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为上计

36计走为上计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2-16 08:36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成语。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释义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走为上计成语儿童
1个回答2024-01-21 07:49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释义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著名将领。东晋末年,他随宋武帝刘裕进攻后秦,被宋武帝任命为前锋,攻克洛阳。宋武帝平定中原后,檀道济因军功封为永修县公,任职丹阳府尹,护军将军。
  宋文帝时,檀道济又因功升迁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元嘉八年(公元429年),檀道济奉命率军和北魏开战。当时,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的领导下,先后攻灭了夏、西秦、北燕、北凉等,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统一了黄河流域,和南朝宋形成了对峙局面。
  尽管北魏的兵力大于南朝宋的兵力,但檀道济以寡敌众,和北魏的军队接连打了三十多仗。他打一仗,胜一仗,打得北魏军队闻风丧胆。
  不久,檀道济率军来到历城,由于后勤供应跟不上,军营中的粮米将尽,军心惶惶。
  檀道济知道,自己的兵力和北魏相比,兵寡势弱,之所以能每战必胜,靠的是将士高昂的士气。如果将士们知道真的粮尽,必将士气低落,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必须立即退兵。
  但他考虑到,手下的将士如果知道粮尽退兵,必然影响军心;而如果北魏军队知道己方粮尽退兵,必将率兵追击。于是,他让人运来大批白沙,只用少量的米覆盖在上面,故意在晚上以沙充米,以斗量之,给人以粮米仍很充足的假象。
  这样一来,军心稳定了,而北魏的探子以为檀道济量的真是米,便向北魏将领禀报檀道济军中并不缺粮。第二天,檀道济命令全体将士穿着整齐的盔甲,乘着战车,慢慢地退走。北魏军队怕有伏兵,竟然不敢追赶。
  檀道济此次出征,虽然没有一举平定河南,但他在全军粮尽之时,仍能不伤一兵一卒,全军而返,威名大震,使北魏将士听到他的 名字就感到害怕。
  后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出路和办法虽多,但只有离去最佳。
变形计大山走出来的孩子是谁唱的?那声音好听,
1个回答2024-01-19 02:53
张勇唱比原唱要听曾经名军、岗职工靠流浪卖唱;曾经刀郎同歌厅跑场唐强、胡军等给自卖唱费激已;现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栏目组家歌曲即通湖南卫视撩拨乐坛……
走为上计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1-21 21:12
出   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原   文   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

  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

  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

  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

谢谢
走为上计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2-27 05:35
在敌人面前,已无法对抗,
但依然假装强大,
然后假装离开,
其实,是要逃走
走为上计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3-17 14:20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释义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著名将领。东晋末年,他随宋武帝刘裕进攻后秦,被宋武帝任命为前锋,攻克洛阳。宋武帝平定中原后,檀道济因军功封为永修县公,任职丹阳府尹,护军将军。

宋文帝时,檀道济又因功升迁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元嘉八年(公元429年),檀道济奉命率军和北魏开战。当时,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的领导下,先后攻灭了夏、西秦、北燕、北凉等,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统一了黄河流域,和南朝宋形成了对峙局面。

尽管北魏的兵力大于南朝宋的兵力,但檀道济以寡敌众,和北魏的军队接连打了三十多仗。他...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释义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著名将领。东晋末年,他随宋武帝刘裕进攻后秦,被宋武帝任命为前锋,攻克洛阳。宋武帝平定中原后,檀道济因军功封为永修县公,任职丹阳府尹,护军将军。

宋文帝时,檀道济又因功升迁为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元嘉八年(公元429年),檀道济奉命率军和北魏开战。当时,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的领导下,先后攻灭了夏、西秦、北燕、北凉等,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统一了黄河流域,和南朝宋形成了对峙局面。

尽管北魏的兵力大于南朝宋的兵力,但檀道济以寡敌众,和北魏的军队接连打了三十多仗。他打一仗,胜一仗,打得北魏军队闻风丧胆。

不久,檀道济率军来到历城,由于后勤供应跟不上,军营中的粮米将尽,军心惶惶。

檀道济知道,自己的兵力和北魏相比,兵寡势弱,之所以能每战必胜,靠的是将士高昂的士气。如果将士们知道真的粮尽,必将士气低落,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必须立即退兵。

但他考虑到,手下的将士如果知道粮尽退兵,必然影响军心;而如果北魏军队知道己方粮尽退兵,必将率兵追击。于是,他让人运来大批白沙,只用少量的米覆盖在上面,故意在晚上以沙充米,以斗量之,给人以粮米仍很充足的假象。

