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丹课本阅读

丹朱是大禹儿子吗﹖
1个回答2022-12-24 21:33
不是,是尧之子。
小学课本中的大禹治水
1个回答2024-01-21 03:05
确实,大禹的绿帽是青油油的带上了
刘禹锡写的牡丹诗
1个回答2024-02-03 04:32

刘禹锡写的牡丹诗如下:

1、赏牡丹

刘禹锡〔唐代〕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档滑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2、《饮酒看牡丹》

刘禹锡〔唐代〕

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

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

赏析:在看似俏皮的语境之中,诗人用明白如话的惋惜口吻,不由自主地令我们感悟到生命的脆弱,以及其令人永远也没有办法可以掌控的绝望,“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或许,苍天就是这么喜爱捉弄于人。

3、思黯南墅赏牡丹

刘禹锡〔唐代〕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中蠢敬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赏析:尽管刘禹锡这首牡丹诗还是将花拟人,但已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对此作了卖慎更高层次的审美观照。他将对牡丹的花容、花性的欣赏和感受,升华到对女性柔美个性形象的精神把握,即形、神、情三者并举,爱得有个性,有情睐,包涵了更广更深的美学意义。

鲧禹治水课文中的好词。
1个回答2024-02-01 22:10
一片汪洋 苦苦哀求 斥逐洪水 毫不理会 悲惨遭遇 大发雷霆 山南海北 成千上万 挖渠开山 四处横溢 泛滥成灾 不畏艰险汗流浃背 毫不在乎 冬去春来 欢呼雀跃 兴奋不已 天寒地冻
关注打赏谢谢五星好评谢谢
有什么阅读应用,阅读丹武至尊不用要钱
1个回答2023-08-26 16:46
免费小说大全
阅读课文及,阅读课文主要内容和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2-29 01:14
读后感 (应用写作研究文体) 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一段视频后,
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
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如何让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
1个回答2024-02-02 00:09
)释疑解惑。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种阅读一般在课堂内进行,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准备相关的资料发给学生,或指定学生翻阅相关的书书籍,学生通过阅读,联系教材的上下文的意思,实现“无师自通”的目的。
大禹治水课文里的此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5-30 13:30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治水话剧服装孩子演课本剧 想了解一下服装
1个回答2024-01-22 18:57
原始先民一度过着赤身裸体的生活.服饰的起源,诸说纷纭,有御寒说,遮羞说,求美说,性竞争之说等.在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服饰不再仅仅具有抵御风寒的作用,而体现了人类装饰自己的欲望.但是,我们注意到尚有”服”和”饰”之分,在原始人和现在的落后部落里,是饰先于服,饰重于服的.因此,原始服饰首先是出于审美和性竞争的需要,其次是御寒,至于羞耻之心,则是更晚的事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生产丝织物的国家.到夏商周时期,麻,丝,毛等纺织原料的生产已有较大规模,夏时有不少邑镇以织品闻名,如薄之纂组,朝歌之罗绮,襄邑之织锦等.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是参考了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史的,但只有这么多介绍先秦时期的.
鲧禹治水的课件。
1个回答2024-02-16 21:50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与创新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答应给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 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 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如果每个人都能为国家画一个眼睛,那我们该多幸福呀!

huà lóng diǎn jīng

成语:画龙点睛


【解释】: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汉典 ***_net—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示例】:这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秦牧《车窗文学欣赏》

【近义词】:锦上添花、点石成金

【反义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点金成铁

【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