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第十七集

民间故事与七七有关
1个回答2024-01-27 19:42
七夕吧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民间故事与七七有关
1个回答2024-02-10 16:26
七夕吧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为什么民间传说七活八不活
1个回答2024-02-20 03:53
这只是民间的一种说法。但是像其他民谚一样,也有着内在的道理。



作为胎儿来讲7月已经初步具备存活条件。

如果是母体在怀孕期间出现问题导致无法继续供给胎儿的成长,则会倾向于尽早分娩以保证胎儿生存,7月正好可以分娩了。

而如果是胎儿本身出现问题,则没有这种倾向性。在8个月分娩的多是胎儿有问题导致无法继续生长。所以8个月分娩的存活概率要偏低。
民间的每年七月十四是什么节?还有由来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5-17 11:35

七月十四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俗称“七月半”。东汉后,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称为“中元节”。后来,佛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现在,民间根据不同的传承,七月十四、七月十五都有祭祖习俗。

关于七月十四,七月十五鬼节的民谣
1个回答2024-05-03 19:51
七娘要来快快来,莫到阴山背后挨,阴山背后雪令大噢,打湿七娘绣花鞋
民间所说的七月半是几月几号
1个回答2023-04-01 16:11
农历七月十五
听了七年的民谣,再推荐这十首
1个回答2024-03-04 02:03
文//小确幸韬

一个励志推荐1000首好听民谣的乐迷,这是我推荐的第四十首。

1.张嫮目————《极与极》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谣歌手,歌里没有诗和远,南方北方,烟和酒、女孩。

虽然没有民谣里面的这些意象,但我认为他是最民谣的歌手。

首先得介绍他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挺特殊的。

张嫮目,第二个字念hu,第四声,嫮是眼睛明亮且大的意思。

歌里充满了哲学意味,关于对立两方的讨论。

“求你别强行个体,学谁拾荒为命” 讲述了身处这个时代的困境,人们都是集体主义的产物,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个体早已淹没人海。

我们都好像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进,没有个性,没有了自我。好像都习惯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首歌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

最后歌手发出 “我生而为你,为生灵” 的呐喊。

旋律很棒,歌词更棒,演唱极具个人特色。

张嫮目:一个没有诗和远方的民谣歌手,迷倒了吴青峰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2老四叔————《年少》

老四叔的声音有岁月的痕迹,歌声也很动人。

讲述了长大之后远去的故乡,那些远去的童年。

儿时那首动听的歌谣,你还在轻轻唱吗?

他们或是《小船儿轻轻飘荡》,《大海啊,我的故乡》《乡间小路》,还有你故乡的歌谣。

没有的话,就听听这首歌吧。

3.符禹迅————《枯藤老树昏鸦》

歌曲改编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加上故乡的乡愁,故乡的农田,河流,还有故乡的那棵老树。

还有远去的人们和回不去的故乡。

4.代鑫/陈鸿宇————《遇见相似的灵魂》

同样的配方,不变的陈鸿宇,还是迷人的音色!!

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你遇见了相似的灵魂了吗?

5.周新城————《晚睡的姑娘》

这首歌专门推荐给那些晚睡的姑娘。

那些睡不着的夜晚,你们都在干些什么呢?

是不是梦里也总太凉,喜欢在黑夜里释放一切,爱着黑夜。

但听我讲: 笑意会带走青涩的荒唐,给予自己最明媚的幻想。

6.于晴————《请不要忘记上龙西里36号》

歌词也是非常优雅又优美,很荣幸认识词曲作者于晴,也谢谢她推荐这首歌给我。

写的是年轻时候的爱情,摇摇欲坠又虚无缥缈。

在欺骗中寻找,在流泪中变成了一座座孤岛。

回不到过去,也不再渴望一个拥抱。

没有了爱人,荒芜了眼泪,心也无处安放。

你还记得儿时的二八大梁,你卡在下面骑车的样子吗?

歌曲作者留下了足迹: 我爱笑,也爱多愁善感。写这首歌的时候,总幻想着自己在某个晚上单曲循环着它哭得梨花带泪。可是真到了现在,不少听众感慨万千红了眼角,我却已经不为所动了。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去听听吧,安定门外上龙西里大街,我好像也曾去过那里。

7.张典————《蜀道难》

改编李白的《蜀道难》,来自张典。

歌曲的编曲,唱腔,都挺吸引人的。

听听这首歌,诗就会唱了,而不是很难背了。

8.贰佰————《狗日的青春》

贰佰是麻油叶的成员,麻油叶是中国最出名的民谣民间团体。

组织有马頔,尧十三,宋冬野,还有贰佰………

谁的青春不是一回头,都为了狗?

回忆青春,有多少人会说“狗日的青春”,荒唐,懵懂却又回不去的青春呢?

9.平行效应————《囚》

七分钟的编曲、旋律,几行歌词,却很凄美。

编曲和旋律都很棒,是这首歌最大的亮点。

这首歌也一反人们对旅行向往的看法,外面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10.谢春花————《借我》

就因为一首歌,我就去看了谢春花北京演唱会。

然后看完之后就被辞职了,当然被辞职不是因为这件事。

现在还能想起谢春花一身红裙,背着把吉他,唱着《借我》的样子,绝决又很酷很酷。

谢春花北京演唱会,我为一首歌而来 详细内容请戳链接。

那句 “借我十年,借我亡命天涯的勇敢” ,唱进了我的心里,我把它过成了生活。

又推荐了十首,离1000首还有960首,我们下个十首见!!!

杂货铺首次有奖征文活动:忆2018,望2019

活动正在进行中,诚心邀请你的参与,欢迎你的到来!!!
七巧节有哪些民间传说?
1个回答2024-04-25 15:23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 ,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
七夕节的民间传说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9 10:20

七夕节的民间传说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大致说来,它讲的是一个孤儿牛郎,在受到兄嫂的虐待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私自下凡的织女,因情投意合,他们很快就成为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但王母娘娘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亲自下凡来,要强行把织女带回天庭,这对恩爱夫妻眼看就要被拆散。

在一头已经得道的老牛帮助下,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上天去追赶织女。王母娘娘见状,马上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此出现,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然有无法逾越的天险,但他们的忠贞爱情,还是感动了喜鹊,于是成千上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他们走上鹊桥相会。

七夕节其他情况简介。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