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

江东镇樟厝洲有哪些名人
1个回答2024-06-19 08:56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江东镇樟厝洲村

  樟厝洲原名礼乐乡。南临韩江,隔江与东凤相望。东领谢渡,西接渡头,北连塔社。耕地面积约600亩,人口2601人(不包塔社)、地势高,为沙质土。韩江之滨有“东凤”津渡、来往频繁。

  明正德年间,先祖东浦公由福建移居鳌头乡(今东凤大洋村有林厝崛遗址),尔后传至遗香公移居文路卓(会东凤文路卓村),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一七0三年)迁居樟厝洲,历十四世,迄今三百零三年)。

  明末清初,村民有章、林、陈、周、蒋、郭、黄、杨等姓氏。几经沧桑。诸姓氏逐渐消逝,至民国初时,黄杨均改为林姓。尔后,由林陈传延至今。先祖迁居于此,已有樟厝洲其名,故一直沿用至今。

  北面塔社林,原有林,方,高三姓,自一九五0年为樟厝洲辖管。塔社村于明嘉靖中叶来此定居,原叫“塔仔”。林姓于明代由澄海樟林迁入,高姓是由揭东县埔田乡迁入。方姓于清朝时经潮安县浮洋仙庭村迁入,三姓同居,一直至今,和睦相处。

  一、农业、经济。

  樟厝洲先辈躬耕务农,以田耕为主,前土地多为东凤,龙湖豪绅所有。故经济基础底子薄。村里土地为沙质土,高低悬殊,历来为经济作物区。主要农产品以甘蔗、花生、大豆、甘薯为大宗。一九六0年洪水冲击,泛滥成灾,“南星园”近百亩地积沙成滩,灾后复产,把游沙搬成小丘,六九年村党政提出:“迫沙埋地下,叫地下土翻身。”经两月奋战,把沙丘搬走,逐年进行平整,扩大耕地面积,修筑排灌系统,改变生产布局。七二年大力发展药材生产,主要有党参、菊花、淮山、生地等。是时成为潮安县药材生产基地。改革开放后,改变生产方式,增加经济收入,以蔬菜、玉米、竹笋、香蕉为主的经济作物。

  二、学校教育、名人

  前全村有4所私塾,民国时为6所,1945年并为一所,称为“江东乡第七保第三国民学校”。1950年称为樟洲小学。1995年,村筹资及海外侨亲捐资,兴建新学校,占地10亩,建四层教学楼一幢,总面积2230平方米,投资总额160多万元。现有学生320人,教师12人。

  解放以来,大专院校毕业生有90多人,博士一人,硕士一人,高级教师二人,处级干部以上七人。

  光绪年间,先辈志厚公任恩骑尉,戍职揭阳;民国时有楚南公任永定县丞,后出任澄海县长,有德三公就读黄埔军校,毕业后任族长,后居台湾;有英利公毕业于中山大学,任韩山师范教务主任,潮安县教育科长,镇反时在狱中去世。
企业参加爱心公益活动有什么意义?谢谢
1个回答2024-06-19 08:55
作为一个企业而言良好的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参加公益活动一方面可以赢得良好声誉
  组织开展公益活动,体现了组织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和关心公益事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能够给公众留下可以信任的美好印象,从而赢得公众的赞美和良好的声誉。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提高了组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深了与公众之间的感情,融洽了社会关系,会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公众会从对组织的良好印象,联想到组织的良好形象,有利于组织经济效益的增加。

何乐而不为呢?
赖姓公认的祖先是谁?
1个回答2024-06-19 08:55

赖(Lài)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名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3、源自少数民族有赖姓:

① 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

② 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叔颖。周朝为黄帝姬姓后裔姬发所建,为加强其统治,武王大封同姓诸侯。据史料所载,周武

王封其弟叔颖于赖(今河南省境),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赖被楚灵王所灭,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赖姓。故叔颖则被尊为赖姓始祖。

求人民英雄的事迹
1个回答2024-06-19 08:55
懂存瑞,在抗美援朝战场手脱举雷包炸碉堡
罗盛教,跳进冰洞救朝鲜落水儿童牺牲
王成,手持爆破筒冲进敌人堆,与敌人同归于尽
王二小,牺牲自己把敌人引向我军包围圈
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我军,被火在燃烧了30多分钟牺牲
马洪刚反赌俱乐部
1个回答2024-06-19 08:54
马洪刚反赌俱乐部是目前国内最具权威,手法最高超的棋牌技术公司。
绿皮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6-19 08:53

绿皮书是关于一个黑人钢琴家谢利雇佣了一个强硬的白色暴徒作为司机巡回南方种族充满。在一路南下的过程中,两人完全不同的矛盾不断,引起了很多的争吵和笑话。而是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渡过难关。行程接近尾声时,两人也慢慢放下了成见,成为好友的故事。

在影片中,黑人钢琴医生是上层社会的精英,他的高贵气质、冷静、谨慎、受人尊敬,并有着伟大的理想: 改善种族偏见,帮助黑人重获尊严。长期在酒店大厅当保安的托尼,为一个黑人钢琴医生工作,说话不好,行为不端,行为粗暴,歧视黑人,甚至把黑人在家里喝的水杯扔掉。两个自然的角色交换,人物身份错位交换,形成了十分有趣的对比,塑造搏李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谢利受过高等教育,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高地位和自尊心不允许他做任何不雅的事情。但和白托尼在一起后,他也愿意弯下腰,试着把炸鸡拿在手里大口大口地吃,享受一下。面对自己的身份。巡演结束后,鼓起勇气去托尼家庆祝圣诞节。托尼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社会底层,靠肮脏的手段谋生。经过八个星期的旅行,看到钢琴家表演改变了黑人的看法。还在波依的指导下学习钢琴,改变闹银蔽不文明的习惯,学会用优美的语言写信,表达对妻子的爱。慷慨地与钢琴医生保持友谊。