这样一来,军心稳定了,而北魏的探子以为檀道济量的真是米,便向北魏将领禀报檀道济军中并不缺粮。第二天,檀道济命令全体将士穿着整齐的盔甲,乘着战车,慢慢地退走。北魏军队怕有伏兵,竟然不敢追赶。

檀道济此次出征,虽然没有一举平定河南,但他在全军粮尽之时,仍能不伤一兵一卒,全军而返,威名大震,使北魏将士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后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出路和办法虽多,但只有离去最佳。

36计走为上计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5-14 21:50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意思是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现多用于生活中,工作中,社交中,如果形势对自己不利时,敌强我弱时,就选择暂时退却,重新再来,或另谋他法的心态。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指在我方不如敌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主动撤退。

所谓上计,不是说“走”在三十六计中是上计,而是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有几种选择:求和、投降、死拼、撤退。四种选择中,前三种是完全没有出路的,是彻底的失败;只有第四种“撤退”才可以保存实力,以图卷土重来,这是最好的抉择。因此说“走”为上。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依次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指桑骂槐、趁火打劫、擒贼擒王、关门捉贼、打草惊蛇、浑水摸鱼、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调虎离山、顺手牵羊、李代桃僵、无中生有、声东击西、树上开花。

暗渡陈仓、假痴不癫、欲擒故纵、走为上、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连环计、美人计、借尸还魂、隔岸观火、围魏救赵、假道伐虢。

变形计大山走出来的孩子是谁唱的?那声音好听?
1个回答2024-01-22 23:48

张勇唱的,比原唱的要好听,他曾经是一名军人、下岗职工,最后靠流浪卖唱为生;他也曾经和刀郎在同一个歌厅里跑场,为唐国强、胡军等人给自己卖唱的小费而激动不已;但是现在,他在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栏目组有个家,他的歌曲即将通过湖南卫视撩拨乐坛……

走为上计简介
1个回答2024-01-29 11:57
三十六计的走为上计,常常被理解成“回避、逃跑是最好的策略”,甚至理解成“逃跑是三十六计中最高明的计策”。



这是一个误会。误会的原因与这个词的结构不明确有关。从词组结构的角度讲,“走为上计”可以有两种结构:“走/为/上计”与“走为上/计”。“走/为/上计”,是个陈述式的词组,意义是“逃跑是最好的策略”; “走为上/计”是一个偏正式的词组,“走为上”是这一个计策的名称。毫无疑问,讲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显是取后一种解释的。三十六计的名字大都是四字格,只有最后六计是三字格,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在“走为上”之后加了一个“计”字。这就给误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从情理上讲,也是这样的。“走为上”是三十六计中最后一计,指的乃是:在最迫不得已的情况,在没有其它办法的情况下,离开战场保存实力是最好的选择。三十六计不可能把逃跑当成最高明的计策,没有这么窝囊的“上计”。这是不言而喻的。



成语词典中讲“走为上计”,往往引用《南齐书·王敬则传》的这段话作书证:“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这段话中“走是上计”的结构,与上面说的“走/为/上计”是相同的,解释为“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是没有问题的。三十六计的“走为上计”,语境与它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成语词典对这两种意义,自然应该分别解释。



不过,词汇的意义,最重要的,还在于约定俗成的用法。既然人们普遍地把“走为上计”理解为“逃跑是最高明的计策”,那就说明,这个词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含义。平常讲话论事,这样用是没有问题的。唯独在两种情况下需要分别:讲三十六计的时候,不能歪曲它的本意;编成语词典的时候,需要把这两种意义区别开来。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犯不着这么大费唇舌。只是最近看李零先生的《兵以诈立》,好像他也有一点类似的误会。他说“走为上计”是“兵法中的第一计”,又批评这是“以上策为下策”(p172)。这样理解,似乎是有些误会。想必有此误会的人不少,才啰嗦这么几句。



顺便说一句,李零教授的《兵以诈立》写得非常好,这是我见过的讲《孙子》的书里讲得最清楚最明白的一本,提供了很多准确的、清晰的知识,难懂的词句都有深入浅出的解释;而且,是最好读的一本,比用语简略而语意模棱的古注读起来要舒服得多。推荐有兴趣的朋友一读。
走为上计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02 00:54
走为上计

走为上,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著《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