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统

灯笼的传统故事
1个回答2024-02-14 01:28
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已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天地一笼统是谁写的
1个回答2022-12-12 12:24
天地一笼统是唐朝人张打油写的。

原文:
《咏雪》
唐 张打油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请问各位笼统是什么意思
5个回答2022-12-04 19:09
1. 形容物体上下部的大小形状没有显著的差别。
2. 含糊;无分别。
3. 概括,不具体。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在那种大会上讲话,只能笼统讲,不能讲得很透彻。”
晓风残月和笼统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2-06-07 10:26
晓风残月是来自刘永的“雨铃霖”,拂晓的风和不再明亮的月亮,表达的是一种凄凉的景象和感情。
笼统则表达的是句子或者是语言表达的不够完整或不够形象具体。
凡人与超凡的定义是不是太笼统了
1个回答2022-08-31 17:09
“超凡入圣的化境”是超出凡人,达到圣人的境界,多形容造诣精深。

“所以道超凡越圣。”《朱子全书·学一》:“就此理会得透,自可超凡入圣。”

示例
今日弟幸会芝范,想领教一番超凡入圣的道理,从此可以洗尽俗肠,重开眼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五回)
元宵节挂灯笼,这里面有什么中国传统故事吗?
1个回答2024-01-24 11:04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笼统当知县歇后语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6-07 04:45
第1题的正确答案是:庞统做知县——大材小用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你可能写错了)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你怎么好像老写错?) 第二题我不会,你自己想想吧 我第一题也问过的,应该正确,我只想帮你一把,你自己斟酌吧。。。
灯笼课文中有哪些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1个回答2024-03-05 12:34

(1):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中国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游灯笼:春节期间,在既定的夜晚,孩子们挑着红红火火的灯笼到各家各户去转悠,俗称游灯笼。中华民族人民一代代传下来,这种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笼统的接受,不加分析,甄别,不求甚解意思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5 18:27
囫囵吞枣 húlún-tūnzǎo

囫囵,指整个的。这个成语是说,把枣子整个吞下。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甄别,不求甚解。它出自这么一个故事。
古代对家人的笼统称谓
1个回答2023-02-21 21:45
古代社会对他人的代称,一般包括对家人、亲属、朋友的称谓以及其他称谓。对亲属的称呼,尊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慈母”、“堂上”、“膝下”等。若是姻亲关系则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若有世谊关系的加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若是姻世关系的加“姻世”二字,如“姻世伯”。对家人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夫君”、“良人”、“相公”、“官人”、“外子”等,丈夫称妻子为“荆人”、“贱荆”、“拙荆”、“糟糠”、“中馈”、“大嫂”、“大姐”等。

对别人的晚辈称“令郎”、“令嗣”、“令爱”、“令婿”等,对自己的晚辈称“弱息”、“犬子”、“小犬”、“息子”、“息女”、“息妇”、“东床”等。对朋友的称呼,一般的互称则加一个“仁”字,如“仁兄”。根据具体的关系不同,又划分为同学、同事等。同学之间的称谓为“同窗”、“同科”、“窗友”、“砚友”等,同事之间的称谓为“同仁”、“同察”、“同人”、“同僚”、“同年”、“同寅”等。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