这样的旅程,对于彼此来说改变很多,就是看看世界,看看生活。我们给予自己的是这个世界的残酷和现实,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路上的生活,生活中的环境。如果有什么经历可以改变我们的偏见和成见,为什么不在路上呢。所谓的绿皮书既液州讽刺又嘲弄。所谓的治疗之间的区别只是无意义的坚持和固执。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没有什么不同。差别带来的,是内心的自卑和故意压抑的结果,这不应该是这样的。真不该这么做。

赛德克巴莱莫那鲁道为什么要走
1个回答2024-06-19 08:53

不能做多停留,一个心在流浪的人,即使你留住他的身,也找不到他的心。

非洲国家的儿童的生活状况
1个回答2024-06-19 08:52
你去查查非洲的经济,卫生医疗等情况就知道了,这也是非洲孩子的生活状态。
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没有良好的教育,很小就得放牛放羊,放的还档枯不是自家的。生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使她们从孩子时候颤老就知道行洞洞,贫穷,落后和乞讨并不丢人。
铁路事故
1个回答2024-06-19 08:52
情况不明是无法回答的,建议了解情况后面询当地律师
从古代就流行的吃面条,看看古代人是怎么吃的
1个回答2024-06-19 08:51
西晋有个文人束皙,写过一篇《饼赋》,其中饼泛指各种面食。文章开头就讲,虽然古书上就谈吃麦,但并不提吃饼,可见饼出现的历史并不长。
他罗列了许多面食,说这些有的是从遥远的异域传过来的,有的则是从社会下层流传开的,总之,都和伟大传统无关。
因此束皙分析说:春天不冷不热,适合吃“曼头”(馒头);夏天酷热的时候,适合吃“薄壮”(可能是凉面皮);秋天降温了,最好吃“起溲”(发面饼);隆冬天寒地冻,那就是“汤饼”(面片)最好了。而“牢丸”(汤团)是面食里最赞的,因为一年四季都好吃。
然后他介绍了面食可以搭配多么丰富的食材,和面、拉面的时候手法可以有多么精妙。而做好的面食:
弱如春绵,白如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眄。擎器者唇,立侍者干咽。
描写面食之香美馋人,可以说是相当生动了。
这篇文章,现在研究食料史的学者,相当重视,因为他把面食的起源,当时的做法,分多少种类种种问题,都写到了。但当时的人,评价是不高的,“文颇鄙俗,时人薄之”。
这种文章写出来会被鄙视,是很容易就能想到的。古代文人创作,其实和我们今天发朋友圈的逻辑也类似。春节假期,你可以发在瑞士滑雪,在夏威夷游泳的照片,或者你哀号一声:“朋友们都出去浪了,我却还在给《国家人文历史》赶稿子!”这都可以。但到市郊转一圈爬个山之类,就别吱声了。
总之,稀缺是很重要的。前面文章提到西晋的何曾,他到皇宫去,总是嫌弃皇上家伙食差,不肯吃东西,蒸饼非要上面裂成十字才肯吃,发酵技术总体还不怎么高明的时代,这就一点都不鄙俗。现在随便什么食堂都有开花馒头,那静静的啃完就好。总之就是,炫富可以,哭穷也成,唯独真正的日常生活,似乎最没有谈论的价值。

这个道理束皙当然也懂,不过他当时估计状态比较消极。西晋是个讲究门第,但下层上升通道还并没有完全闭合的时代,束皙不属于高门大姓,但祖父、父亲都做过郡守,也还有点地位。这种不上不下的出身,本来是要加倍努力的,但他哥哥娶了权贵的女儿却又闹了离婚,导致束皙的仕途也被连累暂时绝望了,所以他才自暴自弃,自顾自地写这种管你怎么看,我自己嗨皮一下就好的文章。倒因此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珍贵史料。

古代文人和面食之间的故事,大多和这种放松的心态有关。白居易写“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这样句子的时候,显然没打算传世。苏轼与弟弟苏辙都被贬谪,途中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于是兄弟二人买了吃。苏辙越吃越觉得难吃,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却狼吞虎咽地吃完,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
明清时南稻北麦的作物分布,已经完全成型,饮食上自然也是“南人饭米,北人饭面”的局面。李渔自称虽然是南方人但长得像北方人,脾气刚直,饭量强横也像北方人,所以他的饮食习惯,也是不拘南北的,一日三餐,吃两顿米,一顿面。
李渔介绍自家制的面条两种。一种自己吃的,叫五香面;一种待客用,叫八珍面。今天的标准看,五香不过是酱、醋之类厨房常见的佐料,八珍也不过是鸡肉干、鱼肉干、虾米、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和一点汤汁。——总之,他谈吃比较平平无奇,远不如他谈戏文或说荤段子来得生猛巧妙。读书至此,也只是盼他赶紧吃饱好有力气继续说荤段子而已。

清代袁枚所著《随园食单》
袁枚的《随园食单》里,对食物的叙述,看起来开胃得多。如:
大鳗一条蒸烂,拆肉去骨,和入面中,入鸡汤清揉之擀成面皮,小刀划成细条,入鸡汁、火腿汁、蘑菇汁滚。
先一日将蘑菇蓬熬汁,定清;次日将笋熬汁,加面滚上。此法扬州定慧庵僧人制之极精,不肯传人。然其大概亦可仿求。其纯黑色的或云暗用虾汁、蘑菇原汁,只宜澄云泥沙,不重换水,则原味薄矣~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