杂宝图案,以及由桃花、月季、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组成的春、夏、秋、冬四季景。整个图案变化多彩,寓意着皇家子孙万代、多福多寿。衣料的配色尤见匠心独运。整体色调以正色为主,在朱红色的地上配以枣红、水红、粉红、普蓝、藏青、浅蓝、月白、艾绿、黄绿、茶绿、孔雀绿、中黄、宫黄、驼黄、山茶黄、驼灰、浅褐、牙白等不同色调,取得了金彩夺目的艺术效果。从两衣的刺绣技术上看,其针法的运用,包括有穿丝针、抢针、网绣、铺针、平金、斜缠、盘金、松针、打籽、扎针、擞和针等11种,丰富多变的针法大大加强了刺绣的艺术表现力。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罩衫,又叫做“背心”。后来传入蒙古。
在边关的少量兵士中,在边疆地区需要进行大量劳作的妇女中,甚至在宫中(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后,就有一件比甲,陈列于明十三陵的定陵)都有出现,穿“比甲”的人占到了明朝总人口的1%,妇女可达到1.5%从形象资料来看,元代妇女着比甲的确不太多。直到明代中叶,才形成一种风气,大多也是青年妇女所穿着。明末清初人所作的《燕寝怡情》图中,就有这种样式。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明代罩甲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 明 顾炎武 《日知录·对襟衣》:“今之罩甲,即对襟衣也。《戒菴漫笔》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长,比袄减短, 正德 间创自 武宗 ,近日士大夫有服者。” 明代较为流行的服饰之一,自元代辫线袄演变而来。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衤曳衤散。前身分裁,打马
面褶子,后身通裁,无褶;身侧有摆。明中后期,服饰花样翻新,众彩纷呈,缙绅士大夫很热衷于创新服饰新式样。士大夫闲居,出现了衤曳衤散、程子衣、道袍三种式样,总称“袴褶”。 明代曳撒又称“一撒”,为“一色”变音,来自蒙语“质孙”。明代曳撒服至为质孙服别称。

陕县西张村文物遗址
1个回答2024-03-11 23:36
西张村遗址,位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张村,为石家庄市元氏县的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遗址,西张村遗址的历史年代为商周。
马庄村的马庄古城遗址
1个回答2024-05-06 08:33

村落旧时曾为方正格局,四周有外砖内夯的城墙护卫(现村中仍有城墙遗存),村中有方正的十字大街,各家族宅院以及多处大小不一的庙宇祠堂。今村北部仍留有李氏宗祠的北厦遗存,据村民回忆,李氏家家族在明代曾有人官拜阁老,族中曾保留有御赐牌匾(墨绿底鎏金字书“稠德稀龄”)。村外在南门外和西门外也曾有规模较大的庙宇,东门外与慈恩禅寺相邻,可惜在战争期间与解放初期均已毁损。该村地势整体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过去在村子南面有大片湖泊,可种植稻米与莲藕菱角等,后因水位下降逐渐干涸。村西有汾河干渠通过。
在慈恩禅寺遗址以东有举世闻名的“侯马晋国遗址”重要组成部分——马庄古城遗址。
遗址位于马庄村东北,由东大西小两个相邻的小城组成,城墙已被地表覆盖.东城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13米;西城南北长250米,东西宽60米,墙宽约4.3米,西城东北角有高于地表的大型夯土台基,为晋国晚期晋卿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