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历史渊源

铁片大鼓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2-26 21:35

铁片大鼓又名乐亭大鼓,源于民国初年在河北方向流传的部分小调,如通俗调、京东调、乐亭调等。
当铁片大鼓初步形成后,先在通县、三河县流传,敲击铁片即在此时开始。民国初年,铁片大鼓艺人进北京献艺,在天桥及东、西两寺(隆福寺、护国寺)庙会上“撂地”演出。因曲种产自京东地区,遂名乐亭大鼓。实际上与唐山、乐亭地区的“乐亭大鼓”毫无渊源。其唱腔、板式也较消孝告乐亭大鼓浅易。有时也称“铁板大鼓”。
20世纪30年代初,王佩臣为了适应天津观众的欣赏习惯,将曲调进一步规范,由于她用铁梨花点击板拿明,所以定名为“铁片大鼓”。
铁片大鼓的唱腔主要从河北民歌《妓女告状》衍变发展而来。比较王瑞喜于1920年灌制的唱片铁片大鼓《妓女告状》与河北民歌《妓女告状》的唱腔,可发现二者的血缘关系。二者的旋律基本相同,只不过铁片大鼓较民歌有所发展变化:加了花,延展了尾腔,每个乐句后加了垫头,唱词中增加了衬字。
关于这种鼓曲的名称由来,铁片大鼓还与一种叫“平谷调”的艺术形式有渊源,平谷调主要流传于北京平谷县及北京东郊与河北省、天津市慎拍交界地带,王佩臣本身就是平谷人,她根据自身的声音条件加以调整,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唱法和风格。
20世纪50年代时,铁片大鼓曾经改称“乐亭大鼓”,80年代又恢复称为铁片大鼓,王佩臣被称为铁片大鼓的创始人。

花鼓灯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5-18 20:44
花鼓灯,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据史料证明,花鼓灯最早源于夏代,最迟源于宋代。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播布区。
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6。
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
辽宁鼓乐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2-11-12 22:20

辽宁鼓乐早期为笙管乐,明清时期加入了唢呐乐,清代中叶乐队定型并趋于成熟。从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则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从结构上看,鼓乐曲体十分严谨,每一类乐曲都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板数规定十分严格。特别是其中的汉曲、大牌子曲,有着明显的唐代大曲和宋代曲破的结构痕迹。从某些乐曲的音调上看,辽宁鼓乐曲明显地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音乐的影响。在乐调方面,辽宁鼓乐用借字手法形成的“三十五调”实际是滥觞于唐宋的“移宫换调”,属“燕乐二十八调”的余绪。此外,辽宁鼓乐中唢呐的七种调名称谓为研究唢呐形制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清溪河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3-12 07:41

早在4000多年前,人类刚刚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就有一支西戎游牧部落在清溪河两岸定居。这里四面环山,气候温暖,山林茂密,青草丰盛,河水清甜,河岸两旁的川台地又可以耕种稻黍,确实是一块理想的生息之地。古西戎部落伐清溪两岸林木建屋烧薪,采清溪河底的青石制具作器,勤劳地创造着中华史前文明的代表作品之一齐家文化。清溪河上游罗家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见证了他们的聪明和智慧。清溪河文明,是黄河文明、渭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统治阶级锐意西进,不断拓疆开土,逐步征服“渭首狄、豸原 、邽、冀、襄”等西戎诸小国。自秦之后,清溪河流域为中原统治阶级进行有效管理。生产逐步发展,经济逐步繁荣。至汉代,清溪河流域已相当富庶。从毛家店至白家川长约500米的地带上,有大量汉代文化层。清溪河两岸的罗家坡、张家坪、甄家山、白家川有不少汉代墓葬,墓室讲究,葬品丰富,绝非普通百姓所有。充分说明,在汉代,清溪河流域的劳动人民已创造了大量自给之外的剩余物质,供富豪和地主阶级奢侈享用。
小小清溪河,正因为拥有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养育这里的人民达四、五千年之久,堪与整个中华文明同龄,因而显得不同寻常。

渊姓起源,我姓渊,请问起源于哪里?有何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3-08-06 06:36
我也姓渊,叫渊泉
南山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3-09 23:30

蜀汉时,刘备曾在南山之上设置关隘。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禹娶於涂 ,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渝郡涂山,禹后家也”。
杜预:“巴国有涂山,禹娶于涂山是矣。山足又有古黄葛树,下有黄葛渡”。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 江之北岸有涂山 ,南有夏禹庙、 涂君祠,庙铭存焉”。

花儿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3-15 01:31

花儿其实是学术界的一种叫法,我们当地人叫做“漫花儿”,更准确地说叫“漫花”,由于当地发音多带“儿”音,所以“漫花”外人听起来就是“漫花儿”了。从叫法上就道出了“花儿”的关键在于“漫”,与我们常说的“漫谈”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花儿会”这天,青年男女就会背上干粮,到附近的山中去“漫花儿”,类似其他地方的赶庙会或踏青。他们以歌会友,或单打独唱,或一问一答,互相对唱,总之不拘泥于任何形式,非常自由而“散漫”,所以叫做“漫花儿”。
花儿又名少年,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花儿产于甘肃临夏,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作为花儿的发祥地和最主要的传唱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岷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称号,康乐县和和政县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和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永靖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其中甘肃临夏更是花儿的故乡,在2009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花儿,连同我国申报的其他2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道获准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日两国有哪些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5-25 06:33
最早似乎葡萄牙开山鼻祖是卡斯蒂尔(莱昂看)的一个小领主,后来在反伊斯兰的收复失地战争中收复了今日葡萄牙北部随后开始独立化,后来在因亲眷关系多次介入西班牙诸国的争斗后最后取得宗主国同意而独立并收复了今天的葡萄牙南部,奠定了葡萄牙国家版图的基础和独立的地位。期间曾被西班牙以独立前曾是形成西班牙的莱昂国家的领主为名被吞并,但是当时由于葡萄牙的海外贸易和经济实力重新恢复,资产阶级不满受西班牙对外战争拖累以及哈布斯堡西班牙的势力持续下降,葡萄牙最后复国并独立至今。
新化山歌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2-10 22:30

据专家考证,新化山歌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先秦,盛兴于7-13世纪(唐宋),流行于14-19世纪(明清)。新化是古梅山峒蛮的中心地带,10世纪前(宋代以前)为苗、瑶聚居地。至10-13世纪北宋开发梅山,汉族不断迁入,苗、瑶、汉多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在勤劳耕作之余、喜庆节日、婚娶祭丧之时,梅山先民常以山歌抒发感情,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代表作——新化山歌。

舟山的别名以及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3-01-29 19:50
海中洲,甬东,昌国!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