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3分钟演讲稿

10分钟以内讲话稿大概多少字?
1个回答2023-08-20 11:13
一般的是800左右
有没有大概2分钟的关于舍与得的演讲稿,不要太难,好记,急求!
1个回答2024-04-14 04:27
种瓜得爪,种豆得豆,有付出才能有回报的,天上不可能掉陷饼,要回报必须付出
求一篇演讲稿 要求:含有哲理,以一个小故事开头,大概总共四分钟
1个回答2024-03-03 04:11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
三分钟的普通话比赛大概需要多少字的稿子
1个回答2023-01-27 21:36
200到300左右
一篇关于三毛的演讲稿
1个回答2024-03-04 18:35
这个很多的,写三毛的不少的,有篇王骆宾写三毛的很感动人的。
三分钟演讲稿童年往事
1个回答2024-01-27 02:08

要点:

1、追忆往事,语言应该触动人心

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范文:

春天来临之际,野草埋下根儿,在春雨和小溪的滋润下,努力扎跟。待到夏天的时候,野草已经能够延伸到很远的水面了。春去秋来,充满诗意的秋日里,野草换上了黄褐色的衣裳,静静地耷拉在水面上。冬日,野草为了完成还没有完成的使命,断了跟,随着溪流追逐远方的梦。

时光就像老屋屋角下的小溪,孕育着自然的生命,还略带一种逝去的悲伤。就像野草那样,随春而生,又在静寂的冬日里结束了生命的旅程,周而复始。都说岁月无情,转眼又是春夏秋冬。溪水潺潺而流,终年如此。童年也随着远去的小溪越走越远,回忆往事,只剩下零零碎碎的回忆。

回忆的开始,是在仲夏的清晨,温柔的光夹着大院里噼里啪啦的砍柴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

“妹子,起床了?”爷爷原本挺直的腰杆越渐佝偻,沟壑纵横的脸上似乎也抹了一层岁月的沧桑,“喝粥咯,待会还要上山呢。”爷爷的眼神坚定,温暖,还略带一丝苍凉的忧愁与孤寂。待我喝过粥,爷爷便背起锄头,挑着粪机,我跟随着爷爷,路过那条小溪,向那座山走去。稻田和小院被终日潺潺的流水包围,宁静祥和。

小院里,龙眼坠满枝丫,红榴泛起笑容,这是收获的征兆呀。爷爷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哼着小调,踏过石桥,赶往那座山头。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完全消散,赶到山头时,已经弄湿了衣襟。

爷爷劳作的时候,我安然躺在田头看朝阳愈升愈高,看蝴蝶飞舞,抓蚂蚱摘山茶,累了便躺在树荫下大睡一觉。有时兴致一来,夺过爷爷的锄头,学着爷爷劳作的样子,弯着腰,用力锄去坚硬的土地。兴致来的快,走的也快,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也不过是在帮倒忙罢了。

爷爷种了一辈子的土地,到头来还是孤寂啊。我从未见过奶奶,就连奶奶的名字也未曾听说过。可爷爷总爱唠起奶奶来,说奶奶爱喝酒,喝撑了也不怕。我知道,爷爷是想奶奶了。就在这山的另一头,奶奶与黄土长眠。爷爷怕奶奶孤寂,所以总爱到山顶劳作,陪陪奶奶。

零零碎碎的记忆里,总有那么一股芬芳嵌在心头。仲夏是收获的季节,还依稀记得,稻田里,谷子骄傲地弯下腰,清风吹拂着饱满的谷粒。农夫忙着收割,叽叽喳喳的蝉鸣夹着打谷机隆隆的声响,为炽热的夏增添了几分生机。我和爷爷就坐在龙眼树下乘凉,听着徘徊在爷爷口齿之间的趣事,吃着香甜可口的果子,这成了夏天里最值得回忆的事。

时光飞逝,岁月无情,童年随着远去的溪流渐行渐远,回忆只剩下回忆,尽是遗憾。爷爷去天国找奶奶了,我们再也看不见他沟壑纵横的脸,听不清徘徊在他口齿之间的故事了……

两分钟演讲稿
1个回答2024-01-27 09:22
学生

我是XXX

我不想说,选举发出的单调

无论是心灵

同学们懒得听

我的目标

只有一个简单而清晰:XXXX。 。

我相信大家都明白

今天,我站在这里的勇气

希望大家能够给我这个机会

我想我应该有一个实干家

不需要进行那些美丽的词汇

我运动,生活造就了我

戴尔·卡耐基说:

“不要怕推销自己,只要你认为自己有才华,你就应该认为自己有资格提任这个或那个职务。

从天体的流星辉煌的摩擦

从贝壳的珍珠闪闪的泪光

一类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所有的学生班干部的共同努力下,

我深信,学生的帮助下,

我能胜任这项工作

由于这个内部驱动器

当我来到这个讲台

我充满了信心

手拿选票犹豫什么呢?

谢谢您的信任!
《西游记》3分钟演讲稿
1个回答2024-01-31 03:30

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不仅仅描写了取经团队如何战胜一系列困难的过程,而且说明了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所谓“心生则种种魔生,心灭则种种魔灭”,反观诸己,原来所有的困难都源于我们的性格和观念。战胜困难的过程,是战胜自我的过程。战胜自我的过程,也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当我们学会了做人,自然就会懂得如何与人为善,懂得如何建立一种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最终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功。

   世上唯有做人苦,万事无如吃饭难。人类所有的学问都不过是为了解决做人和吃饭的问题。佛经之所以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也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唐僧师徒从西天回来,他们听取回的5048卷经书,全部都是做人的学问。当他们功德圆满,人的生活状态就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改变,从此远离了尘世的烦恼,进入了永恒的“极乐世界”。我想,那种生活状态应该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成功吧?

