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不惊风雨声

耕地是雨前好还是雨后耕好
1个回答2022-09-17 01:35
沙壤土雨后耕较合适,泥质土雨前耕好,若久旱无雨,雨后耕好
耕云播雨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2-19 22:57
  耕云播雨 (gēng yún bō yǔ)

  解释:指控制降雨,改造自然。比喻辛勤劳动。

  绝轮示例:她为幼袜宏埋儿教育事业~。

  用法:作谓语、宾语告蚂;用于文化等方面
下雨前耕地好还是下雨后好
1个回答2022-09-13 00:07
下雨前耕地是最好的了,因为这时候耕地土质疏松,水分都在土壤中流失的很少,有利于禾苗生长。
惊蛰为什么对农耕具有重要意义探析
1个回答2024-02-01 23:01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紧随立春、雨水之后,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古时还有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对于农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民常常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从惊蛰开始,我省大部分地区就要开始春耕。春耕的时节对农作物夏、秋的生长影响很大,因此,我国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没了气”的俗语,提醒人们如果不及时春耕,会影响一年的收成。

过去人们靠天吃饭时,通过24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现在尽管科技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24节气仍有它存在的意义。”

24节气仍符合客观规律,对农业和气象仍有参考价值;其次,24节气是一种传统文化,其中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知识;此外,24节气对养生有指导意义,有重要的价值。

扩展资料: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布谷鸟)。”

古人传说,惊蛰过后,大鹰的嘴就会变得柔软无力,利爪也变得纤细柔弱,失去了捕杀的念头,变成了准备预报播种的布谷鸟,默默等待着用叫声呼唤人们耕种。

“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古时还有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对于农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民常常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一声霹雳醒蛇虫”,古时人们在此日,还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处角落,用香味来驱虫和去除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后世“祭白虎化解是非”和“打小人”的习俗。

是耕地好还是不耕地好?
1个回答2022-09-10 22:55
当然是耕地好呀,因为你…,我希望你读下三年级下册第五课守株待兔课。告诉的我们就是不要做任何事情,不要心存侥幸,不要指望不劳而获不努力而包有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好结果的。
雨后惊虹
1个回答2024-03-05 15:01
雨打斗笠青衫湿 后发先至剑星驰 惊破残天电闪处 虹飞七彩敌羞齿
被雨惊醒的一个成语
1个回答2024-01-31 04:22
如梦初醒rú mèng chū xǐng
[释义] 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语出]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厉公大喜曰:‘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正音] 初;不能读作“cū”。
[辨形] 初;不能写作“出”。
[近义] 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反义] 如堕雾中
[用法] 可用来形容人突然醒悟。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动宾式。
舜耕历山耕的是哪个历山
1个回答2024-05-25 23:23
  很多种说法,比如其中一个就是:

  济南南郊的千佛山,古称历山,又称舜山、舜耕山,传说大舜曾在山下耕种。





  关于舜耕历山的记载,最早见于《墨子·尚贤下》:"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bin),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据此可知,这个传说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了,其起源是很早的。至于历山在何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东汉经学家郑玄以为是山西永济县的雷首山。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称历山。此外,河北怀来县、山东菏泽县、浙江余姚县等地皆有历山。不过,比较而言,把济南的历山,写为舜耕之地似乎更合适一些。 首先,东夷人的商族奉舜为天神。商族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山东南部、河南西部一带,其北境达于济水(即今日的黄河,见《史记·殷本纪》),舜的传说发源地应在这一带。其次,济南古称历下,因历山而得名,见于《春秋》,来源最早。另外,舜耕于济南的历山,历代盛传,多见于记载。北魏史学家魏收曾任齐州太守,赋《登齐州舜山》诗一首,今存。北魏郦(li)道元《水经注·济水》则记载说:"(历城)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quot;北宋著名学者曾巩,熙宁五年(1072年)任齐州知州,作《齐州二堂记》一文,文中驳斥了郑玄的历山在山西的说法,指出历代地理图纪都说齐州的南山为历山,是舜耕作的地方。曾巩以为这是可信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历山虽在济南,但并非城南的千佛山。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记云: "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以北有泉,号舜井;东隔小街,又有石井,汲之不绝,云是舜东家之井。"原在一居民院中的东屋里,冲门大方桌下,有一口井,水面上露出一块不足一米的小山头。1976年济南市冶金局建宿舍,?quot;历山"埋掉,现已经看不到了。这也可聊备一说吧。



  传说毕竟不是历史,不必过于拘泥,是不妨"姑妄言之姑听之"的。
为什么人们让马和牛耕地,却不让猪耕地呢?
1个回答2024-01-24 13:49

传统上,在中国,牛被用来耕地。一般认为,从东汉初期开始,牛就成了耕田的主力。马庚也不是没有,只是少数现象。现在说到中国古代农业,大家都会想到养牛。

在欧洲,牛被用来种田,马开始代替牛大规模参与农业耕作。为什么?

很多人脱口而出:欧洲重马比蒙古马强!但这其实忽略了时代的因素,因为欧洲马种的改良是现代的东西,而欧洲人用马庚代替牛耕是中世纪。当时欧洲马并不比中国马高。

首先要说一下用马和牛的区别。

成本:牛比马便宜

在中世纪的欧洲和古代中国,马都比牛贵得多。汉代马的价格相当于三头牛,明代马的价格是牛的两倍到一倍半。当然,这里说的不是军马。

马吃燕麦比较多,需要点马。养马的成本是养牛的四倍。而且牛脾气比较温和,老了也可以把牛肉卖给屠夫,而马只能卖皮。而且欧洲禁止宰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而马是非常娇弱的动物,很容易生病。例如:

电视剧里经常会有奔马的镜头,但其实冬天跑完很容易出汗。如果不擦干,喝热饮(冷水往往会引起腹泻),然后盖上毯子保暖,马很可能第二天就会生病。

所以在很多现代电视剧里,英雄没有仆人环游世界是不现实的——正常情况下,他们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伺候马。这也增加了养马的成本。

养殖效率:马略有优势

牛比马强壮,但是马比牛快得多。比如英国农学家认为,牛每天可以耕种0.4公顷土地,而马可以耕种0.5-0.6公顷。似乎用马的效率比用牛稍好,但也要看土壤的硬度和农具的合适程度。相对来说,马确实有些优势。

两个农民在收成好的时候把粮食送到市场上交易,但是能更快地把粮食送到市场上的人可能卖更高的价格——运输速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家庭是养牛还是养马。

此外,由于马车比牛车快,拥有马车的农民往往可以走得更远,在几个市场中寻求更优惠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