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的启示

鹬蚌相争中,你从鹬蚌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1-20 12:27
鹬蚌相争的启示:处理事情要注意外部的情况,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否则,只顾与对手争强好胜,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的读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中的一个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鹜蚌相争的启示
1个回答2024-02-20 04:07

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警惕共山雹亩同肆铅的敌人,不要因互相争斗逗森,让第三者得到利益。

鹤蚌相争的启示
1个回答2024-03-09 14:51
鹤蚌相争”让渔翁得利,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的一点小利小怨,而忽略了身后的巨大危险.
螺蚌相语启示了我们什么?
1个回答2023-12-09 21:23

田螺和河蚌相遇在河滩。河蚌对田螺说:“你的相貌高贵,像凤凰一样,地位虽然不尽人意,但我满怀仰慕之心。”田螺回答:“你仰慕我是对的,可是老天不公平,偏偏让珍珠生在你的肚子里,对此我不能理解。”河蚌说:“老天是公平的。凡物外表平淡无奇,必有宝货蕴藏其中。我襟怀坦白,从不隐藏什么,而你从头到脚遮遮掩掩,偏生肚子里空空如也。总观你我从外表到内心,能说老天不公平吗?田螺听后,很是惭愧,捂着脸,悄悄地沉到水里。

启示:

我们不应把精力用在追求外表修饰上,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培养真才实学。

要清醒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有点与缺点,扬长避短。

善于发现别人的有点和缺点,取长补短。对于别人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政治河蚌的故事启示
1个回答2024-02-22 02:24
一个大家熟知而又常常惊叹的事实是,珍珠的孕育,原来源于一粒小石子,或是一道伤口。这一粒小石子在蚌的壳内,像魔鬼一样折磨着它。于是蚌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就与那粒小石子拼个蚌死石碎,要么就想办法把这粒石子同化,使双方能各平相处。没有大脑的蚌选择了第二种方法,它开始用自己柔软的身体包容这粒小石子,并且从体内分泌出美丽的珍珠质,把小石子一层一层地包围起来。所以,珍珠的养成,是一种从痛苦到圆润的转化。
我们所追求的成功,其实也是一种圆润的转化。而成功之于困难,又何尝不是一种从痛苦到圆润的转化。试想啊,连一个没有大脑的低等动物都知道把一个令自己不愉快的异已转化成一种美丽的艺术品,难道人的心胸与智能连蚌都不如吗?

人是需要修炼的,你修炼到什么程度就成功到什么程度。工作也需要修炼。
从我们出生到现在,父母、老师和一些知识媒体都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 的道理,包括讲礼貌、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友爱、互助等。可是,如果我们没有一颗包容的心房,就会因为某些小石子似的东西,拒绝履行这些做人的道理。是的,小石子让你感到痛苦,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把你的那些美好的品德一层一层地包裹在小石子上,不正好可以孕育出生命的珍珠吗?
从鹬蚌相争这个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3-08 10:51
告诫人们不要自相残杀要宽容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该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遭受灾难
鹬蚌相争中,你从鹬蚌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1-17 15:26
鹬蚌相争的启示:处理事情要注意外部的情况,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否则,只顾与对手争强好胜,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的读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中的一个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作文 读《珍珠蚌》的启示
1个回答2023-11-15 22:16
读《珍珠蚌》的启示