   然而,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西游记》并不容易看懂,由于其中纷繁的宗教语言和艰涩的象征意义,再加之于作品完成之后历史文化的变迁,以至于人们只能停留在情节的表面,看山高水远,看妖魔生灭,却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真正价值。于是,我便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够为自己、也为所有喜欢《西游记》的朋友,结合人们的职业生活的特点,做一次白话版的解读。通过这种解读,不仅可以帮助每一位读者进入对职业生涯的深思,而且可以通过《西游记》传记文学的特点,帮助团队的管理者们去发现和分析那些影响劳动效率、工作满意度以及员工关系的神秘因素。

   于是,便有了这本《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大雁往南而来,而我们却在向西而去。让我们沿着唐僧师徒取经的路线,沿着流沙河、火焰山、盘丝洞……去经历一次心路的远行。


   ◎孙悟空的身世

   当我们翻开《西游记》的第一页,孙悟空就从一块仙石中蹦了出来,在他身上与生俱来的那种无拘无束的个性,那种无所部能的力量,乃至那种,无法无天的叛逆精神,盈的了多少孩子的崇拜与欢呼啊!即使是成年人,也几乎永远在莫名其妙地喜欢他。这个“灵根孕育”的“三无”之人,凝结着许多人孩提时的纯真情感,简直成了中国最经典的神话人物形象。

   孙悟空的身世,一直是个令人费解的谜。据说它是天地间钟灵毓秀的产物,不仅无父无母,而且生来就会行走跳跃。他每天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有一天,他从瀑布飞泉中发现了水帘洞,被猴子们拥戴为美猴王。

   心理学大师荣格在研究《西游记》之后认为,花果山象征着人的身体,仙石象征着人的脑袋,瀑布飞泉象征着意识流,瀑布飞泉中的水帘洞象征意识源头。原来,孕育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那块“仙石”,竟然是我们脖子上这颗脑袋。

   因为有了这颗脑袋,每一个婴儿生来就会有意识的流动,就会吃喝,和那只叫做孙悟空的猴子一样。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但我们仍然无法解脱这种生命现象,我们只能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本能”。

   当我们的脑袋像那块仙石一样迸列,当孙悟空从我们的人脑中一跃而出,我们的心就一刻也安静不下来。齐天大圣孙悟空,原来就是中国成语“心猿意马”中的那只“心猿”,“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西游记》讲述的是一个人如何通过控制自己的意念,去寻找人生的真理,造就功德圆满的职业生涯。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与生俱来的潜意识、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利用自己的潜意识去追求成功。许多人在那道飞流直下的瀑布面前胆怯了,他们站在那里,不敢相信瀑布后面的奇迹,因此他们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现在,让我们向孙悟空学习,坦诚地正对自己,去勇敢地探索生命中属于自己的水帘洞,像孙悟空那样,做一个尽情释放个性和能量的美猴王。如果你让对自己的心灵与感情控制自如,你就可以完成任何事情,并最终得到你想要的幸福生活。


   ◎作为一部管理心理学的文艺作品,《西游记》首先便借着对生命的追问切入对修身之道的探讨

在樵夫的指点下,孙悟空终于见到了须菩提祖师。孙悟空向须菩提祖师请教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今相当热门的成功学。但是,中国古代的成功学讲究“性命双修”,内涵比之如今的成功学,要博大精深得多。是一种生命科学。

所谓“性命”,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心健康。古人的经验.惟有“性命双修”才能达成身心健康、平衡发展、幸福祥和的人生境界。即使你有很高的学问,如果不注重身体健康,整天病恹恹的,就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与之相反,如果你身体很壮实,却不学无术,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浑浑噩噩地在人世间走一遭。

   性命为体,文武为用,因此又有文武双修之道。中国古代的教育,也基本上分成文学和武学两大类。不仅要学,而且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所以文学、武学又被称为文艺、武艺。这种境界,就是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所说的“化境”。无论你学文还是学武,只要到了这种境界,就会用恬淡平和的心态来笑看人生,就会自自然然地活着,然后自自然然地死去。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你已经超越了死亡成了神仙。

   古代中国人对于生涯的规划与管理,有一个成功的模式,即《大学》中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的心灵到组织的兴衰,无一不是管理炉的对象。作为一部管理心理学的文艺作品,《西游记》首先便借着对生命的追问切入对修身之道的探讨。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我们中间有许多人并非不懂这些做人的道理,可往往懂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有一道精彩的辩题:“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多少年来,始终无法定论。1995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国际大专辩论会又把它作为总决赛的辩题,选手们各呈口舌之快,倒也妙语连珠,只是争来争去也没有一个结果。其实呢,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深知个中奥妙,知易则行难,知难则行易。所以祖师传法,总是布置那么多的迷宫、疑阵、比喻和象征。因为真理平白如水,只有得之维艰,人们才会珍惜,才会“穷屋尽性,以至于命”,达到教育的目的。

   菩提祖师说:“孙悟空,你和我既然有缘,我现在就把修身养性的秘诀传授给你。你仔细听好——$#★&%$*#”这一段口诀大略是说:所有超越死亡的方法都是一个诀窍,就是让自己保持旺盛精气神。人们常说“聚精会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做神仙的诀窍,说白了就像我们每天的呼吸一样寻常。

   何谓精气神呢?在古人的生命科学中,精是生命的形态结构,气是生命的动力,神是生命的主宰,所以,精气神就构成了生命的三大支柱。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精气神”逐渐耗损直至殆尽的过程。精气者,命也。神者,性也。有精气而无神,就会生不如死,甚至会因为看不到人生的价值而自杀。有神而无精气,就会病入膏肓,一命呜呼。惟有精气神旺盛,才可以笑对人生。


热门问答