民间有云“千年蚌精、感月生珠”、“露滴成珠”、“神女的眼泪以及鲛鱼的眼泪成珍珠”等说法,珍珠,历来被视为奇珍至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说:“凡珍珠必产蚌腹,映月成胎,经年最久,乃为至宝。”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珍珠有龙珠、蛇珠、鱼珠、蚊珠、龟珠等,并详述了这些贝类以外的动物珠的生长部位。如“龙珠在颌,蛇珠在口,鱼珠在眼,鲛珠在皮,龟珠在足。”我曾经到过多家珍珠养殖基地,每次都会驻足滞留很久,不是我喜欢珍珠,而是喜欢产珍珠的蚌。
蚌是生活在水中的贝类,据说种类很多,它们身体很柔软,活动能力也很小,并且用两扇坚硬的贝壳保护着身体,遇到敌害向它进攻的时候,柔软的身体便立刻缩到两个贝壳的中间,同时把两扇贝壳紧紧的关闭起来。在历史上蚌的记载很早,因为蚌可以产珍珠。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我国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大禹治水后淮河流域一带人民用淡水珍珠向帝王进贡的事。《诗经》、《山海经》、《尔雅》、《周易》中均留下了有关珍珠的内容。
蚌育珍珠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外界沙粒进入或人工将一粒或多粒沙粒置入蚌壳内,蚌会在水中微微的颤抖,就像一粒灰尘误入人的眼睛。但蚌无法去排除异物。此时的蚌,这个一遇到敌害柔软的身体就立刻缩到两个贝壳中间的小动物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慢慢的用体内的营养液将沙粒包围起来,最终成为自己体内和谐的一部分,慢慢裹沙成珠。
我喜欢蚌,正是喜欢蚌的包容和肚量。当一粒异物进入蚌的体内,蚌清楚地知道自己无法去改变现状,索性包容进入体内的异物,使之为我而变,为我所用,最后由一粒沙粒变成一颗珍珠。这又让我联想起了非洲大草原上的野马,据说在大草原上与野马共存的还有一种吸血蝙蝠,这种蝙蝠专叮野马的腿,吸取其体内之血。吸血蝙蝠一旦叮上野马的腿,不管它如何暴怒、狂奔,不飞不动只顾吸食。一些野马就这样被一只小小的蝙蝠活活折磨致死。科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能使野马死去,导致野马的死是暴怒和狂奔。后来有人就把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暴跳如雷,伤害自己,自食苦果者称之为“野马结局”。
俗云:“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量有多大,他的事业就能做多大;一个人的心里能容多少事,他就能摄取到多少财富。但是真正能做到“额上能跑马”和“肚里可撑船”的又有几人呢?更别说像蚌一样去包容异类,使之为我而变,为我所用,由一沙粒变珍珠了。就拿一则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来说,周瑜是个了不起的将才,而且聪明过人,才智超群,相信他和诸葛亮真正较量,应该不差上下,可是他恰恰缺少的就是大将应有的度量,妒嫉心极重,容不得超过自己的人。对诸葛亮一直耿耿于怀,几次欲害之均不得逞。诸葛亮掌握的正是他这个气量小的致命弱点。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损兵马,费钱粮,却叫诸葛亮得了个大便宜,气得周瑜狂呼一声,金疮迸裂。后来,周瑜又用美人计,骗刘备去东吴成亲,被诸葛亮将计就计,结果呢?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周瑜再用“假途灭虢”之计,想谋取荆州,又被诸识破,四路兵马围攻周瑜,并写信规劝他,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便倒地而亡,周瑜死就死在他的气量小上。大凡胸怀大志者,无不大度为怀,置区区小利于不顾。反之,鼠肚鸡肠,竞小争微,片言只语“异言”也难入耳,耿耿于怀者,最终难成大事业。
大地面对苍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时而风、时而雨、时而炎热、时而寒冷,他机智地随着节气的变化,演示着不同时期的风情,最终孕育出万物生灵,因为她懂得包容。大海的广阔无边是因为包容了条条溪流,高山雄伟博大是因为包容了石子和泥土。一位勇敢的水手,之所以站在高高的浪尖上放歌,是因为在他的心中早已容下了喜恶无常的水性,就像蚌孕沙成珠。
其实,人生即矛盾。矛盾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善意的,也有些可能是恶意的。不管恶和善我们必须去积极面对,正面意见得听,不同的意见也得听,有些时候,心底深埋一些伤过自己的沙子,尽管当时很难受,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一生的珍珠。
从珍珠和蚌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2-12-16 00:03
整个湖都变成红色的了(那是血),从湖里伸出一只手,抓住了女孩的脚,硬把她拉进湖中,随后,人们在离那片森林100公里远的地方找到了女孩的尸体还有衣服,只是她的头不见了,人们打开她的背包,吓坏了,包里就是她的头,她的表情十分痛苦,发现她的那些人把她的尸体丢弃在了那片森林,然后就离开了,从此,那片森林就再也没人敢去......如果你看了此帖,请立即回贴,并点击“菩萨保佑”,然后将此贴在别吧转发3份,如果不发的话,那只手会在你洗澡时伸出来,你会和那个女孩是同样下场!要相信,一切是真的 菩萨保佑菩萨保佑菩萨保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启示
5个回答2023-12-04 01:42
我们受到启发: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

原文
  赵①且伐燕②,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⑧。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⑨之为渔父⑩也。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译文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打渔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注释
  ①赵:国名,都城在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②燕:国名,都城在现在的北京市。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③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⑤易水:在现在河北省境内。   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⑧喙: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⑨秦:国名,都城在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   ⑩渔父:渔夫。   通假字   拑 :通“钳”,夹住。   禽 :通“擒”,擒获。   弊 :通“蔽”,蒙蔽。   古今异义   熟 :今常用义:成熟;熟练。文中古义:仔细,周详;如“故愿王熟计之也。”   支:今常用义:支撑;支持。文中古义:对峙;如“燕赵久相支.”   大众:今常用义:群众,民众。文中古义:军队;如“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恐:今常用义:害怕。文中古义:担心;如“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愿:今常用义:愿望;愿意。文中古义:希望;如“故愿王熟计之也。”   一词多义   且   (1)副词,将要,快要;如“赵且伐燕”。“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连词,姑且,暂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3)连词,况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伐   (1)动词,攻打,讨伐;如“赵且伐燕”。“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2)动词,砍伐;如“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   即   (1) 副词,就;如“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2)副词,立即,马上;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为   (1)介词,为了;如“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2)动词,成为;如“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3)动词,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计   (1)动词,谋划,考虑;如“故愿王熟计之也”。   (2)动词,计算;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名词,计谋,策略;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强   (1)qiáng,形容词,强大;如“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2)qiáng,形容词,僵硬;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3)qiǎng,动词,勉力,努力做;如“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舍   (1)shě,动词,丢弃,放下;如“两者不肯相舍”。“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2)shè,名词,房屋,客舍;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词类活用   1.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今日不雨”之中,名词“雨”用如动词,即“下雨”;该分句可译为“今天不下雨”。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之中的“弊”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疲惫”,或“使……困乏”;这两个分句可译为“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3. 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日不出”之中,动词“出”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出来”;该分句可译为“今天不让你出来”或“今天不放开你”。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过易水”之前省略主语“臣”,即“(臣)过易水”;该分句可译为“(我)经过易水”。   (2)“故愿王熟计之也”之前省略主语“臣”,即“(臣)故愿王熟计之也”;该分句可译为“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2.省略宾语   (1)“渔者得而并擒之”之中,谓语动词“得”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即“渔者得(之)而并擒之”;该分句可译为“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2)“乃止”之后省略宾语“之”,代“伐燕”这件事,即“乃止(之)”;该分句可译为“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成语启示 分析评论  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揭示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鹬和蚌都想致对方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吗。问题似乎并不止于此。因为我们不仅要问了:它们为什么会相争呢?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呀!因为它们都缺乏一颗爱“人”之心,它们只知道爱自己,要消灭对方,结果在不爱对方的、不爱敌人的同时,也不爱了自己,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这才是故事的深意所在呀!只知道爱自己的人,必然导致自取灭亡,与敌人同归于尽。所以要有爱人之心,而这种爱人之心,又不是出自于对自己有好处的思想,而只是爱对方,哪怕是爱所谓的敌人。爱我们的邻舍,爱我们的敌人,这是圣经当中爱的教导。这才是大爱。无大爱之境的人,不理解这种大爱,只会看到这其中的不可能,而不会看到这其中的可能,不会看到这其中的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教育孩子只止于表面的现象,而看不到其中的爱的教育,不能挖掘其中的爱的教育。那只是很浅表的教育的境界。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